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核心提示:“开船佬”坦言,在海南生活40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在这里,大家都知道我是‘最后一个留在海南的广州知青’,大家都很关照我,而且我性格豪爽,在当地交了不少朋友,得到了当地人的尊重。知青这个符号在我身上演绎着不同角色,我相信,只要珍惜它,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知青”,这个庞大的群体曾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近日,老照片回顾展《一个“海南知青部落”的图像史》在广州图书馆举行,把众多当年的海南知青重新聚集在一起。40年来,有一位广州知青一直留在海南,2010年才得以返回广州,成为“最后一个留在海南大岭的广州知青”,他获得了尊重,让逐渐被人遗忘的“知青”得到了新的诠释和认同。
上山下乡代兄赴琼
近日一个上午,在洪德路龙庆里,一位魁梧的老人悠闲地坐在自家阳台上沏茶。他抬头望了望湛蓝的天空,皱了皱眉,“海南的天空更蓝,晚上的星星会多一点”。老人叫何伟贤。
许多海南大岭知青并不知道谁叫何伟贤,但“开船佬”的绰号,在大岭几乎无人不知。人们都知道,有一个叫“开船佬”的广州知青几十年来一直留在大岭。“我父亲在航运局工作,伙伴们就给我起了‘开船佬’这个‘花名(绰号)’。”何伟贤笑着说。1969年,16岁不到的他顶替体弱多病的哥哥,来到大岭这片陌生的土地。“来到大岭的第一感觉就是,哇,这个地方怎么这样子,没有自来水,用的竟是煤油灯,睡的是破茅房,怎么活啊”?
艰苦岁月收获爱情
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开船佬”身材魁梧,砍树、维修大型机械等重活总少不了他,他却经常吃不饱,“我当时每个月只有22元工资,全部换成食物装进肚子里,但还是填不饱。有一次,我砍伤脚,住院期间不但吃饭不限量,护士还总是有好吃的东西。”为了能在卫生队多待些日子,他特地弄脏伤口,让伤口发炎。“苦肉计”果然有效,那次住了一个月医院,他竟然吃了120斤大米。“你看,当年的伤疤还在这里。”“开船佬”乐呵呵地向记者展示伤疤。
住院的经历让“开船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吃饱,找护士。他瞄准了新来的卫生员阿娇,阿娇个子小,吃不多。于是,“开船佬”经常跑到阿娇那里找吃的。久而久之,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上世纪80年代初,母亲从香港到广州,要“开船佬”请探亲假回广州见她,这是一个离开大岭的绝好机会。阿娇为了帮“开船佬”凑够30元探亲路费,东奔西跑,“我很感动啊,30元不是小数目,我基本没可能还的。当时,知青中因离别而断了姻缘的不在少数。我珍惜这段感情,因此就没回去。”
1976年,“开船佬”和阿娇在大岭结婚。“我本来也有机会回潮州。”今年60岁的阿娇告诉记者,“当时我父亲接二连三地催我回去,但我已经结婚,就打消了回去的念头。”
重情男儿不去香港
“开船佬”结婚,身在香港的母亲却一直不知情。直到有一年,母亲独自来到大岭农场,惊讶地发现儿子已经成家。那天,阿娇东拼西凑,才弄出一餐稍微像样的饭菜。母亲要接儿子去香港,连机票都买好了。“记得当天,婆婆约我到菜地,单独跟我说,让我在大岭先呆着,每个月给我300元生活费,当时我每月的工资才30-40元,但我说不贪他的钱,只要他的人,把婆婆气疯了。”回想当年,阿娇大笑。
第二天,母亲执意要带“开船佬”离开。“我拖着5岁的女儿,抱着才8个月大的儿子,把他们母子送到海口机场。我想了一晚,还是希望他能有好日子过,所以同意他走,但我同时又很彷徨,他走了,我带着孩子举目无亲怎么过”?
“母亲已经过了安检口,我站在安检的黄线前犹豫,一边是香港衣食无忧的生活,一边是大岭的贫困生活,走还是不走?我还是要回去!”“开船佬”退了飞机票,母亲没办法,只好含泪作别。
“最后一个”赢得尊重
“开船佬”和阿娇一直争取回城,一等就是40年。通过朋友的帮忙,孩子被送回广州读书,两夫妻却依然只能留在海南。
“孩子都回来了,你们为何不走?”记者问。“这几年已经有无数回来探望我的知青问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什么都不管就回来,但是我们一没广州户口、二没工作、三没房子,回来如何生活?”他叹了一口气,“这都是历史问题。”
“开船佬”坦言,在海南生活40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在这里,大家都知道我是‘最后一个留在海南的广州知青’,大家都很关照我,而且我性格豪爽,在当地交了不少朋友,得到了当地人的尊重。知青这个符号在我身上演绎着不同角色,我相信,只要珍惜它,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说起海南眼泛亮光
2009年,“开船佬”夫妻终于如愿以偿地把户口迁回广州。
2010年8月,“开船佬”终于回到了广州自己的家中。
“开船佬”尽管声称对海南毫不留恋,但记者发现,每当说起海南,他布满血丝的双眼泛起亮光,“有空你去海南玩,我做导游”。
链接 11万知青到海南
1966年至1976年,全国有1700万名知青“上山下乡”。先后有大约11万余名知青,从广州、汕头、潮州、梅县、阳江、湛江等地到海南岛建设兵团的农场开荒垦殖。1974年兵团撤销,知青陆续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