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根之旅--收养孩子回国记 [2011/08]
- 我要去非洲! [2011/06]
- 日记:五月六日---上海随笔 [2009/05]
- 那本日记 [2011/02]
- 是娘们儿,别硬撑!是爷们儿,别趴下! [2011/01]
- 乡愁 [2011/07]
- 我的美国同事 [2009/03]
- 听来的素质教育 [2009/05]
- 最弄不明白的是人! [2009/03]
- 如此过年 [2011/02]
- 越南印象 [2011/01]
- 亲情----父亲的“复仇”天使 [2009/02]
- 别了!与Alex共舞的日子 [2010/12]
- 偶失与偶得 [2010/12]
- 死囚小黄 [2009/03]
- 挽歌为谁而歌(绝非ZT) [2010/01]
- 陈冲,你实在是高! [2010/02]
- 伊兰泓演奏的《渔舟唱晚》 [2009/05]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很多,“早上好”“你好”就不用说了,尤其见面一句:“吃了吗”透着彼此那份熟络与关心,这些招呼只在相识的人当中打。所以当我初来美国,一开始对美国式的招呼不大习惯,但很快就喜欢上了它,这也是适应美国文化的一部份吧!
刚到美国的时候,小住在一个中部的小镇。几趟杂货店和餐厅酒吧下来,全镇的故事也就听得差不离儿了。这些故事都与我这外乡人没有半点干系。触动我,给我带来好心情的是每天早晨我得到的一声声问候和一抹抹灿烂微笑!它们可以是卡车司机乔的,也可以是主妇安杰拉的或者其它任何人的,尽管我对他们或者他们对我一无所知!毫无疑问,没有人会被这问候与微笑惊吓到,美好的是在那一瞬间,陌生人能用问候与微笑敲开彼此的心扉,彼此象多年的好友,真诚地将新一天里第一个祝福送给对方。
后来进入一所大学,我习惯了这样打招呼并且身体力行,也将自己的问候与微笑慷慨地送给我遇到的路人,受用着路人同样的回报。
没有想到的是,这样打招呼的方式在自己同胞面前走了样!
一个秋天的清晨,我心情愉快地走在埔满枫叶的路上,对面的朝阳里走过来一个东方女子,我脱口而出对她说:“早上好!”她根本不回应我,双眼冷冷地盯了我一下,从我身边匆匆而过!可能刚来美国吧,有情可原!我心里正在琢磨着,身后传来两声“你早”。我寻声望去,嘿!刚才那个东方女子正热情地与我的朋友蕾巧儿打着招呼!我好兴等着蕾巧儿上来,问她认不认识刚才的那个东方女子,她说:“那是王啊,也是从中国来的。”我这个纳闷啊,怎么回事?转念一想,有些洋人总把咱误当日本人,可能那位王小姐也把我当小鬼子了?怀揣着这个颇能接受的理由,我心安理得地上课去了。
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同样的时间和地点我又一次遇到同胞王小姐。这一次我字正腔圆地用标准普通话向她问候,结果我得到的与那天的别无二致!她的匆匆而过没有给我时间问其究竟,但这一次我读懂了她目光里的内容:“只有我这样的才能来美国!怎么你也来了?!”
以后的日子里,这种情况多了,除了不同的长相外,目光的内容极为相似,它们都来自我的同胞乡亲,中国人。
不得不想到那个一个中国人怎样,两个中国人怎样,三个中国人怎样的说法!曾经在美国航站办理手续,讲中文的华裔工作人员的脸堪比川剧变脸,对美国人有说有笑,对中国人一板一眼;在国内,明明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对洋人是千媚百娇,对自己的同胞是冷眼相向,难道给自己同胞一张笑脸就那么难吗?
我相信久居海外的中国人,都练就了一双了不起的鹰眼,能一眼将自己的同胞从五颜六色的各色人种当中识别出来,我请求你,当你完成这一识别功能后,丢弃地域与政治的偏见,将你的问候与微笑送给他(她),让他(她)知道无论在哪里,我们彼此有关爱,这问候与微笑可以联结成另一个万里长城,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