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俄媒称前苏共总书记遇刺细节 至今迷雾重重

作者:燕山红场  于 2011-10-4 05:1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资料图:勃列日涅夫(右)对执掌克格勃的安德罗波夫(中)

就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遭遇未遂刺杀一事的细节,苏联ZF在几十年间一直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人们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难解的谜团:克格勃完全可以阻止刺杀发生,却无所作为,他们在想什么?'  1969年1月22日,数以万计的苏联民众守候在电视机旁,准备观看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欢迎航天英雄凯旋的情景。在此之前,苏联宇航员刚刚取得了又一次太空探险的胜利。正当人们紧盯着屏幕,准备见证历史性的一刻时,信号毫无预兆地中断了。整个国家顿时陷入迷惑:如此重要的场合怎么会发生意外?这是一起技术事故吗?

  一小时后,当荧屏上重新出现画面时,庆典已进行到颁奖仪式的环节。然而,在神经敏锐的民众心中,激动和喜悦已被猜疑代替。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原本预定主持颁奖的勃列日涅夫不见踪影,代替他接见宇航员的,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流言很快像野火般蔓延开来——总书记在前往颁奖现场的途中遇刺身亡!

  根据人们的回忆,信号中断前一刻,勃列日涅夫的车队正在摩托车骑警的保护下,通过克里姆林宫的波罗维茨基门。播音员当时还介绍称,再过一小会儿,颁奖仪式就将开始。那么,在信号消失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双枪刺客突袭车队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杂志日前披露,电视信号中断的刹那间,一阵密集的枪声在克里姆林宫的院墙外响起——就在大家注视着勃列日涅夫的车队缓缓驶近时,一个身着警服的年轻男子冲出人群,朝车队狂奔而去。他放过了最前面的第一辆车,在第二辆车前站定,而后同时亮出两把手枪,双手握枪,对准车内连续扣动扳机。
这辆车的司机当场中弹身亡,扑倒在方向盘上。幸好坐在司机身边的宇航员尼古拉耶夫反应迅速,立即接管了方向盘,让车子转向行驶。另一枚子弹反弹后,打在了一名骑警的身上,后者的摩托车失去控制,歪打正着地将刺客撞翻在地。直到此时,如梦方醒的JC和克格勃特工才一拥而上,把刺客牢牢按住,将手枪夺下。他们的努力已经没什么意义,因为行凶者早就打光了 中的所有16发子弹。
刺客没有任何反抗,不一会儿便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众人七手八脚把他拽起来,蒙上头套。许多安保人员吃惊地发现,此人刚才就站在他们中间。 刺客被迅速带离现场,送进克格勃的内部监狱,紧张的审讯随即开始。根据供述,他从电视转播中得知勃列日涅夫坐在第二辆车内,故临时决定向这辆车发动袭击。
3封急电飞往莫斯科  

这名刺客究竟有什么来头?实际上,他是一名苏军现役少尉,名叫维克托·伊利因,在列宁格勒郊外服役。1月21日早晨,他突然不辞而别,还带走了两把“马卡洛夫”手枪和4个 。上级军官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向当地克格勃作了汇报。
克格勃下令展开全市大搜查,同时派人前往伊利因的养母处了解情况。在那里,特工们找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上清楚地写着:“明天就要到了,该去莫斯科了。”

  这句话是非常宝贵的线索。在列宁格勒“布尔科沃”机场,调查人员从一架航班的乘客名单中发现了伊利因的名字,立刻发报通知莫斯科总部。同时,他们继续向伊利因的养母询问他到达莫斯科后可能的落脚地点,并加紧对伊利因的日记进行分析。
4小时后,把伊利因送到莫斯科的那架飞机返回了列宁格勒。据乘务人员介绍,确实有一位乘客的特征与伊利因的档案相符。很快,克格勃的第二封急电飞往首都。  此时,从伊利因的日记中也发现了新情况。他引用了暗杀林肯的美国人约翰·布思的“名言”:“我将杀掉总统,尽管仅仅是因为希望卑微的自己可以与他的荣光相联系,时间将把我们连在一起。”在3次重复这句话之后,伊利因又写道:“或许,这也是我的选择?姓伊利因的人要远远多过姓勃列日涅夫的。我应该让这两个姓氏连在一起。”
与伊利因养母的谈话也取得了进展。后者称,伊利因最有可能借宿在她的弟弟,也就是伊利因的舅舅那里,这位舅舅是名JC。
第三封电报随即发出,上述重要情况全被补充在里面。值得注意的是,这3封电报的接收人并非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而是他的副手、勃列日涅夫的心腹谢苗·茨维贡。
此时,距离伊利因采取行动还有十几个小时,莫斯科的保卫部门有足够时间阻止险情。随后的事实却证明,他们的行动迟缓到令人生疑。
克格勃整晚无所作为

  正如养母估计的那样,伊利因果真来到莫斯科的舅舅家借住。后者想当然地以为,外甥对宇航员很崇拜,打算亲眼看看他们。要知道,明天就是总书记与航天英雄会面的日子。
吃晚饭时,伊利因随口问道:“您的警服能借我穿穿么?”舅舅有点吃惊:“不行,警服可不是闹着玩的,怎么能随便借?”伊利因笑道:“我开玩笑罢了。”
然而,第二天清晨,伊利因便悄悄溜出了门。和他一同失踪的还有那套警服。
直到此时,克格勃依旧无所作为。按理说,刚刚过去的晚上是最好的机会,足够对伊利因可能的藏身地点来一次全面排查,但他们没有动作。  就这样,伊利因穿着警服,乘地铁来到了克里姆林宫附近。他径直穿过拥挤在波罗维茨基门外的人群,混进了负责安保的JC队伍中。
伊利因的运气不错。他埋伏的地方恰好是两队JC负责区域的交接处,这两队人马互不相识。当伊利因悄然现身的时候,双方都误以为这位“同志”是对面的人。
总书记在最后时刻脱险
此时此刻,莫斯科的克格勃总部又在做什么呢?显然,列宁格勒方面之前发给茨维贡的3份电报没发挥任何作用,要不然,他早就派人搜查伊利因舅舅的住所了。格外滑稽的是,伊利因的舅舅发现警服被外甥偷走后,慌忙向克格勃报告,这才引起茨维贡的反应。$ H4 \( ]' H1 a! k
  茨维贡派人开车带着伊利因的舅舅四处寻找嫌犯。《独立军事评论》称,这样简单的措施根本不够,茨维贡可能只是装装样子——这位克格勃副主席的动作异常迟钝,直到典礼即将开始时,嫌犯的照片才被分发到安保人员手中。而且,这些照片是伊利因早些时候拍的,照片上的他穿着军服。对于伊利因可能伪装成JC这一点,茨维贡却只字未提。5 R9 L5 L! r, u- Z( p# b0 p
  另一段值得玩味的情节发生在勃列日涅夫身上。当总书记坐上车队中的第二辆车,正打算启程时,车内的电话响了起来,茨维贡要他换到其他车上。勃列日涅夫正一头雾水,安德罗波夫也亲自打来电话:“请您坐到最后一辆车上,立刻!”勃氏意识到或许有什么严重的事情将要发生,在最后一刻按照安德罗波夫的建议做了。
这时,安德罗波夫已经从部下那里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由于情况非常紧急,他来不及将刺客从现场的人群里揪出来,只能先让总书记改换座驾。与此同时,他还向电视台下令,一定要在转播中反复强调, 坐在第二辆车中。
这个计谋奏效了,荷枪实弹的伊利因搞错了目标,勃列日涅夫幸免于难。
茨维贡的如意算盘  

刺杀事件发生两天后,苏联官方才发布简讯,全世界为之震惊。此后几十年间,苏联ZF对当中细节一直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人们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难解的谜团:克格勃完全可以阻止刺杀发生,却无所作为,他们在想什么?
《独立军事评论》就此分析称,在苏联时期,克格勃负责人的地位十分敏感。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国内安保方面责任重大,还在于他们往往能在权力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导致赫鲁晓夫下台的政治风暴中,时任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就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迅速将“自己人”茨维贡安插到克格勃新任主席安德罗波夫身边。由此,茨维贡和安德罗波夫之间的竞争便埋下了种子。

 联系到这次未遂的刺杀,最可能的解释是:茨维贡暗中拖延,故意制造险情,意在让一把手安德罗波夫失去信任,进而顶替后者的位置。不过,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
另外,刺客伊利因的下场也值得一提。司法机关认定他为精神病患者,将其送入医院关了起来,直到1990年才获准释放。回家之后,伊利因居然从原单位领到了几十年来的工资和一套房产,得以安度余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燕山红场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2.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3.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4.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5.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6.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7.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8.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9.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10.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11.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12.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13.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14.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15.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16.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17.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18.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19.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20.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21.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22.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23.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24.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25.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26.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27.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28.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3 04: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