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根之旅--收养孩子回国记 [2011/08]
- 我要去非洲! [2011/06]
- 日记:五月六日---上海随笔 [2009/05]
- 那本日记 [2011/02]
- 是娘们儿,别硬撑!是爷们儿,别趴下! [2011/01]
- 乡愁 [2011/07]
- 我的美国同事 [2009/03]
- 听来的素质教育 [2009/05]
- 最弄不明白的是人! [2009/03]
- 如此过年 [2011/02]
- 越南印象 [2011/01]
- 亲情----父亲的“复仇”天使 [2009/02]
- 别了!与Alex共舞的日子 [2010/12]
- 偶失与偶得 [2010/12]
- 死囚小黄 [2009/03]
- 挽歌为谁而歌(绝非ZT) [2010/01]
- 陈冲,你实在是高! [2010/02]
- 伊兰泓演奏的《渔舟唱晚》 [2009/05]
我见过命运多舛的人,但从降生的那一瞬间就被抛弃的生命令我难以释怀,他(她)们犹如无助的落果,是花开花谢的祭品,还未等到秋收的时候就被丢弃了。
如果不是李思云和司尼克这两个英国人,可能我永远不会走近这些最最无助的弱小生命,可能永远不会看到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种无私的爱,那是人类超越一切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李思云是个非常漂亮的英国女子,出身贵族的她因了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一本游记,立志要到中国去。我们是当学生的时候相识的,她学中文的外院正好与我就学的学校相邻,彼此都爱去同一家餐馆,一来二去的就知道了彼此,她的中文名字还是我给起的呢。
不知道这个年轻的英国姑娘是怎么知道福利院的处所,总之,她在我毕业前一直从事着“地下工作”,直到我毕业考取了律师后,她终于将我彻底拉了进去!
她是个娇小、羞涩的女子。是的,我说的是羞涩!她一说话准脸红。但就是这么个小女子与我一起跑了无数个政府衙门,为了一枚公章可以和我一起跑无数次,在我忍不住发怨气的时候,她永远是:“没关系,伊伊,明天我们再试试!”
日后,当有人唤我和她为天使的时候,我知道这个英国女子是我的天使,如果没有她,我对生命的理解会大不同,我也不会成为那么多孩子们的姨妈,也不会有那么多喜爱中国、感激中国的异国友人。
当我隋她第一次走进这家儿童福利院的时候,才知道与我同在一个城市居然还有这么个地方!我至今仍清楚当时的情景。这是一群我见过的最安静的孩子,在此之前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密集的各种身体残疾的人!这一群或身体、或智力有残缺的生命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秋末初冬清晨的空气里尽是秋烧落叶的焦味,院落里看得到一群孩子们懒散地各自发着呆,只有一个跑来跑去的三、四岁的男孩儿给这清冷的早晨带了些生气,他在顽强地追逐着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身上的衣服明显不合身,我也几乎看不出他们衣服本来的色彩。。。
当我继续走进一间育婴室的时候,一股刺鼻的味道让我不自主的摒住呼吸,并且被眼前的一切惊住了!小小的一张婴儿床上躺着二到三个有各种残疾的婴儿,有些畸形地不成人样,与一般婴儿室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一丝婴儿哭闹的声音,安静的出奇,我的心颤栗地发紧,只想着尽早离开、离开。我一转身,映入眼帘的一幕让让我羞愧难当:同去的外籍老师不顾阵阵恶臭,将婴儿挨个搂在怀里,轻柔地抚摸着孩子,孩子的肢体象受了沐浴的春苗一样渴望地颤抖着,为了摆脱尴尬,我也抱起一个有严重眼疾的婴儿,抚摸着她小小的身体,可能从来没有人这样抱过她,我这并不十分情愿的抚摸得到了她小小躯体的巨大回应!我为自己原先的行为感到羞愧,我真诚地抚摸着她,感受着那小小生命对每一次抚摸的回应,我的泪水不由自主的滴下来。当我们离开这间婴儿室的时候,宝育员不经意的一句话象针一样刺痛着我:“这些老外是吃饱了没事做,它们都不可能成人的,都活不成!”我还没来得及呛白她,李思云只淡淡地用汉语说:“谢谢你告诉我们这些,但她们都是妈妈生的孩子。”
可能这就是被外界广泛报道并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的死亡屋吧,当新闻里为所谓的人权你攻我守的时候,我认识了这么一群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爱滋润着那些短暂而苍白的生命,所以当李思云再次找到时我希望得到法律专业上的帮助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应下了。
我至今都难以相信我们成了!当时的福利院对外几乎是不可逾越的禁区。在历尽曲折之后,终于在中国建立起第一家中外合作的弃婴合养机构!当一抹抹春日的阳光散落在修饰一新的育婴室的时候,我不知道谁该领受这些个弱小生命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