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根之旅--收养孩子回国记 [2011/08]
- 我要去非洲! [2011/06]
- 日记:五月六日---上海随笔 [2009/05]
- 那本日记 [2011/02]
- 是娘们儿,别硬撑!是爷们儿,别趴下! [2011/01]
- 乡愁 [2011/07]
- 我的美国同事 [2009/03]
- 听来的素质教育 [2009/05]
- 最弄不明白的是人! [2009/03]
- 如此过年 [2011/02]
- 越南印象 [2011/01]
- 亲情----父亲的“复仇”天使 [2009/02]
- 别了!与Alex共舞的日子 [2010/12]
- 偶失与偶得 [2010/12]
- 死囚小黄 [2009/03]
- 挽歌为谁而歌(绝非ZT) [2010/01]
- 陈冲,你实在是高! [2010/02]
- 伊兰泓演奏的《渔舟唱晚》 [2009/05]
小的时候有个词叫“上海货”,什么“大白兔”奶糖啦,“凤凰”、“永久”自行车啦,上海产的手表啦,女孩子们用的纱巾啦,这些东西是足以让拥有者被周围的人艳羡一下的。印象最深的是小朋友的妈妈们,谁家妈妈头前的流海儿是卷的,多半是个上海阿姨。当然也常听大人们说,上海人是多么的好面子,家里只有一只表的时候总是谁出门谁带,更多的是对上海人的不满,凡不会讲上海话的人一律受到售货员的白眼,给了某某街区之外的所有人一个统称的名字“乡下人”!北京来的又怎样?讲不来上海官话,乡下人的对待!
工作上的原因使我有机会经常回国,上海是我每次的必须,每一次的停留都短暂而匆忙。面对上海,我这个匆匆过客的心里是那么的不甘心,我总是怀疑,自己看到的这座城市真的是上海吗?
我喜欢在上海的街上看“人景”。街上匆匆的行人是本地人,那些或大包小包、或有一搭无一搭地逛街的多半是外地人,而且占大多数!那些打扮得体、装容精致的年轻女子是上海的一道风景,上海小女人的幽雅和精明尽收眼底。噢,对了!你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千万别与她们同抢一辆出租车,她们或者象狸猫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在你身边,在你还没回过神的时候快速窜上本应拉你的车内,用地道地上海官话与司机达成默契,将一边的你丢在原地傻傻地发呆,或者干脆坐在车内与你打持久战,无论男女都不忍心与如此“幽雅”的上海小姐僵持下去,只好一边听着她嘴里轻软地编排着你,一边看着她幽雅地坐在车内一遛烟地随车而去。。。我最喜欢的是上海的那些大妈大爷们,与北京戴箍的那些自以为有点小权的人不同,他们会很真诚的走到你身边提醒你看好自己的包。可能在美国呆得久了,人也就傻了,我自己就多次被这些可爱的大妈大爷真诚的提醒过。
语言是一个城市的另一个标志。如果你想听地道的上海话的话,你会大大的失望的。除非是吵架,多半的情况下听到的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和有明显台湾口音的国语!我自己想听听那低软细柔的江南侬语的愿望没有实现。难不成现在又以普通话为时髦了?!如果这样也就对了,上海人永远赶着时代的潮流!有上海朋友也告诉我回上海已经没有当年的感觉了,都不大讲上海话啦!这是真的。
上海的老人都会讲上几句英文,俗称洋泾邦。这座城市有着追逐时尚的历史,对西方的文化是敞开式接受的,不枉被称为东方巴黎。当你沿着一些老街会在不经意间瞥见“某某故居”,那一定属于“上海滩”的风云时代,但那建筑风格和布局绝不输给当今的美国豪宅,只是更加的有风情、格外的有风韵!当你步入“新天地”等商业街的时候,恍惚间你会以为自己置身于国外的某个城市的一角,家家的店铺字号没有半个中文,一水儿的洋字码,法律出身的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用金钱与商业建起的租界!它对中国人明显是不欢迎的,起码是不识外文的中国人,所以每有朋友邀我去的时候,我总是说忙,其实与之相比,我更愿意去看看被朋友们称做“土的掉渣的城皇庙!
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魂,我不知道上海这座城市的魂是什么,我一直摸不到它的脉搏。它的磁悬浮已经让我的美国同事惊异不已;黄浦江畔的浪漫缠绵也让法国游客见证了中国式的激情浪漫;处处都能见到的工地围棚内不知道又是个怎样的建筑奇迹;2010年世博会的气氛已经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里张扬着,届时不知又会在奥运会后给世界一个怎样的惊喜!这个城市没有消沉过、落伍过。。。
我的视觉冲击与物质差别的错鄂感随着每一次洲际往返变得无踪可觅!与北京相比,上海更象一个俏丽的少妇,妩媚、时尚、蓬勃,她迎合并将引领着世界的潮流,这种追逐是不会停息的。如今的上海充满了魅力,它完全有资本对纽约说:“侬个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