- 中国海关还是FedEX快递谁在敲诈顾客? [2012/05]
- 在当今中国,我们是否要用共产党先驱们当年斩杀贪官小吏的方式才能讨回公道? ... [2013/08]
- 说说打招呼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009/01]
- 信不信由你——吃糖包 [2009/01]
- [哭]跟[笑]一样重要 (转贴) [2009/02]
- 鲜果酱 [2009/01]
- 家庭——最小的集体单位 [2009/08]
- 老师 您不要骂我们 [2009/02]
- 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 [2009/01]
信不信由你——吃糖包
2009-1-13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的。说,有一个小孩儿吃糖包,由于一连串的动作最后把后背给烫了。
为什么哪? 这糖包,在北方也叫“糖三角”,因为大家都把它包成三角形状。那时候没什么好吃的,小孩子等不及,刚蒸熟,才晾了一会儿,到刚不烫手的程度就开吃了。可里边的糖仍然很烫,不光烫,还是液体状态——糖稀。
吃这东西一般都是从一个角开始咬。小孩子第一口下去一般咬不到糖,因为皮厚。从第二口开始就要小心翼翼地操作了:先是围着第一口的边沿一小口一小口地将糖包的皮啃薄,好准确无误地将此处糖包的“内壁”暴露出来,之后才咬破“内壁”开始享受这“美味”。
一般小孩子拿东西,攥的都比较紧,这样里边的糖稀就容易被挤出来。在咬开的同时经常是糖稀跟着被挤了出来。糖稀顺着手指流到手掌的小指侧,然后顺流而下到了胳膊肘。手指上刚流出的糖稀要比肘臂上的温度高。所以,小孩子往往伸出舌头先去舔手指上的,顺着手指,沿着糖稀指引的“道路”向下“俯冲”。其拿糖包的手此时要保持一种较松弛的状态,同时还要保持糖包的破口向上的姿势,以防止再次挤压造成糖稀的外溢和流出。想想看,这其实是一个挺高难的动作,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往往达不到动作“设计”的要求。当小孩子低头并顺势舔到胳膊肘处的时候,手里的糖包也恰好“位移”到了脖子的后边,不偏不倚正好把糖稀“浇”到了后脊梁上。
不过,现在我们的孩子们总见不到这“危险”的美味了,因为好吃的东西太多了。你讲给他这个故事,他都不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