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俄罗斯道路 王康 (之四)四、民族厄运中的俄罗斯精神:

作者:燕山红场  于 2011-9-23 04:4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四、民族厄运中的俄罗斯精神:

 1.俄罗斯内地作家直面苦难A,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二十世纪的忧患预感但是俄国的精神,俄国的灵魂并没有屈服,这里我短暂地回到俄国的文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提出俄罗斯精神对世界的意义时坚信,俄罗斯精神在于比西方更彻底地摒弃了一切蒙昧主义和偶像崇拜,发展出更为深刻而独特的忍受和消解苦难的智慧。尽管晚期陀思妥耶夫斯基撇开了帝国的罪孽,深入到人性邪恶的深渊,发现了能“超逾善恶”的拉斯格尔尼科夫的可怕性,尽管托尔斯泰很早就转向宗教和人的得救问题,但是他们都无法预见二十世纪俄国精神遭逢的更为残酷而复杂的局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旧俄国”对他那个时代的他所预感到的世界性演变与恐怖,对即将来临的全人类的生命流失和价值倾覆,对他所忧心如焚的一亿俄罗斯人被魔化的未来世纪问道:俄罗斯将走向何方?俄罗斯作家对这一切都作出了承担和回应。B,帕斯捷尔纳克:旧俄罗斯价值观必定复活大家知道,俄国有五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宁、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帕斯捷尔纳克在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奖的小说叫《日瓦戈医生》,他在临死前说,我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我对我们这一代人,对我们的父辈,对俄国的历史负有重大的责任。他说,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他们已经长眠,但是我相信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希望一定会复活。他写《日瓦戈医生》的目的,就是赞颂那时的俄国美好和敏感的一面,就想恢复真的俄罗斯精神。C,阿赫玛托娃:苦难中蔑视帝国坚守善念的缪斯帕斯捷尔纳克的终生挚友,直接被帝国文艺总监日丹诺夫“点命”的阿赫玛托娃这位俄国“悲泣的缪斯”,便是用诗歌把苦难内在化的杰出代表。在世界诗歌史上,第一次由一位女诗人自愿地把爱情诗让位给悼亡诗。死亡——持续的、真实的死亡——成了她诗作的最后依据。布罗茨基写到:“她创作《死者的花环》这一组诗,就是让那些先她而去的死者吸收或者至少加入诗歌。她在努力应付一种空虚的生活,它的意义遭到突然毁灭而变得空虚”。当阿赫玛托娃转向狱中的儿子时,被无情践踏的母性的绝望、对帝国虚假永恒的蔑视以及对善的最终胜利的信仰,汇合成二十世纪苦难俄国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般的圣母颂和安魂曲的合奏,它已为全苏联和全世界噙着眼泪传诵。布罗茨基明确地指出,《安魂曲》中众多的声音流露出来的同情,只能用诗人东正教的信仰来解释;其中的理解以及赋予作者辛酸的、几乎难以承受的抒情曲调的宽容,则只能用诗人独特的心灵,自我以及自我对时间的感受来解释。我们这一代人在某些历史时刻,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在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唯有诗歌可以应付现实,它将现实紧缩为可以怀抱、可以倾听的某种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整个国家举起了阿赫玛托娃这支笔,更重要的是,这使诗人能为全民族说话,并启示给它一时尚难理解的东西。D,索尔仁尼琴:深化俄罗斯忏悔意识索尔仁尼琴,现在还活着。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答奖词的标题叫“为人类而艺术”,在写到古拉格群岛和俄国文学的关系时,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种新的写作观,他指出:“正是群岛给我们的文学,也许还给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二十世纪昌盛时期的空前未有的农奴制,为作家们开辟了富有成果的虽然是毁灭性的道路”。索尔仁尼琴由此设想可以“斗胆”预期产生四个领域的世界文学:第一个领域:上层人描绘上层人;第二个领域:上层人描绘下层人;第三个领域:下层人描绘上层人;第四个领域:下层人描绘下层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在奴役和苦役中实现了“设身处地”地为下层人——人民——这一转变的。索尔仁尼琴强调,“在古拉格群岛则是一下子在几百万人的头脑和心灵上真地而且永远地陷于奴隶、囚徒、伐木工和矿工的境地。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使社会的上层和下层的经验融合起来了!索尔仁尼琴在分析二十世纪俄国的悲剧时问道:这个狼种——它在我们人民中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不是我们的根子上长出来的呢?是不是我们的血统?“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我们诚实地回答的话,是我们的。”俄罗斯伟大忏悔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苦难里支撑着俄国诗人的生命,使他们从内心认识到罪恶和邪恶的根源,从而祛除狼种。索尔仁尼琴作为在精神道德上比帕斯捷尔纳克等纯诗人更为纯正、优秀的俄国知识界无可争辩的代表,在古拉格群岛的苦难中心把十九世纪俄国忏悔精神提升了一个世纪的水平,他发现:

  善与恶的界限并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而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穿过,在一切人的心中穿过。这条线在移动,它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摆动;连被恶占据了的心中也保持着一小块善的阵地。连在最善的心中仍保留着一个……尚未铲除的恶的角落。

  自那以后我终于懂得了世间一切宗教的真谛:它们是与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恶作斗争的。世界上的恶不可能除尽,但每个人心中的恶却可以压缩。2.俄罗斯流亡知识分子反思十月革命  俄国的弥赛亚情结,俄国的民粹主义思想,俄国的忠实于真理的这种奋斗(精神),作家们一直在坚持。在海外,一大帮俄国知识分子,他们的书开始翻译成中文了,就是白银时代(开始)的,后来的新精神(哲学)运动,俄国宗教唯心主义为代表的这帮知识分子们,他们的思想一直坚持到二战之后。俄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失败,梅烈日科夫斯基,索洛维约夫,布尔加科夫,他们总结了几点基本的东西,第一,俄国社会主义必须实现俄罗斯人民兄弟般友爱的这个神圣的原理,但是在斯大林时期,俄国人怒目相向。1939年,全俄监狱在押犯人达到九百万人,比1929年多了三百倍,每两个俄罗斯家庭就有一个成员在服刑。第二,俄罗斯的社会主义必须实现人的高度尊严,高度自治。第三,这场革命必须建成一个正义的、和谐的、文明的、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结构,一个社会制度。第四,这帮知识分子认为,俄国革命必须要使整个俄罗斯人都变成精神上的贵族,(具备)俄罗斯贵族的全部美德,而没有他们那些劣行,那些缺点。显然,列宁去世之后,布哈林被枪毙之后,这一切都没有实现。五、废墟上的胜利:布哈林蒙难五十年终获“平反”我还必须提到一位俄罗斯妇女,布哈林的遗孀安拉·拉林娜。布哈林死后,拉林娜在水牢里被关押了六个月,然后在劳改营和流放地呆了18年。1961年初,布哈林惨遭杀害、被毁尸灭迹23年后,拉林娜和离散多年的儿子尤里才首次向苏共二十二大和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提出申请,要求为布哈林恢复名誉。他们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赫鲁晓夫屈服于国内外压力,拒绝了这一要求。这位良知未泯的苏共总书记晚年曾为此而“深感愧疚”。十六年过后,1977年,他们再次向苏共二十五大和苏共总书记勃烈日涅夫提出申请,再次被拒绝。1965年,列宁的战友和秘书斯塔索娃和另外几名老布尔什维克曾致信苏共中央,要求重新审理布哈林案,但直到他们全部去世,也未得到任何答复。19783月,布哈林惨死40周年前夕,绝望中的拉林娜让儿子转向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恩里科·贝林格,请求这位欧洲最大共产党的领导人“参加为我父亲恢复名誉的运动”。英国“贝特朗·罗素和平基金会”很快收到这封不同寻常的信,一场为布哈林恢复名誉的运动在苏联之外的世界开始了。欧、美、澳三大洲成百上千名不同政治信仰的著名人士在致苏联政府的公开信上签名,“要求重新审理布哈林案件,为他恢复名誉,并公开说明当时造成他的冤案的情况”。苏联当局对此继续保持沉默。又过了11年,1988年,已年近八旬的拉林娜最后一次向苏共二十七大,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和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是最后一任总书记,致信。原信如下:“…我提出这一申诉不仅代表我自己,而且也是受布哈林本人的嘱托。……193723月中央全会时,他已预感到不能再回来了,他考虑到我那时还年轻,求我为他死后平反昭雪而奋斗。……我发了誓。违背这个誓言就是违背我的良心。”她请求戈尔巴乔夫:“在您的党证上写着列宁的话:‘党是我们时代的光荣和良知’。请按照这种品性办事吧!……在长期的监狱、流放和集中营生活中,我费了很大的力量,记住了布哈林《给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的信》。我愿意相信,您就是这一代的领导人。”198824日,布哈林诞辰100周年、蒙难50周年之际,苏联最高法院作出决议,为布哈林彻底平反;510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作出决定,恢复布哈林苏联科学院正式院士称号;621日,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作出决定,恢复布哈林党籍。1987117日,谢·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中央在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中指出,斯大林对成千上万共产 党员和非党人士、经济干部和军事干部、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指控和借以镇压的罪名,全是蓄意捏造的;斯大林及其周围的亲信为大规模镇压和违法行为对党和人民所犯的罪行是巨大的和不可饶恕的。1989年,苏联共产党最后一任总书记、苏联政府第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向世界宣布:解散苏联共产党,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试验已告失败。在无尽的惊愕、茫然、惆怅、沉思中,在莫斯科切廖穆什金区一幢普通的楼房里,布哈林的遗孀拉林娜坐在丈夫的遗照和他的作品下,那是两幅油画,布哈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克里米亚黑海的峭壁,北高加索积雪的群峰。将近六十年的思念、磨难、期待,将近一百年的奋斗、牺牲、悲剧,到来的竟是这样一种结局。六、结语:俄罗斯道路不仅仅是俄罗斯民族,一个民族的事情。如果西方富有远见,不那么自私,没有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拿破仑和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俄罗斯在接受西方正面文明时,将没有那么强烈的敌视,那么强大的障碍,可能选择另外一条更好的道路。如果东方、亚洲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现代意识,有更多的关于人的普适价值,俄罗斯自身的专制传统和极权根源,也许会大大得到消解,从而走上不同的道路。俄罗斯的失败绝对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失败,俄罗斯在20世纪是一场整个人类共同的试验。我相信像俄罗斯这样一个精神上的巨人,历史中的巨人,它绝对不会让目前这种非常尴尬、非常困难的时期维持很长时间。从1861年废除农奴制到1917年,俄国徘徊了将近60年。从1917年到1991年,俄国挣扎了74个年头。从1991年到现在,也不过就十五六个年头而已。我在这里预言,像当年托克维尔一样,俄国不会在20年之外才重新崛起。20年左右,俄罗斯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从俄罗斯的经验、教训,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精神里,他们(将)重新去吸取(属于)他们的那种力量、智慧和勇气。作为我们永远的北方大国,我们中国太有理由关注俄罗斯,胜过关注西方。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燕山红场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2.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3.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4.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5.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6.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7.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8.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9.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10.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11.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12.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13.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14.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15.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16.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17.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18.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19.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20.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21.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22.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23.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24.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25.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26.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27.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28.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3 08: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