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根之旅--收养孩子回国记 [2011/08]
- 我要去非洲! [2011/06]
- 日记:五月六日---上海随笔 [2009/05]
- 那本日记 [2011/02]
- 是娘们儿,别硬撑!是爷们儿,别趴下! [2011/01]
- 乡愁 [2011/07]
- 我的美国同事 [2009/03]
- 听来的素质教育 [2009/05]
- 最弄不明白的是人! [2009/03]
- 如此过年 [2011/02]
- 越南印象 [2011/01]
- 亲情----父亲的“复仇”天使 [2009/02]
- 别了!与Alex共舞的日子 [2010/12]
- 偶失与偶得 [2010/12]
- 死囚小黄 [2009/03]
- 挽歌为谁而歌(绝非ZT) [2010/01]
- 陈冲,你实在是高! [2010/02]
- 伊兰泓演奏的《渔舟唱晚》 [2009/05]
来美国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一到春节就特别的想家,想年味。。。
记得小时候每到办年货的时候总是拉上一大帮伙伴一起去,为的就是大家一起分别排不同的队节省时间,当年货办得差不离的时候,妈妈总是说:“小人能办大事了!”
妈妈总是最忙的人,忙着为我们做衣服、做吃的。我不喜欢妈妈为我做衣服,她总是让我试来试去的,但每次我穿出去的衣服总是最漂亮的。在妈妈准备年夜饭的时候,我和妹妹总会偷嘴吃,有时,爸爸也会加入到偷嘴的行列,妈妈刚炸好的象小山一样的排叉儿一会儿就没了山头,妈妈总是笑嘻嘻地摇摇头说:“这些猴急孩子,就差不得这一小会儿!”爸爸也会一边儿和我们一起偷着乐!
从年三十儿到时初五,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的,我们也会在初二的时候一起去大姨家里,亲戚们好几家在一起几十口人一块儿边吃边说笑,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那么温暖!
刚到美国的时候,遇到春节总会想办法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的年是什么,可惜在美国没有假期、没有亲人、尽管吃喝不愁,可每到过年心里有的是强烈的乡愁!
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几个好友家就凑在一起过年了,这一凑就延续了十多年,大家都尽最大的努力将各自过春节的风俗回忆起来,串在一起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海外版春节!大人们在一起象当年自己的父母一样准备年三十的晚餐,时不时的会有人偷嘴吃,孩子们也照样学样,过年的气氛浓浓地温暖着这些海外游子。
年复一年,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程序,好友的美国老公每年最高兴的一天并不是圣诞而是中国的年三十儿!因为这一天,作为东道主家的男主人,他要为孩子们分发红包,接受孩子们正儿八经的大礼,我告诉他做中国的皇帝也不过如此了,比圣诞老人要受用得多!
今年三十正好赶上暴风雪,没想到这坏事儿变成了好事,孩子们不用上学,大人们有的不用上班,之前尽管知道会有恶劣的天气,但死党下了“下刀子也要聚”的最高指示,大家克服困难悉数到齐了!不仅如此,因为不上学,主人家的孩子将自己班上的十多个同学也请来了,加上左邻右舍的美国朋友,今年的美国团队是为数最多的一次。所有进口的东西都是中式的,而且所有的餐名都用汉语拼音而不用翻译,饺子就是“jiaozi”而不叫“dumpling”,八宝饭就是“babaofan”而不是“eight treasure dish”,好不容易有个普及汉语的机会,我们才不会随便放弃呢。
今年是免年,赶上好几个大哥大姐的本命年,大家过得更有意思,女的要女伴的老公给买红腰带,反之也一样。那天正好主人家有从国内来的朋友带来了几个免免红脚链,几只兔子争来抢去的,很是热闹了一阵,仿佛回到童年!
晚上正点八时,迎财神的鞭炮响了,年三十的活动正式开始,打开早上录好的央视春晚,一屋子的人象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地欢聚一堂。孩子们好不容易等到了午夜整点,守岁之后他们就急不可待地排队领红包了,比较起来,倒是小老美的磕头来得有板有眼,“恭喜发财”这四个字音发得也极为标准呢!刚领完红包的小美国佬儿,就十分急切地询问明年的中国春节了,这下可好了,真还都惦记上了!
中国的传统就这样被我们这些海外游子顽强地固守着、沿续着,也许我们下一代,以及下一代的下一代或许不再会写汉字、说中文,但他们心中总会有对中国年的美好记忆,尽管与我的不同,但也都是那么的温暖,因为那是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多熟悉的场面啊!
也算是火树银花了吧!
最诱人的是那只烤乳猪!
见了红包,狗的眼睛都发光啦!
这头磕的,叫一标准!
高朋满座!这也是只免免!
漂亮的烟花!
满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