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湘 江 之 畔 十 二 秋- 某个工农兵学员的南国生涯

作者:燕山红场  于 2011-7-18 05:0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已有15评论

关键词:

自1968年告别中学母校──北京外语附中已整整三十年了。此间经历了人生中永难忘却的工农兵大学生活,度过了在湖南长沙的十二个春秋。

  从衡器钳工到应试考生

  伴随着大批干部的分配工作,特定历史产物“五七干校”的逐步消亡,我们这些五七干校的“青年班、排”即日解体。1972年7月20日,我成了武汉铁路局汉阳机床修配厂的学徒工。进厂后马上就投入基建,拉砖、卸砂、卸煤、扛水泥、抛片石、拉钢材,整日在藕塘回填,抛下基石,开过推土机,也在厂办做过宣传员写稿。1973年春,厂里调我与两位老师傅,两位部队复员兵的武汉籍青工,5人组成了武汉铁路局衡器检修组。

 我们5个人要负责以武汉为中心,北至广水,南达蒲圻,西至襄樊,东到黄石,数十个大、小车站的行李室,称重不等的磅秤的检修调试。 当时我们手提20公斤大砝码3 ── 4个,身背工具包,怀揣全局通行的铁路免票,奔波于各站。

 时而一天3-4个车站,时而在中等站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外协单位的工作也来找我们,像黄石市华新水泥厂是上万人的大厂,还有武昌和江岸两个大型机车车辆厂的地秤,要达到秤重数十吨而相对精确,都在师傅的指挥下努力检修完毕。

 1973年春末夏初,全国范围内的推荐上大学工作已逐步开始。我虽然很少在厂里,经常出差就是几十天,但还是抽在厂休息的时间,向当时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夏干事汇报了思想,报了名。7月的一天,在襄樊市工作,师傅告我,厂部来电话要我自汉丹线尽快回厂。经与厂办通话,告之,回厂复习、体检、马上要参加考试。荒废学业已有多年,中学又是以外语等文科为主的内容。闻此消息喜忧参半。没有几天的准备,就到武昌某一中学的教室里完成了入学前的所谓“高考”。记得上午考的是数学,内容有中学数学和几何。下午考的是语文,除了语文常识外,还有一篇记叙文。我考得不好。数学本来对于我来说就是弱项,估计没有能够做对多少道题。语文中的作文又写成了散文,自命题为:“我爱红旗”,将基建工地、农村地头那激励自己干活儿的心态感受写入文章,估计成绩不佳。

 当时,全国范围内已出现了张铁生这样交白卷的所谓典型,从形势上看,考与不考,很难说作用效果如何?怀着不安与焦虑的等待,度过了一个多月的企盼光阴。

  支部建在班上

  1973年9月初,厂部通知我领取入学通知,被长沙铁道学院录取,专业为铁道工程。将此消息告了京城的老父后,家人甚为喜悦。此际方知父亲在东北大学的一位老友曾于1959年自京城调至此院,曾任院长。

 大约是9月中旬,我告别了武汉的工厂和友人们,来到了湖南长沙,在火车站乘坐学校迎新的大客车,来到铁道学院。

 我被分配到73级2班。我们年级共六个班,约一百六十余人,分三个大班上课。当时每个班的建制都是党、团、行政,完全是近乎于军事化的管理。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在每班均自成体系。其下有党小组、团小组、行政小组。我在班内系非党人士,作为团员,身在第二行政、党小组和第二团小组内。重大问题均由党支部作为学生班的管理者予以实施。

 当时,第一任班长是樊勇,入学前他是海南某县检察院的检察员,这在我们入学前的第一线普通劳动者看来,简直就是“大干部”了。作为我们的班长,后又成为了党支书,就十分自然地有了威信和才干。副班长涂海禄,也是海南来的学员,他兼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党支部宣传委员是团支书兼任的。记得班上有7──8名党员,二十多名团员,非团的群众只有1──2名。正是这个集体,使自己完成了1975年12月9日加入党组织的人生历程。记得我们班里先后发展了4──5名党员,使支部党员数达到13 ─ 14人,还发展了班内仅有2名女学生中的一名,她就是樊勇现在的妻子徐有智。

  三0五室的同窗

  我被分配住在四舍305室。当时学生的宿舍一共有一、二、三、四个宿舍楼。一舍是女生宿舍,二舍是外语系和运输系的男生,三舍是机械系的男生,四舍是工程系的男生。305室是四舍三层朝南的一间寝室,仅有十四平方米左右,放置3付双层床,住5个人。有一张靠门的上床,放置大号的箱子等杂物。每个人有一张学习用的小桌,学习用品、书籍作业、教材讲义均可存放在桌内。每个寝室还有一个1.5米高的铁架子,同样放杂物、洗脸盆、餐具等。我们房间里有2位广西来的同学海强、建松,一位湖南隆回县的同学智夫,还有1名长沙市的同学赤光,再就是我。大家一同学习一同生活,共同度过了三年的时光。

 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是清苦的,每月要交纳十二元左右的伙食费,每天早餐是稀饭馒头,中晚餐是米饭。每天菜肴是荤素各一勺。记得当年的肉菜是很少的,我们都开玩笑地讲,空心菜是“无缝钢管”,一来特别硬,二来是刮肠油。每天午、晚餐后都要打开水,开水房不大,往往要排上4─5层的人墙才能轮到你打上开水。南方来的同学都是坚持每天晚上打上2桶热水,泡泡脚。而我仍然延续着自去河南五七干校而开始的冷水浴,这在当时的班里、年级内都很少有人能做到。

 在我住的宿舍隔壁,隔着有阳台的大房间,306室是组成我们班第二党小组的另一半。这里有一位来自海南某农场来的职工田志,他是北京四中老高一的毕业生,作为北京的老乡,在学业上又颇有造诣,我们都称他为“老田”,尽管他只比我大一岁。而在302室亦有一位与我十分要好的“老乡”,他就是大伟,他来自襄樊铁路机械修配厂,是我们在河南五七干校的朋友,真没想到在长沙再度重逢,他在一班,我在二班。我俩几乎有2年左右,在每周六的晚上,到学校门口小饮食店吃上一碗肉丝面,再各来一碗甜酒。这几乎成为我们俩当年不成文的规矩,也是自我改善生活的途径之一。

重逢与聚会

 在大学里,常去拜访父亲在该院的老战友,一位是前面提到的1959年调来筹建的文舫前院长。另一位是副院长,当年仍在工作着的怀鹏副院长,他告诉我,外语系有一位我幼年时的朋友,我们两家是世交,当年在沈阳,父母工作都很忙,因此我们两家的老人,互相帮着带小孩,常常是一位老人牵着5 ─ 6个小孩去另一位家里玩耍,作为两三岁时就相识,而一别在二十多年后又重逢的确是十分难得的。好像是在食堂附近找到外语系的同学,寻到雁光。开辟了大学里的又一块新天地。当时我们这些“狐朋狗友”们,由雁光牵头,组成了一个友人聚会的俱乐部。有西安铁路局来的慧毅,福州来的榕生。还有武汉来的沈生,郑州来的“大车”,都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在周日,采买食品,大吃一顿,并畅所欲言,以补充生理和心理上的“营养”。得天独后的他们俩,不知怎么控制了一间两人住的宿舍,为我们的聚会提供了场所。……后来我们的队伍里又有了杜珉,这位自部队来的学生。他来自锦州铁路局军运处,我们为他起个别名叫“中尉”,连排干部嘛! 

 当时我们这些朋友在一起无话不谈,上至国内外时局和院内动向,下至个人隐私。记得有一次,大家共同去迎接雁光的女朋友杨*来长沙,大家开着玩笑讲,这时的雁光连蚊子飞过是公是母也能分得清。还有慧毅的女友小鸿,作为朋友们也是极力促成这个沪籍女孩与西北小伙的姻缘。

 我们当时的这种聚会,是与学院的传统要求和正式纪律相悖的.我们的交往和友谊超过了班级、专业限制,是一种无利害影响,又有天然联系的交往。记得1975年夏天,我们相约去武汉玩,再北上返回各自的家。当年, 信阳地区发大水,我们就乘船自武汉顺江而下。到了九江市,江西也发大水,铁路中断。雁光的父亲亲自调动了1台机车(就是火车头),就拉1节车厢,我们俩和1位乘务员,直抵南昌市。在市郊,甩了那节车厢,我们俩就站在火车头除障器前的踏板上到了南昌市内。那可真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坐火车。

 当时,我们边聚餐还边谈谈各自学习的情况。文舫院长的夫人庆秀阿姨,文革前是学院的人事科长。庆秀阿姨与我的母亲是1946年──1947年时的同学,共同求学在齐齐哈尔市"西满”铁路职工学校。而我又与其子成了工农兵学员的同学。

 在我毕业留校后的1978年,文舫院长不幸病逝,全院师生去大礼堂为其举办了追悼会,我代替父亲,以东北大学老同学、老战友的名义致意送了花圈。十分不幸的是,次年庆秀阿姨也离开了我们。在这短短的两年中,他们先后去世,使我经历了向其告别,并与其子女共同来分享其悲哀的难忘场面。

 学院的党委书记、老红军国栋同志,萧宇阿姨也常邀请我们去做客。我同雁光等一些友人常去他家聚会,虽然当年的供应十分紧张,但老书记常常为我们做些丰盛的饭菜,留下我们吃饭,这在我们来说,是亲切可亲的聚会,丝毫没有领导与学生间的界限。

 1976年10月大快人心的游行后,我对老书记之子谈了我们这代人的理解 -历史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希望他能像其父亲一样,在社会上做出自己的成绩。

  老院长夫妇及学院主要领导

  在校园内难得重逢、欢欣有趣聚会的同时,自己还经常去学院几位老领导家里,拜访和看望这些久经世事的老人们。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老院长文舫同志。他比我的父亲年长四──五岁,也是东北人,是典型的技术干部。1959年奉调,自北京从铁道部工务局的领导岗位上来到长沙,先在中南土建学院里任职,后开始筹建长沙铁院。到1961年,老人亲自率全院千人师生员工,肩挑手提,自河西(湘江西岸)搬迁到了市南郊的烂泥冲,开始了学院的建设高潮。当年,为了边建校边教学,在来不及安装窗户的教学楼里,教授们讲课时还飘着雪花,而学生就边作笔记边扫雪。真有点“抗大”的味道。但如此拼命工作的老院长在1962-1963年却被打成了右倾,进而在“文革”中又受到必不可免的冲击、批斗。

 我入学后,仅3─5天,老院长就不顾近七十多岁的年迈之躯,直接到宿舍来找我,询问有何困难。尔后又约我到家中共同进餐。每年的元旦、十·一这类重大节日,我都应邀到老院长家,与其家人同聚,他的大儿子是湖南大学化工系72级的学员。而党委书记,老红军国栋同志,萧宇阿姨家, 我亦常去. 他们的儿子--- 建军现在广州深圳一带工作,已成为了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

当年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下,走完了三年的大学生涯,这不能不说是机会和厚爱。

 校园中的吟诗抒怀

 虽然我学习的是工程技术,但自幼对诗文的爱好、兴趣,加上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工农兵大学的三年中经常借古诗词来抒发心中的感慨。就在入学后,1973年的10月前夕,在长沙湘江之畔的校园里写下

             入学半月有感  

手持毫笔望山河,  四海为学共饮和。

擒贼批林归地府,  必残鬼魅落天罗。

东方红光敦皇极,  日月星晨奏凯歌。

虎啸龙吟看世界,  共产一统意如何?

1974年的12月份,入学已经有一年余,怀念远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友人 ,故拙笔赋诗抒怀:

                      共勉

数载同窗心相倾,一朝握别倍份情。

雪树寄由珠峰外,云浪荡自野湖滨。

壮怀浩浩袭寒月,碧血沥沥书边心。

纵使难举鸿雁翅,化作冰川启明星。

                      叙情

搏浪击舟涛中倾,壮辞京城豪天情。

海南插柳天山外, 塞北惜别饶河滨。

洒血挥汗影伴月,承志继业现丹心。

雏鹰高翔任展翅,鹏程复斜北斗星。

1975年的4月,校园里早被时局所左右,江青等人对教育界的屡屡插手,令我们远在这闭塞之室的灵魂感到压抑和扭曲,不得不用古人之诗文,抒当时之情感:

贺新郎(1975年4月9日──4月13日)(致古人张之翰──送胡邦衡谪新州──之作,借其意而用之)

 如浮萍含露。

看秋芎精巧佳作,早饱眼福。

忆昔青楼歌舞场,纤纤玉手绘图。

轻吐微言声似虎。

情深意浅复谁知。

更别久离长亦难诉,

红豆两心倾肺腑。

 

北雁南渡相思苦,

耿怀星河望断云,心音尺素。

足踏万里落何处?回首难闻别语。

晓风残月且得行。

目尽青天怀今古,见男儿何惜抛忠骨。

英灵在,魂相依。

在校学习期间,教学实习(又称实践课)未曾间断,1975年4月,在河南洛阳西的铁门车站,选线课程的实习中,同学一行数人,有幸借五一节之机乘车西行,奔赴陕西境内的西岳华山,当时留诗有:

                五·一游华山

崎途险关雾雨稠,  陡坎巉岩天门头。

足踏华山千古路,  眼观秦川群峰首。

云海古栈太华喉,  仙掌拴马万人愁。

天开别眼厅景壮,  地满峰烟弹痕留。

而在1976年的4月,我们正在江西九江──湖北黄梅的小池口地区,进行九江大桥工地的桥梁实习,恰逢世界震惊的天安 门四·五运动发生,在登庐之际,又提笔而留下愤慨之言:

                    登庐有感

对垒三番庐山巅,  忠魂九旋化青烟。

冷眼忧忧寻浩气,  热风滚滚漫山还。

世无仙人书御签,  地有庶民奏本篇。

含鄱晨观长江断,  杜鹃啼血开万千。

在这些诗中,引证了1966年冬,在北京,笔者参与的一位同龄女士挥笔血书上奏主席的史实,内含了当年人大附中女杰诗作 “兰氏玉手遮天”,还有与珠峰之南麓负责监听印巴的同窗, 与远在西北大戈壁实验基地的挚友之间的互勉。

 毕业后留校和二十年后的重逢

 伴随着1976年10月的惊雷,我被留校任教。在留校的工作中,送走了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76级。又迎来了改革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学员,77级大学生。此期的学校工作与我们工农兵学员的学习、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学习文化知识正规严格系统,业余生活丰富有趣多样。他们经过这样的培养,毕业后纷纷走上国家和社会各重要岗位。而我自己,几经周折,终于在1985年底返回故里北京,结束了十二载的校园工作和生活。1996年,是我们毕业分配, 走上工作岗位后, 整整20年,在校友们的组织和邀请下,于当年11月,我们当年工程73级6个班的一百六十名学员中的近百名学员欣然聚会在母校,畅叙二十年来的收获。望着已霜染两鬓的同学们,大家万分感慨,叙谈各自工作中的收获,倍感同窗的友情。有机会聚会时,同当年的党支书樊勇同志的一张合影是十分自然和亲切的。

作为工农兵学员读大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特定产物。无论世人和历史如何去评价,自己还是感到: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是一段难以忘却的珍贵历史,是走向科学文化殿堂的起步之阶。 谨以此文,献给当年的同窗和朋友们。

                                  燕山红场

                        原止笔于1998-6-10——7-14 北京

                          后在莫斯科的夏日修改,人名均有改动。

                                          2011/7/18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0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1 回复 newsound 2011-7-18 07:34
有意思。怎么又去莫斯科了呢?教中文?
1 回复 roaming 2011-7-18 09:28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
1 回复 Giada 2011-7-18 12:21
很喜欢你写的那个时代的事。
1 回复 燕山红场 2011-7-18 14:11
newsound: 有意思。怎么又去莫斯科了呢?教中文?
    都是命运,少年时听“再见吧,妈妈,--”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听得太多了!哎!!
1 回复 燕山红场 2011-7-18 14:12
roaming: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
    一个小圈儿!
1 回复 燕山红场 2011-7-18 14:13
Giada: 很喜欢你写的那个时代的事。
谢谢!多指教!!
1 回复 燕山红场 2011-7-18 14:17
newsound: 有意思。怎么又去莫斯科了呢?教中文?
命运难违, 无法选择!
1 回复 平凡往事 2011-7-19 01:30
你是怀旧的善良人
2 回复 燕山红场 2011-7-19 05:55
平凡往事: 你是怀旧的善良人
   多谢了!不好意思!希望多交流!
1 回复 Giada 2011-7-19 06:59
燕山红场: 谢谢!多指教!!
不敢当,老乡不要客气。
1 回复 燕山红场 2011-7-19 17:12
    再见!8月下旬回莫斯科再见!!国内上“倍"网很难...
1 回复 BL_518 2011-7-20 07:21
你一路走来,总有贵人相助阿~~~~~~
1 回复 小城春秋 2011-7-21 04:38
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回忆!工农兵大学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因素,但是他们中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楼主看来是又红又专滴啊
1 回复 燕山红场 2011-8-25 04:35
BL_518: 你一路走来,总有贵人相助阿~~~~~~
    主要是机缘,坎坷的路多了,就会遇到顺利。
1 回复 燕山红场 2011-8-25 04:37
小城春秋: 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回忆!工农兵大学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因素,但是他们中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人 ...
    多谢!谈不上人才,,更非优秀,只能是黑白参半。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燕山红场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2.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3.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4.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5.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6.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7.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8.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9.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10.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11.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12.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13.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14. 伟大的胜利日70周年 广场掠影 [2015/05]
  15.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16.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17.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18.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19.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20.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21.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22.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23.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24.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25.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26.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27.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18: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