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新发现:太极张三丰竟是基督徒! [2007/02]
- 认识神是智慧的开端 [2007/05]
- “三位一体”:一个漏洞百出的概念 [2007/01]
- 读“罗马书”笔记 [2006/12]
- 人类的自由和上帝的全知 [2007/01]
- 因信称义:某些基督徒下流的原因 [2006/10]
- 嘴上有神而心里无神的基督徒们 [2007/03]
- 量子力学基础讲座(1—6) [2006/10]
- 梅超风式的基督徒 [2006/10]
- 屏幕上留下候鸟翅膀的痕迹 [2007/02]
- 我对怎样读圣经的一点体会 [2006/10]
- 如何避免陷入伪问题的争论 [2006/11]
- 大话圣经(3):通天塔 [2006/10]
- 寄语本版的基督徒 [2007/01]
- 也许我有点装B了 [2007/01]
- 如果事实与理论不相符,怎样改变事实? [2006/11]
- 知识不是力量,信仰才是力量 [2006/11]
- 用数学探索上帝(2) [2006/12]
- 说英雄谁是英雄 [2009/05]
- 大话圣经(10):舆论的力量 [2006/11]
- 用数学探索上帝(1) [2006/12]
- Ubuntu下非常有用的命令 [2009/05]
我几个月前有空的时候,基本通读了一遍圣经。记忆里看到过一句说“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让我很有体会。不过,很快就有网友给我指出错误,圣经里的原文是“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是fear,中文译作“敬畏”,而不是我记忆里的“认识”。我承认,我经常记不清圣经里的原句,也经常搞混某一句或某个人物的出处,我的特点是,把圣经读一遍,然后按照我的理解胡乱演绎,说穿了,就是不懂装懂,扮大尾巴狼装B。
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无理搅三分,逻辑高手么,没有这点本事还怎么在论坛上混?好,就算圣经上的原文是“敬畏”,但你想想,所谓敬畏、爱慕、仇恨这样带有强烈倾向色彩的感情是如何产生的?做一个语法分析,这些词都是及物动词,也就是必然有一个客体存在,而你对这个客体的认识很深,认识是前提,所以才会有敬畏、爱慕、仇恨这样的感情产生。以此观之,虽然我的记忆有错,但是我的理解没错,因为我的逻辑是正确的:认识神是智慧的开端,敬畏是第二歩的事情。
我当时读了很有感触,因为我想起了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的联想总是这么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我自己也很不好意思。爱因斯坦说:“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A wise person avoids it”。我英文不好,看不懂爱因斯坦说的是什么,就到Google的翻译机器上把它翻译成中文。Google告诉我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是:“聪明的人解决问题,智者避开它”。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搞过科研的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比如你实验得到一批数据,用一套理论解释不通,怎么办?就这么算了?不是,有素质的科研人员办法很简单,既然这套理论解释不通,那么就找另一套能够解释的通的理论,总之,数据是不能作废的,毕竟是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理论么,多的很,只要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都是可以用的,这就叫避开问题。爱因斯坦是搞理论物理的,他的成就就在于遵循“避开问题”这一准则,只不过更高深——现有的理论既然不能解释已知的现象,那么,重新建立一套理论。一头钻进问题里,最后透过重重迷雾千辛万苦找到答案,是的,很聪明,但是的确不如绕开问题找到答案更有智慧。
人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就是在考验你的智慧。有个作家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摆平身边关系最密切的7个人,只要你摆平了他们,就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换句话说,人生看似复杂,其实也可以很简单。你能解决你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可以说明你能力很强,很聪明,但并不意味着你有生活的智慧——显然,要解决那么多的难题会很累人的。在这一点上,唯物主义者那种没事找事,有困难要克服,没有困难,创造困难去克服的人生态度是不足取的。而唯心主义者的态度更让我欣赏,面对人生的各种不确定性,把这些问题都交给神,而不是自寻烦恼——人生苦短,没有必要一肩承担所有的困苦。写过程序的人都知道Delegation这个概念,你没有必要去承担一切的责任,解决所有的问题,既然神是无限大能的,何妨把自己的负担转交给他?但是要这么做,前提条件就是你要认识神,所以,我读到认识神是智慧的开端这句话才会很有感触。
这句话还可以有其他的解,下篇继续。最后,说一句我没搞懂的英文,希望英语高手能帮我翻译一下:
No matter what the problem is,it's always a people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