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4000余场的国际性演出,13亿美元的市容建设投入——玫瑰盛开的5月,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总统布什在内的4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共同见证了这座古城300年诞辰的盛大节日。圣彼得堡,北方的威尼斯、通往欧洲的窗口、俄罗斯的“第二首都”、十月革命的摇篮、石头谱成的交响乐……这座有着300年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怎么看都和上海太相似、太相似。
2003年5月,应俄罗斯国家旅游局邀请,我们在“300年大庆”的前夕访问了彼得堡。 走进彼得堡,就像走进似曾相识的梦境,惊愕、狂喜、印证、寻找——到处是心仪已久的建筑,神交已久的朋友……在彼得堡信步就是整个人盐巴一样“返潮”的过程。 到彼得堡以前,曾在网上见过一些文章,称彼得堡市府官员为了避免到访的外国政要看到城市贫穷落后的一面,决定采取叶卡捷琳娜女皇手下的官员波坦金蒙骗她的方法,拆掉有损市容的建筑物来遮丑,为此,俄罗斯当局仓卒粉刷了机场到康士坦丁诺夫斯基宫路旁的破旧房舍,甚至使用2米高的藩篱把它们遮挡起来。 事实上,这种说法严重失实而且令人怀疑撰稿者根本没有到过彼得堡,因为从机场到市区沿途并无篱笆,一路所见都是茂密的森林和大面积的草场,那种俄罗斯的大气磅礴的绿色根本不是几张可怜的“篱笆墙,油毛毡”所能上下其手的。而且真要实话实说的话,圣彼得堡几乎没有一所“棚户”烂屋,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和战争风暴后,整座城市仍像整座博物馆一样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请想象一下,一座面积接近于上海市的城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建筑都是18、19世纪的花岗岩欧陆楼房,也就是将上海外滩的建筑铺展到全市的感觉,到处是石砌的河道和石砌的拱桥,漫步在圣彼得堡街道的青石板和花岗岩的“石格路”上,举目四望“万国博物建筑”,你只会感到历史风烟滚滚而来。 18世纪初,俄国版图不断扩张,但却是一个没有出海口的“泥足巨人”。彼得一世经过20年的征战,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后,便住在著名的“彼得小屋”里,一砖一瓦地督建了这座兼具了“阿姆斯特丹和威尼斯风格的城市”,起名为圣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城市更名为彼得格勒。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和发端于此的十月革命,从1924年起改称列宁格勒。1991年,原苏联解体后,市民投票恢复了古名圣彼得堡。 漫步在到处是青铜雕像的街道,现年四十上下,受过俄罗斯文学熏陶的中国人,就像是走在似曾相识的梦境里,惊愕、狂喜、印证、寻找——到处是心仪已久的旧居,神交已久的朋友…… 一会儿是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叶赛宁突然耸了出来,都显得忧郁而沉重;一会儿是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转了过来,都面带冷嘲的微笑;广场上、街灯下、酒吧旁还有名字更长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陀斯妥也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波罗留波夫们在等着我们。你验证着,叶赛宁的个子原来这么矮小;屠格涅夫的脑袋竟然可以如此硕大;托尔斯泰的衣服是不是有点邋遢……陪同我们的学者型的导游尤里娅不断地为我们提示着一个又一个俄罗斯文化名人的故居逸事,普希金时代的上流社会风情画卷无疑最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当年,纸醉金迷的圣彼得堡每天都有很多上流社会的酒会、沙龙和演出,普希金与夫人冈察洛娃是圣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明星,一个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一个是“俄罗斯的海伦”,可现在,普希金广场的周围已经到处是飙车的青年。
星罗棋布的文艺沙龙可以让你不胜惆怅而徘徊,涅瓦大街上有一家叫做“流浪犬”的沙龙,汇集过各种流派的文学精英。创作过《苦难的历程》的作家阿·托尔斯泰、著名诗人古米廖夫和阿赫玛托娃夫妇、神情亢奋的专写“楼梯诗”的马雅科夫斯基等,都曾是“流浪犬”的常客,因此,文学的你在彼得堡信步,事实上就是一次“淘旧货”的历程,所有年轻时关进你体内的“罗亭”、“叶甫盖尼·奥涅金”、“安娜·卡列尼娜”、歌唱的白桦林、闷哼的铜茶炊和哥萨克身上的皮革味都慢慢地慢慢地释放了出来,整个人盐巴一样渐渐“返潮”、“返潮”,直到溶进它的白夜里。
历史是那么的幽默,作为起义信号,她当年只是放了一下“空炮”,而且也幸亏她放的是空炮,否则以她之威力,冬宫也就没有现在的完整了。 彼得堡和上海于1988年结成友好城市,事实上,这两个城市实在是太相似了。都是大河入海口的大都市,都是仅次于首都的大城市,都是欧陆建筑风格的大荟萃,涅瓦大街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涅瓦河相当于上海的黄浦江。但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对彼得堡最熟悉的也许就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连俄国人都觉得奇怪,尽管流连彼得要塞的旖旎风光,尽管赞美冬宫的美轮美奂,你们为什么还如此狂喜地奔向一艘军舰呢。86年过去了,像一条灰色的大鲸,“阿芙乐尔号”仍然静静地泊在86年前她所在的位置,炮口仍然指着“老对头”冬宫。 我们大概是13岁那年观看《列宁在十月》的,那么多年过去了,她还停泊在我们记忆中的那个位置。 5月24日,圣彼得堡市举行仪式,隆重纪念世人皆知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下水103周年。 这一天,俄罗斯海军第一舰队专门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设置了“荣誉哨位”,并在舰尾的旗杆上升起了“安德列旗”。这种白底、浅蓝色、对角线构成十字的舰尾旗,不仅表明这艘军舰已经“整装待发,可以驶入大海”,而且由于这面旗是由老沙皇彼得大帝于1699年亲自制定的,因此悬挂它就“别具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