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铁打般的学校,流水般的学生,今年来莫斯科的中国新生似乎比往年要多,几个月下来我又认识了一些预科生,大家一起闲聊时都是满腹的牢骚,说不尽的委屈,好像刚一到莫斯科痛苦的经历就开始了。
“唉!你们不知道,我是路讯办过来的,那个叫李鹏的家伙给我办完入住宿舍的手续就不管我了,其它的手续都是自己办的,你不知道我吃了多少苦头”,一个河南新生愤愤不平的说。
“你还好了,起码有人给你办好了宿舍,我可是刚一到这里就被中介丢下什么也不管”一个山西女孩幽幽的说。
我笑了笑,“你们这么惨?几年前我们那一批人到莫斯科的时候,可是外办主任亲自开车去机场接我们,享受的是VIP接机,贵宾级待遇”
“我靠!这么牛?”,
“铺盖啊,我怎么就没遇到”,
“磨呀,怎么可能”,南腔北调的惊叹声立即包围了我,久久不能平息。
“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是这么回事”,我接着说下去:
想当年(四年前),我在的学校经济状况很不好(现在还是很穷,但人穷志不短,从校长到教师绝对是一个卢布贿赂也不拿,在莫斯科极其罕见),学校规模不大,名头不响,一个外国留学生也没有。中国人送绰号“阿福”的外办主任刚刚走马上任便迎来了首批中国学生,阿福心里非常激动,当下驾驶不甚豪华的轿车赶奔机场接人,鞍前马后的侍奉,服务唯恐不周到。在当时他的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极好,因为在苏联时期本校有不少中国人,他们是勤学苦干的代名词,现在他们又回来了。学校得到了好的生源,又扩大了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原来是这么回事。”听者不住点头,我停住话题不再往下讲,心思却回到两年前的冬天:
“你们都干了些什么!?”阿福满头的白发颤抖着,面孔因激动而扭曲。
“零分!二分!六分!”阿福愤怒的抖了抖手中的单子,怒视着XX, 傻笑凝固在XX脸上,他一句也说不出。我在一旁暗想,不是他无能,而是你们老毛子太过狡猾,经济系还掺杂这么多机械课课程,相关的汉语教材都找不到,光看那些龙飞凤舞的同学笔记能学懂么?
“还有你们,为什么旷课这么多!?”阿福瞪了一眼美术系的“旷课三人组”,“旷课三人组”低下头,大气不敢出。“这就怨不得别人了,这三人大约只上了一半的课吧”,我暗想。
“这次考试我不会再帮你们。”阿福伸头缩肩双手连扯,作了个用绳子把人从深渊处拉上来的动作,他那副滑稽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我忍不住想笑。
“раньше китаец лучше,сейчас хуже!”,(以前中国人很好,现在差)我一愣才明白他说的是苏联时期的中国留学生,想必那些人都是国内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前辈风范,我们这些天涯沦落人只有敬仰。
阿福训话完毕,一干人默然离开主任办公室,阿福的一句话在门关上之前飘了出来,“我真恨不得把这些中国人全开除了!”
他真是说到做到,随后对于本校的中国人来说是寒武纪降临,难熬的日子开始了。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几年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完成学业,离开莫斯科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回首往事,审视现在,忽然觉得自己很孤单,刚来莫斯科时认识的朋友到现在所剩无几,有些完成了学业,胜利的离开,更多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提早离去。
旧人去,新人来,越来越多的新生涌入了莫斯科这个是非之地,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新群体。这个新群体真是不同以往:年龄越来越轻,其中不乏十六七岁的90后新新人类。男人越来越像女人,头发程爆炸状的有之,奇装异服的有之,佩戴鼻环,耳环,眉钉的有之,种种不一类举。女人却也越来越像男人,抽烟的越来越多,不少人一天两盒。
这些新新人类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但故事的内容却越来越颓废,颓废的像笑 话:
笑话一: 俄罗斯庸医
某医学院,一日上解剖课。实验室中尸体横陈,众俄国学生众星捧月般的围着老师细心倾听。老师乃一年轻的(姑娘)девушка,标准的俄罗斯美女,胸挺腰细,双腿修长.皮肤白嫩,金发披肩,面容娟秀,眉目含情,身上一袭白大褂,圣洁好似天使。课堂上静悄悄的,只有девушка(姑娘)用黄莺一般的声音在解说,众生陶醉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不觉痴了......
“砰!!”一声巨响,门被撞开了,众人吓得一哆嗦,只见一人闯了进来,气喘如牛,体颤如猪。大家定睛一瞧正是班上的中国学生王某(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隐去该生真名)。девушка脾气很好并不生气,只是挥手让他站到一旁。不一会儿,课讲完了,девушка开始提问,片刻问题轮到王某头上
“как это называется?”(这是什么),девушка葱指夹起一柄手术刀,轻点一块腐肉,询问它的学名。
“это,это,это”(这是,这是)王某张口结舌это(这是)不出来,脸涨得通红后终于急中生智:“это мясо!”(这是肉)
“哈哈哈哈”课堂顿时乱成一团,девушка也不禁莞尔一笑,接着问“какое мясо?”(什么样的肉)
“это люди”,(这是人肉)王某这次答得很流利。又是一阵大笑,девушка无奈,只好放过他。
我从一帮医学院的学生那听到这个神话,笑骂道:“等过几年你们这帮庸医毕业回国,俄罗斯医生的名声就要盖过蒙古大夫了!”,众人傻笑不能对。
笑话二:蒙冤的老师
某校预科生班,清一色的中国新人类,甚懒,在家除了写作业基本不学习,学了大半年,俄语水平始终不见提高。平日上课听老师说的最多的单词就是“плохо”,“плохой студент”,(不好,坏学生)众人脸皮甚厚,嬉笑而已,不以为然。老师虽然尽力督促,但效果甚微。半年下来该班学生语感最好的单词就是“плохо”,“плохой студент”。
一日,一老太婆来班听课,片刻,皱眉而去。众人不明所已。第二天该班老师气色甚差,满脸晦气,好似别人欠她几万卢布不还。没精打采的上了半节课,老师才讲明原因,原来昨天来的老太婆是系主任,她对这个班学生的俄语水平很不满,学了半年水平怎么这么差,真是岂有此理!骂她是“плохой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坏老师)众人面面相觑,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笑话三:电梯?乳罩?
主要靠预科招揽中国学生的某校,住宿条件极差,老鼠满地乱跑,电梯经常出故障。一日两衰哥乘坐电梯,伴随着一阵恐怖的吱吱嘎嘎声,破败不堪的电梯终于爬到楼顶,一人前脚刚出电梯,电梯就坏了,另一人被卡在电梯里动弹不得,“快去找国民党!”。(管理处的俄语译音)
衰哥气喘吁吁的跑进国民党的房中,“这个,恩”,衰哥念头急转想该怎么说,“奥,对了”衰哥眼睛一亮,对国民党说道“лифчик не работает!” ( 电梯不工作了)
“чего?”(什么) ,此话一出,国民党的美目瞪得好像一对电灯泡,电灯泡里画满了问号,“ твоя подруга не любит тебя?”(你的女朋友不喜欢你了)国民党不解。“лифчик не работает!”(电梯不工作) 衰哥还在不断重复,国民党持续不解。当事情终于弄明白时,卡在电梯里的衰哥已经崩溃了
笑话四:学校里的通货膨胀
某校经济系大一,中国学生很多,不到三十人的一个班有将近二十个中国人。考试很容易过,基本上“一点不会给三分,稍微懂一点给四分”(但也有个别老师比较难缠,一点不懂的不给过),系里管理松弛,有些人半年不上课却也不会被开除。系主任性贪,экзамен,зачет(考试、考察)均标价出售。从前的行情是экзамен,зачет零售价一门1000卢布,一学期全部考试批发价1000美金。现在的市场行情是只搞批发不搞零售,全部不过1000美金,一门不过也是1000美金。这个价位该系学生渐渐吃不消,一小衰哥怒道:“价钱都是被那些快毕业的人抬上去的,他们走了,留下我们怎么办,只好把考试攒到一起过”。
如此情况,该系学生自然高明不到哪里去。该系一大一学生,奇懒,终日做饭,吃饭,睡觉,旷课,也无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等嗜好。俄语奇差,上街买菜时黄瓜,西红柿也不会说,不过两年下来连成了一门神功——一指禅神功,买东西时只需运起一指禅,口出это以壮声势,强悍如老毛子也只好俯首听命,拱手献上货物。
笑话五:二怎么说?
某小衰哥,家中巨富,挥金如土,每天生活费100美金。预科一年上课极少,不过还是顺利毕业了。一日我陪他办入系手续回来,在路上闲聊。“入系后你要换宿舍,你现在的宿舍就要到期了,夏天回国,你的东西怎么办?”,“都扔了”小衰哥不假思索。“电脑呢?”“不要了,回来再买新的”
谈话之间经过一商店,我们进去买东西。
来到柜台前,小衰哥用目光搜索一下,运起一指禅,指向一排啤酒,“это”,柜台小姐立即竖起耳朵细心倾听,
小衰哥口唇欲动,却说不出话来,半天憋出一个单词:“большой” (大的)
“что?”(什么)柜台小姐不明白。
“你想干什么?”我也不明白,
“我想要两个”,小衰哥迷茫的说。
第一次感到双腿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我险些瘫倒在地上。
唉, 中国人,怎一个衰字可以形容得了。
后记:
从12月到现在的考试终于告一段落,我也难得清闲几日,闲来无事,于是用一晚的时间撰写了这篇小文。文中的事情或是我亲身经历,或是我道听途说而来,反映出了一部分留学生颓废的生存状况。客观的讲,留俄的中国学生中还是有很多刻苦学习的,即使在我身边也有不少,如我的邻居,毕业考试门门5分,拿了红色毕业证。还有亲笔写俄语论文几十页一气呵成的牛人。这些人的努力程度,即使同老一辈人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更何况老一辈人也是凡人,不见得都是好学生,(例如邓小平曾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山大学就读,但却从未展示过自己的俄语水平,刘伯承在伏龙芝学院学习虽然刻苦,但也常被老师罚站,闹过走错路,买错东西的笑话)。但是在当今莫斯科像это,большой 式的留学生也不会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
在俄中国留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是由俄罗斯特殊的国情与留学政策造成的。首先,留学美英等国需要通过托福,雅斯等语言考试,对留学人员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赴俄留学不需要语言考试,对留学人员的学习能力没有限制。第二,中俄两国政治关系表面上较好,两国互相承认学历,俄罗斯没有高考,持高中毕业证即可申请留学,而俄罗斯的学校腐败与管理混乱使得毕业证造假非常容易,于是这一道限制也形同虚设。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俄罗斯的高校事实上是对所有中国人敞开的。细分下来,中国自费留学生的群体结构是由以下几类人组成:
第一类,国内高校的毕业生来俄进修镀金,这类人学业情况通常较好。数量约占10%左右。
第二类,在俄华商子女,这类人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高中,甚至初中也没毕业,只求学一两年语言,有个身份经商,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欲望不强。数量约占20%左右。
第三类,终年不上课的挂身份者,此类人成分复杂,既有不想上学在此打工的学生,也有经商的华商,还有还有盲流,逃犯等。数量约占20%左右。
第四类,高中毕业生,这类人是留学生的主体,留学俄罗斯是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学业情况参差不齐,既有较刻苦的人,也有古惑仔级别的人。
在俄罗斯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这个由不同身份,目的,背景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是一个病态的群体。不同的人们在这里上演着一出出不同的悲剧,喜剧,闹剧。
铁打般的学校,流水般的学生,今年来莫斯科的中国新生似乎比往年要多,几个月下来我又认识了一些预科生,大家一起闲聊时都是满腹的牢骚,说不尽的委屈,好像刚一到莫斯科痛苦的经历就开始了。
“唉!你们不知道,我是路讯办过来的,那个叫李鹏的家伙给我办完入住宿舍的手续就不管我了,其它的手续都是自己办的,你不知道我吃了多少苦头”,一个河南新生愤愤不平的说。
“你还好了,起码有人给你办好了宿舍,我可是刚一到这里就被中介丢下什么也不管”一个山西女孩幽幽的说。
我笑了笑,“你们这么惨?几年前我们那一批人到莫斯科的时候,可是外办主任亲自开车去机场接我们,享受的是VIP接机,贵宾级待遇”
“我靠!这么牛?”,
“铺盖啊,我怎么就没遇到”,
“磨呀,怎么可能”,南腔北调的惊叹声立即包围了我,久久不能平息。
“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是这么回事”,我接着说下去:
想当年(四年前),我在的学校经济状况很不好(现在还是很穷,但人穷志不短,从校长到教师绝对是一个卢布贿赂也不拿,在莫斯科极其罕见),学校规模不大,名头不响,一个外国留学生也没有。中国人送绰号“阿福”的外办主任刚刚走马上任便迎来了首批中国学生,阿福心里非常激动,当下驾驶不甚豪华的轿车赶奔机场接人,鞍前马后的侍奉,服务唯恐不周到。在当时他的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极好,因为在苏联时期本校有不少中国人,他们是勤学苦干的代名词,现在他们又回来了。学校得到了好的生源,又扩大了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原来是这么回事。”听者不住点头,我停住话题不再往下讲,心思却回到两年前的冬天:
“你们都干了些什么!?”阿福满头的白发颤抖着,面孔因激动而扭曲。
“零分!二分!六分!”阿福愤怒的抖了抖手中的单子,怒视着XX, 傻笑凝固在XX脸上,他一句也说不出。我在一旁暗想,不是他无能,而是你们老毛子太过狡猾,经济系还掺杂这么多机械课课程,相关的汉语教材都找不到,光看那些龙飞凤舞的同学笔记能学懂么?
“还有你们,为什么旷课这么多!?”阿福瞪了一眼美术系的“旷课三人组”,“旷课三人组”低下头,大气不敢出。“这就怨不得别人了,这三人大约只上了一半的课吧”,我暗想。
“这次考试我不会再帮你们。”阿福伸头缩肩双手连扯,作了个用绳子把人从深渊处拉上来的动作,他那副滑稽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我忍不住想笑。
“раньше китаец лучше,сейчас хуже!”,(以前中国人很好,现在差)我一愣才明白他说的是苏联时期的中国留学生,想必那些人都是国内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前辈风范,我们这些天涯沦落人只有敬仰。
阿福训话完毕,一干人默然离开主任办公室,阿福的一句话在门关上之前飘了出来,“我真恨不得把这些中国人全开除了!”
他真是说到做到,随后对于本校的中国人来说是寒武纪降临,难熬的日子开始了。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几年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完成学业,离开莫斯科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回首往事,审视现在,忽然觉得自己很孤单,刚来莫斯科时认识的朋友到现在所剩无几,有些完成了学业,胜利的离开,更多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提早离去。
旧人去,新人来,越来越多的新生涌入了莫斯科这个是非之地,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新群体。这个新群体真是不同以往:年龄越来越轻,其中不乏十六七岁的90后新新人类。男人越来越像女人,头发程爆炸状的有之,奇装异服的有之,佩戴鼻环,耳环,眉钉的有之,种种不一类举。女人却也越来越像男人,抽烟的越来越多,不少人一天两盒。
这些新新人类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但故事的内容却越来越颓废,颓废的像笑 话:
笑话一: 俄罗斯庸医
某医学院,一日上解剖课。实验室中尸体横陈,众俄国学生众星捧月般的围着老师细心倾听。老师乃一年轻的(姑娘)девушка,标准的俄罗斯美女,胸挺腰细,双腿修长.皮肤白嫩,金发披肩,面容娟秀,眉目含情,身上一袭白大褂,圣洁好似天使。课堂上静悄悄的,只有девушка(姑娘)用黄莺一般的声音在解说,众生陶醉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不觉痴了......
“砰!!”一声巨响,门被撞开了,众人吓得一哆嗦,只见一人闯了进来,气喘如牛,体颤如猪。大家定睛一瞧正是班上的中国学生王某(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隐去该生真名)。девушка脾气很好并不生气,只是挥手让他站到一旁。不一会儿,课讲完了,девушка开始提问,片刻问题轮到王某头上
“как это называется?”(这是什么),девушка葱指夹起一柄手术刀,轻点一块腐肉,询问它的学名。
“это,это,это”(这是,这是)王某张口结舌это(这是)不出来,脸涨得通红后终于急中生智:“это мясо!”(这是肉)
“哈哈哈哈”课堂顿时乱成一团,девушка也不禁莞尔一笑,接着问“какое мясо?”(什么样的肉)
“это люди”,(这是人肉)王某这次答得很流利。又是一阵大笑,девушка无奈,只好放过他。
我从一帮医学院的学生那听到这个神话,笑骂道:“等过几年你们这帮庸医毕业回国,俄罗斯医生的名声就要盖过蒙古大夫了!”,众人傻笑不能对。
笑话二:蒙冤的老师
某校预科生班,清一色的中国新人类,甚懒,在家除了写作业基本不学习,学了大半年,俄语水平始终不见提高。平日上课听老师说的最多的单词就是“плохо”,“плохой студент”,(不好,坏学生)众人脸皮甚厚,嬉笑而已,不以为然。老师虽然尽力督促,但效果甚微。半年下来该班学生语感最好的单词就是“плохо”,“плохой студент”。
一日,一老太婆来班听课,片刻,皱眉而去。众人不明所已。第二天该班老师气色甚差,满脸晦气,好似别人欠她几万卢布不还。没精打采的上了半节课,老师才讲明原因,原来昨天来的老太婆是系主任,她对这个班学生的俄语水平很不满,学了半年水平怎么这么差,真是岂有此理!骂她是“плохой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坏老师)众人面面相觑,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笑话三:电梯?乳罩?
主要靠预科招揽中国学生的某校,住宿条件极差,老鼠满地乱跑,电梯经常出故障。一日两衰哥乘坐电梯,伴随着一阵恐怖的吱吱嘎嘎声,破败不堪的电梯终于爬到楼顶,一人前脚刚出电梯,电梯就坏了,另一人被卡在电梯里动弹不得,“快去找国民党!”。(管理处的俄语译音)
衰哥气喘吁吁的跑进国民党的房中,“这个,恩”,衰哥念头急转想该怎么说,“奥,对了”衰哥眼睛一亮,对国民党说道“лифчик не работает!” ( 电梯不工作了)
“чего?”(什么) ,此话一出,国民党的美目瞪得好像一对电灯泡,电灯泡里画满了问号,“ твоя подруга не любит тебя?”(你的女朋友不喜欢你了)国民党不解。“лифчик не работает!”(电梯不工作) 衰哥还在不断重复,国民党持续不解。当事情终于弄明白时,卡在电梯里的衰哥已经崩溃了
笑话四:学校里的通货膨胀
某校经济系大一,中国学生很多,不到三十人的一个班有将近二十个中国人。考试很容易过,基本上“一点不会给三分,稍微懂一点给四分”(但也有个别老师比较难缠,一点不懂的不给过),系里管理松弛,有些人半年不上课却也不会被开除。系主任性贪,экзамен,зачет(考试、考察)均标价出售。从前的行情是экзамен,зачет零售价一门1000卢布,一学期全部考试批发价1000美金。现在的市场行情是只搞批发不搞零售,全部不过1000美金,一门不过也是1000美金。这个价位该系学生渐渐吃不消,一小衰哥怒道:“价钱都是被那些快毕业的人抬上去的,他们走了,留下我们怎么办,只好把考试攒到一起过”。
如此情况,该系学生自然高明不到哪里去。该系一大一学生,奇懒,终日做饭,吃饭,睡觉,旷课,也无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等嗜好。俄语奇差,上街买菜时黄瓜,西红柿也不会说,不过两年下来连成了一门神功——一指禅神功,买东西时只需运起一指禅,口出это以壮声势,强悍如老毛子也只好俯首听命,拱手献上货物。
笑话五:二怎么说?
某小衰哥,家中巨富,挥金如土,每天生活费100美金。预科一年上课极少,不过还是顺利毕业了。一日我陪他办入系手续回来,在路上闲聊。“入系后你要换宿舍,你现在的宿舍就要到期了,夏天回国,你的东西怎么办?”,“都扔了”小衰哥不假思索。“电脑呢?”“不要了,回来再买新的”
谈话之间经过一商店,我们进去买东西。
来到柜台前,小衰哥用目光搜索一下,运起一指禅,指向一排啤酒,“это”,柜台小姐立即竖起耳朵细心倾听,
小衰哥口唇欲动,却说不出话来,半天憋出一个单词:“большой” (大的)
“что?”(什么)柜台小姐不明白。
“你想干什么?”我也不明白,
“我想要两个”,小衰哥迷茫的说。
第一次感到双腿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我险些瘫倒在地上。
唉, 中国人,怎一个衰字可以形容得了。
后记:
从12月到现在的考试终于告一段落,我也难得清闲几日,闲来无事,于是用一晚的时间撰写了这篇小文。文中的事情或是我亲身经历,或是我道听途说而来,反映出了一部分留学生颓废的生存状况。客观的讲,留俄的中国学生中还是有很多刻苦学习的,即使在我身边也有不少,如我的邻居,毕业考试门门5分,拿了红色毕业证。还有亲笔写俄语论文几十页一气呵成的牛人。这些人的努力程度,即使同老一辈人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更何况老一辈人也是凡人,不见得都是好学生,(例如邓小平曾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山大学就读,但却从未展示过自己的俄语水平,刘伯承在伏龙芝学院学习虽然刻苦,但也常被老师罚站,闹过走错路,买错东西的笑话)。但是在当今莫斯科像это,большой 式的留学生也不会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
在俄中国留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是由俄罗斯特殊的国情与留学政策造成的。首先,留学美英等国需要通过托福,雅斯等语言考试,对留学人员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赴俄留学不需要语言考试,对留学人员的学习能力没有限制。第二,中俄两国政治关系表面上较好,两国互相承认学历,俄罗斯没有高考,持高中毕业证即可申请留学,而俄罗斯的学校腐败与管理混乱使得毕业证造假非常容易,于是这一道限制也形同虚设。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俄罗斯的高校事实上是对所有中国人敞开的。细分下来,中国自费留学生的群体结构是由以下几类人组成:
第一类,国内高校的毕业生来俄进修镀金,这类人学业情况通常较好。数量约占10%左右。
第二类,在俄华商子女,这类人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高中,甚至初中也没毕业,只求学一两年语言,有个身份经商,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欲望不强。数量约占20%左右。
第三类,终年不上课的挂身份者,此类人成分复杂,既有不想上学在此打工的学生,也有经商的华商,还有还有盲流,逃犯等。数量约占20%左右。
第四类,高中毕业生,这类人是留学生的主体,留学俄罗斯是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学业情况参差不齐,既有较刻苦的人,也有古惑仔级别的人。
在俄罗斯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这个由不同身份,目的,背景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是一个病态的群体。不同的人们在这里上演着一出出不同的悲剧,喜剧,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