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之惊天阴谋 第六章 美国政府调查

作者:叶哥  于 2007-2-16 14:0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第六章 美国政府调查


在九一一当天有留意新闻的稍有经验的行政官员们在那灾难的一天结束时,都会认识到以下事件的发生:


1。机场保安的最大失败,历史上首次连环四机被劫事件(且使用原始武器) 。
2。多次的,空前的违反标准操作程序而导致飞机拦截的失败。
3。美国历史上军队在履行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职责上最大的失败。
4。在充分预警情况下,对两个普遍认为最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目标保卫上的失败。
5。历史上最大型的建筑灾难:世贸中心一,二,七号楼完全倒塌。
6。美国历史上唯一的高层建筑倒塌。


非常清楚,对於这样史无前例的灾难性事件,应当进行最诚实,最认真,最充分的调查。但事实上,与事件发生时的莫名其妙的反应一样,美国政府在事后的调查工作,其马虎草率和敷衍了事的程度绝非一个单纯的“无能” 所能解释的。而即使是如此儿戏的调查,布什总统还以正在进行反恐战争为由于2002年1月29日要求国会多数派领袖限制国会的调查规模。
布什要求限制调查:http://edition.cnn.com/2002/ALLPOLITICS/01/29/inv.terror.probe

美国政府的调查工作分别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急管局),国际技术标准研究院(国标院),9/11委员会的三个机构进行。其中急管局和国标院负责调查世贸楼群的倒塌,而9/11委员会则负责对整个事件的调查。

一)证据的销毁

官方对九一一事件中证据的处理手法均依从一个清楚的模式:犯罪现场中对於刑事鉴定最为重要的直接物证或是被销毁或是被转移而不知所踪。那些官方不能直接控制的证据,例如照片,录像,及其他曾经公开的文件等,则通过各种手法进行压抑。

1) 世贸中心钢材

对於直接物证进行破坏最有代表性的行为就是世贸中心倒塌现场大量钢材的转移和销毁了。这些钢材是九一一事件大规模谋杀罪行的最为重要的物证。任何在废墟中可能发现生还者的不现实的希望,和收集尸体残骸以确定死者身份的紧迫感,都不可以成为这种破坏现场和物证的行为合理化的正当理由。

1。如果为了营救和修复的目的而必须转移钢材,那么也应当将其保留。
2。任何需要移走的钢材,按标准的犯罪现场处理程序,应该予以拍照和详细记录位置。
3。七号楼在倒塌前已经完全清场,而倒塌后的残骸也全部整齐地倒於其边界内,甚至没有对临近的道路产生任何影响。在没有进行鉴定前,完全没有将其运走的必要性,更没有必要将其销毁。

钢材是世贸大楼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研究大楼结构为什么在经受了撞击和大火后却突然间崩裂成一大堆碎片的原因,这些钢材便成为不可或缺的样本和证据。又因为从来没有一栋钢筋结构的大楼因火灾而倒塌,那么就更应该对这些废墟里的钢材进行详细的分析,寻找明确的诱因,以便对现有或以后的类似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维修进行改进。

那么,美国政府对这些严重罪行和空前工程灾难的主要物证是如何处理的呢?他们竟然间将其熔化循环再用了!

达185,101吨的钢材在没有进行像样的鉴定前就急匆匆地从“零点” 现场运走。其中大部分运到远隔重洋的中国和印度。中国的宝钢公司以$120/吨(美国国内公价是$160/吨)的价钱购买了50,000吨。

工程学毕业的纽约市长布伦伯格(Bloomberg) 对这种破坏物证的行为不以为然:

“如果你要看一下建筑的方法和设计,在这个年代那是电脑可以代劳的事。光是看看一根钢材并不能告诉你些什么。”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2002/Jan/25776.htm


在急管局主持的调查工作中,150件钢材样本被保留下来以供日后的研究。这是几十万件废墟钢材中的150!这些少于0.1%的钢材样本到底有多大的代表性?更甚的是,急管局的志愿调查人员是从一个叫Fresh Kills的堆集处提取这些样本的,而不是倒塌的现场。他们接触到的钢材已经由进行现场清理的人处理过。凡是对刑事调查有一点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对犯罪现场和物证的不折不扣的破坏。


<<消防工程>>杂志的主编Bill Manning就曾表达过消防界人士对这种阻止调查人员接近犯罪现场的行为的忧虑:


“<<消防工程>>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由急管局主持美国民事工程师协会进行的‘官方调查’ 是一场不伦不类的闹剧。这个调查已经被政治势力所绑架,其基本的兴趣,说好一点,根本不在于揭示真相。
除了由美国民事工程师协会调查委员会组织的,被一个内部消息来源称为‘观光之旅’ 的三天巡视参观有些微用处外,没有任何人去仔细研究那些物证。”


Bill Manning也强烈谴责销毁钢材的行为,并宣告:“对物证的转移和破坏必须马上停止” 。他还对其他火灾事件的调查手法进行了比较:


“他们扔掉了在三角女衣厂火灾(Triangle Shirtwaist Fire)中被锁住的门了吗?他们扔掉了快活地联欢俱乐部火灾(Happyland Social Club Fire)中的汽油罐了吗?他们扔掉了美利甸广场大火(Meridian Plaza Fire)中的气阀了吗?当然没有。但基本上,这就是他们在世贸中心灾难现场所做的。”


Bill Manning的<<急需答案的问题>>:
http://fe.pennnet.com/Articles/Article_Display.cfm?Section=OnlineArticles&SubSection=Display&PUBLICATION_ID=25&ARTICLE_ID=131225


美国火灾调查的国家标准—NFPA921--中的条例规定:凡是十层楼以上的建筑物火灾,所有证据都必须保留,不得豁免。而破坏证据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有些政治家也公开提出进行独立调查的要求,例如参议员Charles E. Schumer和参议员Hillary Rodham Clinton(希拉里)。很多专家也认为急管局选择的志愿调查人员缺乏经济支持和人员支持,也没有传唤证人的权力。这样的调查如何能有效呢?为什么美国政府对调查工作如此地漫不经心呢?


相关新闻储存链接:http://911research.wtc7.net/cache/wtc/groundzero/urge_inquiry.html


2)从犯罪现场移走物证


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从9/11中的三个现场:世贸中心废墟,五角大楼西翼和草坪,和宾夕尼亚州93次航班坠毁点等地点大规模有组织地转移物证的行动。特别是在五角大楼,袭击后现场马上封闭,工作人员进行彻底的清理。世贸中心废墟也在事件后被封闭,平常人等不得接近,也不得拍照,甚至急管局的官方建筑评估专家小组也只允许3天“观光”式的巡视。


不经合法调查人员之手而且不作恰当的记录的情况下从犯罪现场移走物证的行为就是参与犯罪的证据。


3)压制证据


美国政府还利用下面的方法压制各种不在其直接控制下的证据:


a.曾经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上的关于世贸大楼倒塌的照片从互联网历史档案网站中清除。庞大的照片数据库,例如GOOGLE网站等,反映倒塌的照片已经所剩无几。国标院自称拥有6977段共300多小时的录像带以及由200多个拍摄者拍摄的6899幅照片记录了世贸大楼倒塌的情况,却不予公布。
b.世贸双塔和七号楼的详细设计图纸至今不对外公开。
c.纽约市的消防员被命令不得向外谈论在9/11当天所看到的事情,否则予以解雇。
d.政府至今拒绝公开五角大楼有可能记录袭击过程的约数十个保安监视录像。
e.FBI收缴并拒绝公开五角大楼周围私人商业机构的保安录像记录。
f.FBI命令空中交通管制员不得谈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袭击的情况。
美国政府的这种迅速销毁世贸中心钢材,并收缴和压制其他相关证据的行为,如果其本身不构成犯罪的话,那么也可以间接证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个世纪罪行。


二)急管局调查


美国联邦紧急急管局在2002年5月公布了第一份政府报告,解释造成三栋世贸大楼倒塌的原因是由飞机撞击和火灾引起的结构失败。


1) 调查历史


袭击发生后,一群美国民事工程师协会的工程师们便志愿协助调查世贸中心大楼由袭击引起的大楼结构反应。这个调查最终由急管局接手,并将志愿者小组命名为建筑表现评估小组。在这里,必须指出这个建筑表现评估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与撰写俄克拉荷马城的美国联邦政府大楼爆炸案的建筑评估报告的人基本上都是同一帮人:


世贸中心建筑表现评估小组的主要负责人:Dr W. Gene Corley,Charles Thornton,Paul Mlaker,Mete Sozen。
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的建筑评估报告撰写人:Dr W. Gene Corley,Charles Thornton,Paul Mlaker,Mete Sozen。


根据美国民事工程师协会的数据,全国一约一百五十万的工程师。为什么每次发生恐怖袭击,这么一小撮人总是会出现在官方的调查小组里,并撰写貌似独立却与官方对事件的定性相符的报告呢?


尽管世贸中心楼群的倒塌方式,在建筑史上完全没有先例,但这些所谓的专家小组在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在调查还没有正式开始前,就已经断言大楼的倒塌是由飞机撞击和大火所致。例如,Charles Thornton说:“我们都知道是什么引起那倒塌的” ;<<国标院报告>>的撰写人之一Shankar Nair在2001年9月19日在<<芝加哥论坛报>>上说:“我们对引至世贸中心倒塌的一系列事件的顺序都已经取得了共识” 。还没有仔细调查和分析证据,就已经定下了结论,这是严肃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吗?对此,卡文•莱恩评论说:“很明显,他们早就知道倒塌的原因。我一点都不怀疑。”


另外这些专家们甚至还认为世贸双塔的设计者们在考虑飞机撞击大楼的情况时忽略了航油的因素。例如Eduardo Kausel说:“(设计)从来没有考虑过强烈爆炸的因素,也没有考虑随之而来的飞机燃油引起的大火。这是一个主要的设计缺陷” 。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有谁会在设计时考虑飞机撞击的因素,却不考虑飞机上装有的汽油的呢?他们有意忽略了世贸大楼设计组领头人John Skilling总工程师在1993年世贸爆炸案发生后第二天(2月27日)接受<<西雅图时报>>采访时所说的话:


“我们的分析表明(飞机撞击后) 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的汽油都会倒进大楼里面。但大楼仍然会矗立在那里。”
采访链接:http://archives.seattletimes.nwsource.com/cgi-bin/texis.cgi/web/vortex/display?slug=1687698&date=19930227


急管局本身不是一个调查结构,但它却被委托全权负责调查大楼倒塌的原因。很具讽刺性的是,急管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转移和销毁现场的物证---废墟里基本上所有的钢材都被立即运到中国和印度的熔化炉里。


建筑表现评估小组没有传唤证人的权力,所以无法接触有关的重要文件,例如大楼的设计和建筑图纸等。


2002年5月,急管局公布了<<世贸中心大楼表现研究>>的报告。而此时,9/11事件后仅8个月,世贸中心大楼的数十万吨残骸已被完全转移销毁,“地面零点”已经清理得干干净净。


急管局网站上该报告链接:
http://www.fema.gov/rebuild/mat/wtcstudy.shtm
另一镜像(加点评):
http://911research.wtc7.net/mirrors/fema_wtc/index.html


2) 调查方式


“地面零点” 是世贸中心1,2,7号楼完全倒塌的现场 --- 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宗摩天大楼完全倒塌事件,也是唯一的钢筋结构大楼因火灾而倒塌的案例。如果按照官方的解释,这些倒塌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建筑工程失败,对高层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安全性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对此,有理由进行空前规模的调查。不幸的是,这样的调查从来没有发生过。


急管局的所谓调查纯粹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1。独立调查工作得不到适当的资助:急管局拨给建筑表现评估小组$600,000的经费,其中还包括了印刷最终报告的费用。
2。除了早期的三天“旅游观光” 外,建筑表现评估小组不得接近“地面零点” 现场。
3。直到灾难后一个月,他们才看到第一块钢材样本。
4。由於没有参考记录,他们只能猜测样本的原来位置。
5。他们不能接触世贸大楼的原设计图纸。
6。他们只采集了150份没有代表性的样本。
7。他们呼吁“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的报告出台之时,“地面零点” 现场已经清理完毕。


2001年12月,急管局总共用掉了$100,000美元的调查经费。与这个调查发动阿富汗战争原因的费用相比,此时美国政府已经花了比之多出30,000倍的钱在战争上了。2002年5月,急管局指定的志愿调查人员公布的报告,尽管自称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但却被官方推崇为大楼倒塌的最终解释 --- 直到3年后国标院报告出台后。报告中充满了模糊不清和躲躲闪闪的描述,欺骗性的插图,以及误导性的假设。报告要求作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倒塌的原因,但其公布时,犯罪现场已经清理完毕,最重要的直接物证 --- 钢材也被全部销毁。


急管局的报告中关于世贸大楼的倒塌理论就是著名的“蛋糕理论”。其要旨就是由於横梁连接外围和中心支撑结构的连接部在大火的高温作用下松脱,在上部分建筑物重力下楼层地板下塌并产生连锁反应,遂使得大楼全面倒塌。这个“蛋糕理论”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大力推广,在直觉上也似乎合情合理,所以很多人也不加思索的接受了。但美国政府对世贸大楼倒塌作最后定性的国标院调查报告对这个理论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这里将不作太多的讨论,而是将重点放在国标院的调查报告上。


三)国标院调查


国标院(国家技术标准研究院) 是美国商业部属下技术管理局的一个机构。它并不具有管理职能,它在调查报告里的提议也没有法律效力。事件发生后,国会要求国标院调查世贸大楼的倒塌原因。但其调查工作直到“地面零点” 现场所有钢材都被清理和销毁之后才开始。急管局从数十万块钢材中采取了150份样本,而国标院则从急管局的样本中选择了41份样本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2005年6月23日,国标院公布了<<国家建筑安全小组有关世贸双塔倒塌的最终报告>>草案,并于9月份公布其最后报告。这篇报告是美国政府对世贸中心楼群倒塌原因的最终定性。


国标院网站该报告链接:
http://wtc.nist.gov/NISTNCSTAR1CollapseofTowers.pdf
<<报告草案>>:
http://911research.wtc7.net/wtc/official/nist/NISTNCSTAR1Draft_text.html


1)国标院的调查方法


国标院自称其调查的目的一是要搞清楚大楼是为什么和怎样倒塌的,二就是要提出将来建筑设计上的改善意见。它使用的方法是A。审阅文件。B。询问证人。C。钢材分析。D。实验室试验。E。电脑仿真。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国标院在这五个方面是否及格。


A。审阅文件


世贸大楼原设计组声称大楼可以承受飞机撞击和大火的双重破坏而不会出现建筑结构的严重问题。无疑,审阅原设计组的有关设计文件对国标院的调查是不可或缺的。但国标院却避免提及这些原设计组的陈述,并声称支持这些陈述的文件,例如:担保人实验室公司耐火试验数据和原设计组负责人John Skilling总工程师的耐火分析等,都找不到了。


根据1964年<<工程新闻>>的记录,原设计组的大楼设计包括以下几点要点:


1。“。。。承受不可预见的灾难的内在能力” 。
2。“外围柱子。。。活承载可以增加2000%而不至於失败” 。
3。“可以将一侧所有的外围柱子和与之相邻两侧紧连墙角部分柱子折断,大楼仍然可以承受原设计活承载以及任何方向100英里/每小时大风的袭击而不至倒塌” 。


国标院说找不到关于耐火试验的文件,却又说世贸大楼属於1B等级的建筑。这种等级的建筑是必须要通过相应的耐火试验的。根据担保人实验室公司分管环境健康试验部门的经理卡文•莱恩,世贸大楼的钢材是经过严格测试的:


1。2001年9月,担保人实验室公司首席执行官Loring Knoblauch告诉职员关于公司认证世贸大楼钢材的事实。
2。2003年11月,卡文•莱恩书面询问Loring Knoblauch关于担保人实验室公司与此事的关系时,Loring Knoblauch回答说:“我们试验了所有喷有防火涂层的钢材,表现非常好” ,“由於我们不对这种产品进行跟踪服务,我们只能对那些有合格防火涂层的钢材样本给出意见” ,“我们测试了钢材的标准要求,那些钢材非常清楚地符合纽约市的建筑标准要求,甚至超出了要求” 。


2004年8月,担保人实验室公司对世贸大楼楼层模型进行了测试,但模型仅受到轻微影响,没有产生倒塌。Loring Knoblauch随即辞职。


2004年10月,国标院公布调查草案,其楼层模型结果与担保人实验室公司的实验结果相冲突。


2004年11月,卡文•莱恩电邮国标院调查小组负责人Frank W. Gayle要求澄清国标院报告草案中一方面认定钢材样本在火灾中最高温度只有250C的事实另一方面又在结论中认定大楼因火灾而倒塌的矛盾。


当这封电邮被公开后,卡文•莱恩马上被解雇,而担保人实验室公司也公开宣称“没有证据” 显示任何公司曾对世贸钢材进行认证,他们在倒塌事件的调查中也扮演“有限” 的角色。


卡文•莱恩的电邮:http://911review.com/articles/ryan/letter.html
卡文•莱恩的<<对反恐战争的鼓吹>>:http://www.911review.com/articles/ryan/lies_about_wtc.html


国标院承认世贸双塔在遭到撞击后损毁状况并不严重:北塔断裂的钢柱只有14%,而南塔则是15%。这远远没有达到原设计组预计的安全损坏程度。另外,国标院也承认双塔钢筋结构遭到撞击破坏后,承载的重新分布是非常有效的。它估计有些柱子的承载增加了35%,有些下降了20%。这也远远没有达到原设计的“外围柱子。。。活承载可以增加2000%而不至於失败”的设计标准。


B。询问证人


2003年4月,国标院开始计划对证人进行询问。这已经是其开始调查工作后7个月,9/11事件后19个月了。而到了10月份,实际的证人询问还没有开始,国标院也无法接触纽约市消防员的证词。纽约市政府最后在12月份才准许国标院接触相关文件,而且必须在纽约市政府的办公室内。这与美国白宫对待9/11委员会的情形相当相似 – 9/11委员会调查人员不得笔录或录音。


C。钢材分析


国标院对世贸大楼的钢材分析,只能依赖于经过急管局“精心挑选” 的少得可怜的钢材样本进行。国标院的试验结果:颜料测试中显示尽管钢材倒塌前遭受了大火的袭击,其达到的温度只有约230C;微结构测试显示没有钢材样本达到了600C的关键温度(钢材的强度减半) 。


对於这个令人失望的测试结果,国标院说:“这些样本没有任何一块是来自预计有高温的区域” 。


D。实验室试验


国标院进行的试验有:证实防火涂层剥脱的试验;局部烧烤试验;担保人实验室公司的楼层组合试验。其中,楼层组合试验对於官方的“渐进性折叠” 理论最为重要。但尽管国标院使用了比已知事实要薄的防火涂层,也使用了比已知事实要多一倍的承载,所测试的楼层组合没有发生倒塌。


国标院为证实其理论的关键点 -- 飞机的撞击剥脱所有钢材防火涂层的假设,用手枪模拟剥脱防火涂层的试验。且不说飞机在撞击后粉碎的碎片能否均匀的剥脱火灾区的约6000平方米的钢材防火涂层,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证明这个假设的荒谬。根据国标院的试验数据,要剥脱1平方米的钢材防火涂层需要能量1百万焦耳,那么6000平方米就需要6000百万焦耳。飞机撞击产生的能量是2500百万焦耳(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Tomasz Wierzbicki教授计算),这能量的大部分都消耗在飞机被粉碎的过程中。请问国标院哪里来的能量使火灾区的钢材防火涂层剥脱呢?


有效的防火涂层可以阻延钢材受热时间达一个多小时,再加上钢材的良好传导性能,更加印明火灾区钢材温度不过200~300C的事实。


E。电脑仿真


国标院对於其所谓的电脑仿真模型也是随意搬弄的结果:输入参数随便更改;模型显示中采用最严重的且与事实不符的试验例子;整篇报告,竟然没有一幅显示其倒塌仿真的图片。


总的来说,国标院的调查方法是不科学的,具有欺骗性的:需要的文件刚好找不到;关于控制爆破的目击者证词被忽略;与预先设定的结论相冲突的物质证据被贬低或忽略;其整个理论都是基於外界无法接触的马虎不堪的电脑仿真模型。


2)国标院的理论


循规道矩地遵从官方解释的框架,国标院炮制了“塔楼的倒塌开始” 理论:飞机的撞击使钢材防火材料剥落,暴露的钢铁被大火软化而下堕;下堕的横梁将部分外围钢柱向内牵拉,引起外围钢柱的‘不稳定’ 且迅速扩散;不稳定的外围钢柱反过来又牵拉被大火弱化的中心区钢柱;由此倒塌‘开始’ ;塌陷区以上楼层的‘巨大能量’ 引起整栋大楼的‘全面倒塌’ 。


国标院的调查常常被引用来证明官方关于世贸大楼在飞机撞击和火灾双重作用下发生全面倒塌的理论根据。但国标院的报告里其实并没有解释大楼是为什么和怎样倒塌的。与对飞机撞击,火灾,和人员死亡极其详细的描述相反,该报告从来没有去尝试刻画和解释倒塌过程中所表现的控制爆破特性,例如:倒塌的爆炸性,粉碎性,垂直性,和近乎自由落体性。只在最后报告中为回应对草案批评而附加的半页章节里有两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国标院为了回避这些棘手的难题,干脆将其置于调查范围之外。他们直接了当地宣称‘倒塌一旦开始’ ,‘全面倒塌’ 将是‘不可避免的’ 。



以上图组展示了北塔在开始倒塌后第6,8,10秒时的情景。<<国标院最终报告>>以及其他的附属文件中,都没有对倒塌的爆炸性,系统性粉末化,速度,和垂直对称等特徵作出任何解释。国标院没有任何兴趣去解释这灾难性的完全倒塌,只是漫不经心地坚持一旦“开始” 之后,“完全性倒塌” 将“不可避免” 。


3) 局限调查范围


<<国标院报告>>清楚地将调查的范围限定在飞机撞击到大楼开始倒塌的时间之内。在其<摘要>中是这样写的:


“这是国家技术标准研究院对世贸大楼双塔的倒塌进行再现的最终报告。这是根据<<国家建筑安全小组条例>>进行调查的结果。这份报告是对恐怖分子将载满燃油的商业飞机飞进建筑物后产生的飞机撞击和火灾如何引起双塔倒塌的描述;。。。”(xiii/15页)


国标院对倒塌过程的完全性和众多控制爆破的特性的解释仅仅是当倒塌‘开始后’ 全面倒塌‘将不可避免’ 。在其<概述/总结>部分的注脚是这样写的:


“调查的焦点在於每栋双塔大楼从飞机撞击的一刻到倒塌开始的事件次序。为了报告的简明起见,这个次序定义为‘可能倒塌次序’ ,尽管这基本上不包括大楼开始倒塌的条件达致而全面倒塌不可避免后的结构表现。”( xxxvii/39页)


这里先停顿一下来斟酌其中的含义。


国标院的调查被美国政府认定为世贸中心双塔和七号楼倒塌的最终解释。双塔的倒塌是以下三个依次发生的最后事件:


1。客机与双塔撞击,在建筑物上造成了很大的洞口和产生了巨大的火球。
2。飞机的燃油在数层楼里引起了火灾,伴随着大量的浓烟和热能,甚至可能有部分结构变形。
3。双塔从上而下的完全性倒塌,除了大量的钢铁骨架和外墙碎片外,没有留下任何可辨认的物件。


以上三个事件中的每一个,都是引起数百人死亡的可怕事件。但只是最后的事件违反了以往的工程试验和经验,而需要发明新的理论去解释。但报告以数百页的篇幅,不厌其烦地分析前两个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对第三个事件似乎没有什么兴趣。这对於宣称要解释三宗世界历史上最严重最意外的钢铁结构工程的失败的调查来说,这真是其妙莫名的主次循序。


4) 隐瞒工程历史


国标院的报告完全没有告诉读者在纽约发生的三栋摩天大楼的完全性倒塌是如何地史无前例的。相反,报告甚至暗示高层楼宇的完全性倒塌是正常现象,只是一般不会这么突然而已:


“在我们的城市中,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程度的灾难,也从来没有高层楼宇的完全倒塌发生得如此快速和事前如此缺乏警告。”( xli/43页)


事实上,除了控制爆破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生过高层楼宇的完全性倒塌。在严重的地震中曾经有20多层的大楼倒塌,但建筑物整体的大部分仍然完好。相反,世贸大楼双塔的钢铁骨架却破碎成无数的碎片,而非金属的组成部分和内容物则粉碎成细小的粉末。


5)国标院的钢柱失败理论


急管局的“横梁失败理论” 在2002年受到热烈的追捧,被<<公共广播电台>>(PBS) 和<<发现电视台>>(Discovery Channel) 广为传播。其要点就是连接外围钢柱和中心区钢柱的横向钢梁及连接结构因大火而变软,火灾区及以上的楼层地板因而倒塌,其所产生的巨大冲量作用下,整栋大楼最终发生渐进性的折叠倒塌(即著名的“蛋糕理论”)。


国标院的“钢柱失败理论” 则认为是横梁将外围钢柱向内拉扯,引起外围和中心区钢柱弯曲而最终导致大楼的完全性倒塌。同是横梁,怎么急管局报告说是脆弱易断,而国标院报告却说是坚固无比的呢?他们各自理论又有什么证据来支持呢?


下面,我们详细谈论国标院是如何解释这个建筑史上的最为不可思议的谜团的。


A.大量分心的细节


因为其庞大的篇幅,要在<<国标院报告>>里找到关于世贸双塔的倒塌理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要先重申,国标院其实并没有提出完整的倒塌理论,只是达到“倒塌开始” 的一系列事件的理论。更确切地说,国标院的理论是“倒塌前理论”。但是,不留心的读者会误以为国标院有其完整的倒塌理论,因为<<报告>>的章节题目里有不少“ 倒塌分析” ,“全面分析” ,和“可能倒塌循序” 等字眼。


许多人甚至会因其篇幅的缘故而完全错过国标院的倒塌理论。读者必须花大量功夫在其<<目录>>中寻找有关章节。其倒塌理论的描述隐藏在<第二部分:重现灾难>的<第六章:重现倒塌>的<第6.14节:双塔的倒塌分析>之中。这一节是11页(143--154页) 互相重复的内容,而其中只有三,四小段的文字来展现国标院的权威性的“钢柱失败理论” 。与对飞机撞击和大火实验模型的累篇赘节的描述相反,国标院对这个倒塌理论没有一点量化分析,有的只是大量含混不清的推测和似是而非的结论。



<<国标院报告>>里对大楼倒塌前的描述细致到飞机引擎的部件。但却没有一幅关于大楼倒塌的仿真图象。


B.想象的热力


报告中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反复强调大楼里存在着可怕的高温,而报告本身就包含相反的证据。


“因受热扩张引起的油漆裂痕观察。对16根外围柱子的170个部位的检验,只有3根柱子显示温度超过250C的证据:东面,98楼,内侧网;东面,92楼,内侧网;北面,98楼,地板横梁连接部。只有两根中心区钢柱留下足够油漆来作这样的检验,它们的温度没有达到250C。。。使用金相分析,国标院确定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任何一件样本的温度超过600C。”(90页)


也就是说,样本的最高估计温度是250C。这与在没有防火隔层的钢筋结构停车场所作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相关的实验表明钢材最高的温度只有360C。在这种情况下,国标院却依然在其“横梁下堕模型”里将横梁温度设定为700C的作为就很令人感兴趣了。


“为了调查在重力和热力的综合作用下失败的模式和顺序,我们建造了一个楼层模型。把这个楼层模型加热到700C达30分钟。开始时,楼层的热膨胀将柱子推向外,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地板向下堕而柱子则向内弯曲。”(98页)


国标院是怎样得到钢材温度应当比证据显示的温度高450C的设想的呢?下面这段话可能让我们一窥他们的实验方法:


“一个可以产生1.9百万瓦特和3.4百万瓦特的喷射燃烧器在一个7米X3.6米X3.8米的空间里分次点燃。天花板的温度接近900C。”(123页)


1.9百万瓦特和3.4百万瓦特相当于起码500个烧木头的火炉所产生的热能 -- 在一个小客厅里面!


“飞机燃油极大地加速了火灾的扩展。只有60%的破碎的可燃办公室用具被点燃。接近天花板的地方温度在800C和1100C之间。”(125页)


在建筑火灾里,800C和1100C之间的高温通常只存在很短的时间,这叫闪燃现象。当未燃烧的可燃气体聚集房间顶部,然后突然燃烧,闪燃现象就会发生。因为火焰在一瞬间就耗尽了这种燃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所以高温只能维持数秒钟的时间。


国标院的报告的开始部分欺骗性地暗示1000C的高温(这个温度就算在闪燃现象中也是很少见的)是可以长时间维持的,而且是在缺氧的中心区。


“除了受石膏墙阻隔的个别区域,上部层面的低温区约是500C,在接近剧烈燃烧的火区,上部层面的温度达1000C。飞机的碎片破坏了94到97层的中心区围墙,那里的上部层面的温度与办公室区域相似。”(28页)


请注意关于中心区与办公室区的大火是一样剧烈的断言是多么的荒唐。中心区:燃油不多,没有新鲜空气的补充,巨大的钢柱可以把热能扩散,照片和录像中没有显示任何火灾的存在。


更进一步,就算是国标院自己的报告中火灾仿真模型的结果也与中心区高温的提议相冲突。下图是<<国标院报告>>中的插图,显示火灾区上部层面中心区大部分温度低于300C。


C.国标院的“整体分析”


<<国标院报告>>用了一页半的篇幅叙述了倒塌的“整体分析结果” 。这些分布在两个章节里的论述,其要点似乎要将撞击部局部的破坏误导为大楼整体的“不稳定”:


“这些结果是对双塔从飞机撞击到大楼变得不稳定,例如倾向倒塌时,的结构恶化过程的仿真。”(144页)


“6.14.2 世贸大楼一号楼整体分析结果
南墙的内向倾斜引起外围钢柱连接处和锁扣的松脱,而致柱子本身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向水平方向扩展。如此,南墙再也不能承受重力,并将这些重力通过横梁向中心区钢柱和通过锁扣向东西墙重新分布。撞击点以上的建筑部分由於东西墙的钢柱快速地失去支持额外增加的重力的能力而使之向南倾斜。这进一步增加了中心区钢柱的承载。一旦上部建筑开始向下移动,撞击和火灾区弱化的结构不能吸收下落部分建筑的巨大能量,全面倒塌因而不可避免。”(144页5段)


“6.14.3 世贸大楼二号楼整体分析结果
南墙在受到飞机撞击后向下移位,但在43分钟后东墙不稳定前并没有进一步移位。东墙由於地板下堕而向内倾斜,引起外围钢柱连接处和锁扣的松脱而变得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向水平方向波及到整个东墙。东墙再不能承受重力,而将其通过横梁向被热力软化的中心区和通过锁扣向东西墙重新分布。
撞击部以上楼层因为钢柱的不稳定迅速向邻近的北,南墙扩展而引起向东南方的倾斜,并增加已弱化的东部中心区承载。与世贸一号楼一样,一旦上部楼层向下移动,撞击和火灾区结构不能吸收下落部分建筑的巨大能量,全面倒塌全面倒塌因而不可避免。”(144页6段)


这就是国标院对世贸大楼倒塌的处理手法。我们可以看到飞机撞成碎片的详细电脑仿真模型以及倒塌前事件的不厌其烦的细节描述,但对於灾难性的大楼倒塌,最为深入最为量化的论述就是“下落部分建筑的巨大能量” 。这能量到底有多大?为什么这么基本的能量分析都不做呢?


国标院的整体分析另一个弱点就是没有量化大楼撞击点钢柱的不稳定向四周扩散的速度(包括向中心区钢柱)。从录像中可以看到,大楼开始倒塌时,其“不稳定”从撞击点扩散到整个倒塌区的时间约在0.5秒之内,按照大楼周径832英尺(253.6米)和“不稳定”双向扩散的方式来计算,其速度达253.6米/秒的亚音速扩散。这完全与建筑钢材(低碳,韧性强,受力时倾向于弯曲而不是折断)的特性不符。根据建筑钢材方面权威参考书<<钢材多层建筑>>(Hart, F.; Multi-Storey Buildings in Steel):


“通常来说,一个钢筋结构不会突然间因火灾而倒塌。会有明白无误的警告信号,例如,大面积的变形。”
而世贸大楼的倒塌是突然的,快速的,没有任何先兆的。


D. 打舂机理论


世贸大楼倒塌后,其中一个颇为流行的解释理论是“打舂机理论”:大楼撞击点上部开始下落,并冲击下部使其粉碎。国标院的最终报告新增加的章节开头两段话再次用模糊不清的语言重申了一遍这个著名的“打舂机理论”:


“世贸中心一号楼南墙及二号楼东墙的失败引起位於其上的建筑部分向相应方向倾斜,伴随倾斜发生的是向下的移动。位於断裂钢柱以下的楼层未能阻止这个初始运动。这个现象由在有利观察点拍摄的录像所证明。
位於倒塌开始部分以下的结构在撞击点或以上区域对下落的部分建筑只产生极少量的阻挡力。建筑下落部分释放的巨大势能远远超过下部完整结构以变形能量方式来吸收能量的能力。”(146页)


请注意文中的论述用语:下部结构“不能阻挡这初始运动”,和“产生极少量的阻挡力” 。<<报告>>暗示这是因为下落部分产生的冲击力将下部结构摧毁,然而,它实际上却没有直接说,也没有排除因爆炸而破坏下部结构所以没有产生阻挡力的可能性。它只是说下落部的能量超过了下部完整结构由“变形能量” 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说法,既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不对的,因为下部结构可以通过将冲击产生的能量传导到地面的方式而使上部的下落停止。这种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未必为随意的读者所察觉,但却可以为撰写报告的调查人员在面对包庇对世贸大楼控制爆破罪行的控告时提供一条退路。这些极具误导性,但技术上正确法律上可以辩解的陈述就是高超掩盖行为的特徵。



请问,“打舂机理论”的“舂头”在哪里?


E.倒塌的两个特徵解释


下面的两个章节是<<国标院报告>>中仅有的为回应对于其初稿中未能考虑控制爆破证据的批评的陈述部分。其中一段是关于快速的倒塌速度的:


“因为倒塌开始区域以下的楼层没有对下落部分释放的能量提供一点的阻挡力,上部楼层基本上以自由落体速度下落。这在录像中可以看到。随着下部楼层的逐次塌陷,下落部整体越益增加,对下部建筑施加的冲击力越大,因而下部越加无法阻挡正在下落的建筑部分。”(146页)


这里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下部建筑不能阻挡下落部分建筑,为什么下落部没有明显减缓上部下落的速度。跟前面的论述一样,国标院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因为下部无法阻挡上部释放的巨大能量,所以上部快速下落;录像里清楚显示上部基本上以自由落体速度下落,所以下部只能提供极少量的阻挡力,并被下落部分摧毁。
事实上,除了世贸中心这个据说的案例外,从来没有发生过自上而下的渐进性完全倒塌的例子。因此,未经验证就猜测这种现象的发生起码是不科学的。


就象其他“打舂机”理论的支持者一样,国标院没有做任何的量化分析。为什么国标院甚至不尝试计算上部楼层下落一层后所产生的能量呢?这是任何一个有一定建筑力学知识的人都能做的分析,国标院的大群专家们为什么就这么惜墨如金呢?或许,一旦展示这些最基本的计算,就会暴露“打舂机”理论的问题,这包括:


1。除了控制爆破外,没有任何钢柱失败理论可以解释上部突然间开始的自由落体式下塌(钢铁应该首先变形弯曲,而不是突然断裂) 。
2。录像和照片资料显示双塔的上部在到达倒塌区域前已经开始碎裂,“打舂机” 的“舂头”根本就不存在。
3。大部分碎片都散落到建筑物边界之外,因此无法对下部产生冲击。
4。在建筑物边界内下落的碎片与边界外下落的碎片基本上以相同速度下落,表明下部结构所产生的阻挡力与空气的阻挡力差不多是一样的。


以下是独立研究人员对世贸双塔倒塌时能量转化进行分析的文章。其结论一致表明世贸双塔就算在撞击和火灾区发生塌陷,上部产生的能量会被坚固下部的阻挡力所抵消,世贸大楼整体仍然会屹立不倒。


http://911research.wtc7.net/papers/trumpman/CoreAnalysisFinal.htm
http://www.journalof911studies.com/articles/Journal_5_PTransferRoss.pdf


关于“小爆炸” 的粉尘喷射,<<报告>>是这样回应的:


“建筑物下落部分压缩其下的空气,就象活塞一样,将烟雾和碎片等物质迫出窗外,这在数段录像中可以看到。”(146页)


国标院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迫出窗外” ,从而隐瞒了其喷射的猛烈程度。<<报告>>中也没有提供资料来源以供鉴别。下面是非官方来源提供的反映在北塔的这种现象的录像资料:


http://911research.wtc7.net/wtc/evidence/videos/wtc1_jets_frames.html


仔细观察这些喷射后,就很明显地看出国标院的活塞理论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


1。没有任何照片记录了所谓活塞的存在。倒塌区厚重的尘雾表明大楼地板在远离粉尘喷射的地方已经被粉碎。
2。喷射现象在北塔可见面以规律的间隔出现,其模式很难以活塞理论解释。
3。北塔的喷射非常剧烈和集中,在每一个楼层只穿破一个窗户。活塞理论很难解释下落楼层产生的均匀分布的压力如何只冲破每个楼层中间的一个窗户,而其他的窗户却安然无恙。
4。喷射物看起来是由粉碎混凝土和内墙板构成,而这些物质在远离倒塌区的地方是怎样产生的呢?
除了这两个并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解释外,国标院对世贸大楼倒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控制爆破极为类似的特徵以“<<报告>>并不包括倒塌开始后的结构表现” 为藉口一概回避。


四)9/11委员会调查


在遇难者家属的压力下,布什总统在2002年秋天授权国会成立调查九一一事件的所谓独立机构--9/11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10名委员组成,其中主席是Thomas Kean,而副主席是Lee H. Hamilton。但其实这个委员会的真正主导者是作为行政总裁的菲利蒲•泽里科(Philip Zelikow) 。他主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人员,而正是这些工作人员而不是在电视上露面的委员会委员们才是完成委员会的实际工作的人员。委员们依赖这些工作人员去完成他们相应工作,例如:讨论和询问证人等。Thomas Kean主席和Lee H. Hamilton副主席就这样说过:“由菲利蒲•泽里科领导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调查工作,成为委员会得以建立的基础”。菲利蒲•泽里科对调查工作的最终报告 — <<9/11报告>>的内容和基调具有最后决定权。而他与布什政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老布什政府国家安全理事会成员。
2。老布什政府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的助手。
3。曾与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合著一本书。
4。包括赖斯,斯考克罗夫特,切尼,和沃尔福威茨为成员的阿斯平战略集团(Aspen Strategy Group)的董事。
5。布什接任总统时权力交接小组成员。
6。布什的外交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


实际上由布什直接操控的这个国会调查自始至终完全没有表现应有的严肃,认真,独立的态度。9/11委员会对白宫的调查条件是:必须在白宫内进行;布什与切尼一起回答询问;不得录音,不得笔录。该委员会的活动经费只有$14,000,000美元,与调查克林顿性丑闻的国会委员会的$60,000,000美元和航天飞机失事的$30,000,000美元相比,就可见布什政府对於9/11事件的调查工作是如何地不热心了。对於克林顿性丑闻调查的最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也就是验证一下莱温斯基小姐那迷人的蓝裙子上的几滴暧昧的精斑所属何人而已,所用经费却是调查美国历史上自珍珠港事件以来最严重的本土袭击和世界建筑史上最严重的灾难经费的四倍。这是不是太厚此薄彼了?这恐怕不单纯是不热心的缘故吧?


在2004年7月22日,9/11委员会公布了最终调查报告--<<9/11委员会报告>>。
官方网站<<报告>>链接:
http://www.911commission.gov
独立研究人员整理版本链接:
http://911research.wtc7.net/mirrors/911commission/report/report.htm
注解:
http://911research.wtc7.net/mirrors/911commission/report/911Report_Notes.htm


这个报告在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这里摘录其中主要的问题,给大家一个大概的了解。


一)忽略   


1。报告没有指出从来没有钢筋结构的高层楼宇因火灾而倒塌的事实。
2。报告没有指出袭击发生当天下午5:20分47层高的钢筋结构大楼世贸中心七号楼完全倒塌的事实。
3。报告没有指出世贸大楼的结构钢材被迅速转移并熔化销毁的事实,甚至为此提供藉口。
4。报告没有指出前纽约市长朱利安的一段话提示他事前知道世贸大楼会倒塌的事实:“当我们被告知世贸中心会倒塌时,我们还在那里工作(在Barkley街75号的临时指挥中心) 。在我们还未离开前,大楼就倒塌了” 。
5。报告中没有关于目击者在南塔倒塌前对发生爆炸的描述。
6。报告没有指出布什总统的弟弟Marvin Bush和表亲Wirt Walker III是为世贸中心楼群提供保安服务的公司Stratesec负责人的事实,也没有提到这间公司。
7。报告只是重复由FBI在袭击后提供的19名嫌疑犯名单,却没有指出其中6人仍然活着的事实。
8。报告没有指出公布的乘客名单上没有阿拉伯人名字的事实。
9。报告没有对攻击五角大楼的飞机没有被建筑周围的防空导弹系统击落的现象提出疑问。
10。报告没有指出众所周知的FBI在五角大楼袭击后收缴了附近商业机构监视录像,而至今仍未公布这些反映袭击过程的录像资料的事实。
11。报告没有质疑为什么特工人员没有为离开小学前往机场的总统车队或者在9:54分起飞的空军一号提供空中保卫的行为。
12. 报告避免提及有政府官员和商业领袖收到袭击警告的报道:FBI警告检察总长John Ashcroft不要乘搭商业客机;五角大楼官员突然取消外出计划;以色列总理沙朗取消原定在9/11到纽约参加会议的计划;联邦航空管理局在9月6日发出安全指令,禁止被前伊朗领袖霍梅尼发出全球追杀令的<<撒旦诗篇>>作者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乘搭美国国内航班(解密的9/11委员会内部文件56页和103页:[url]http://www.archives.gov/legislative/research/9-11/staff-report-sept2005.pdf[/url])。
13。报告没有指出两个准备减缓通过因袭击而生的<<爱国者法案>>的最具影响力的参议员收到装有武器等级炭疽杆菌信件的事实。


二) 歪曲


1。报告的注脚提到:“(双塔) 中心区是一个空心的钢铁通道,主要是容纳电梯和楼梯” 。事实上,中心区是由47根集束的钢柱组成,其中大部分外径达91.4厘米x40.6厘米,和137.2厘米x55.9厘米。中心结构可以单独承担整栋大楼的重量。
2。报告中说:“南塔在10秒内完全倒塌” ,实际上总的倒塌时间约15秒左右。或许人们会认为9/11委员会应当夸大而不是减少倒塌时间,但委员会甚至不认为一个只比自由落体时间的9.2秒多不到一秒的倒塌时间与官方的理论有根本冲突的行为,印证了其置事实于不顾而支持官方倒塌理论的恶劣态度。
3。对於没有将布什总统立即转移的事实,报告解释说:“随行人员当时没有关于其他飞机被劫持或失踪的信息” 。事实上,随行的特工人员与联邦航空管理局有直通的热线电话,而当时航管局在东北区的高层人员认为有多达11架飞机被劫持。
4。报告说:“北美防空司令部在9/11前没有认识到恐怖分子会在美国国内使用劫持商业客机作为可引导导弹的威胁”(报告中反复强调3次之多)。但媒体报道,例如<<今日美国>>题为“北美空司进行客机导弹演习” 的文章描述了9/11前北美空司曾经进行过模拟劫持飞机撞击世贸中心及五角大楼的演习。
[url]http://www.usatoday.com/news/washington/2004-04-18-norad_x.htm[/url]
5。报告中说:“程序并没有考虑拦截。他们假定护航是审慎的,‘飞到被劫飞机后5英里处,执行监视其飞行航道的任务。’ ” ,但其引用的相关命令(第7601.4J令特别军事行动) 却是这样说的:
“7-2-1。部门通知
联邦航空管理局劫机协调员将向控制中心/塔告知负责提供劫机护航的军事单位和地点。控制中心/塔应当向预先设定的北美空司属下的区域控制中心/防区控制中心/军事单位提供被劫飞机地点,航向,高度,和型号,并协调飞行计划来[b]拦截被劫飞机。[b] 控制中心/塔应当将协调的飞行计划存档。”
[url]http://news.findlaw.com/cnn/docs/terrorism/chp7.html#7-2-1[/url]
6。报告一边指出汉尼•汉泽尔的飞行员申请被拒,而且他是一个“可怕的飞行员” ,但一方面又说他是“行动中最有经验的飞行员” ,并驾驶77次航班作出了一个330度角的旋转俯冲动作。
7。报告解释那些恐怖份子没有选择攻击在其航道上的核电站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其周围领空是禁区,因而无法进行侦察飞行,也增加了被击落的机会”(245页) 。但却不将同样的逻辑用在五角大楼的袭击上。作为美国的军事中枢,它会比核电站受到更严密的保卫。
8。报告中,在回应为什么布什仍然留在所访问小学这个公开地点直到早上9:35分--即世贸大楼第二次撞击后半个小时--的原因时引用布什“告诉我们(9/11委员会) 他的直觉是要保持镇定,而不是在危机的关头让全国人民看到过於激动的反应”(38页) 。而随行的特工人员则“告诉我们(9/11委员会) 急于将总统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不认为他必须立即向门外逃跑”(39页)。报告含糊地接受这些解释就是令人满意的,也因此暗示布什如果在半个小时之内离开小学就是要他表现过於激动的反应和“向门外逃跑” 。

总结

对於9/11事件这个美国历史上最为空前的本土袭击,美国政府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完全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严肃和认真。相反的是,销毁证据在先,敷衍调查在后,其行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掩盖真相。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19 04:3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