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
莫斯科市西南部的纳希莫夫斯基大街上坐落着一幢典型的苏联时期办公楼,墙面和门窗都显得很陈旧,但楼门前几块蓝地白字的与“远东”有关的牌子却格外显眼:“远东问题研究所”、《远东问题研究》杂志编辑部……走入正门后,在电梯口两侧分别悬挂着长长的木板。木板漆成吉祥的红色,上面是金黄色的汉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所在地。 在远东所的一层有一个“中国厅”。朴素典雅的大厅里精心摆放了许多书柜和中国工艺品,这些特殊的展品记录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讲述着他们同中国朋友密切交往的经历。让人吃惊的是,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清一色的俄文版书:《论语》、《道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中国精神文化大典》(6卷本)、《汉语在中国内外》、《全球化进程中的俄罗斯与其亚洲伙伴》、《二十世纪的俄中关系》(6卷本)、等等,这些都是俄科学院远东所最几年来出版的与中国有关的书箱。远东所所长季塔连科自豪地对本报记者说,近十年来,该所共出版了200多本关于中国的书籍。 7月3日,这些书柜中又多了一本新书——《俄罗斯友人看中国》。7月3日下午,由俄中友协主席、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主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赞助出版的《俄罗斯友人看中国》文集首发式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国厅”里举行。 俄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库利克、中国驻俄大使李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刘古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于振起及文集作者等70多人出席了这本新书的首发式。 “我们希望,这本书不仅对那些仍怀念中苏传统友谊的老一代人具有吸引力,而且对当前继续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继写中俄友好历史的青年人亦十分有益。这本书将让我们坚信那句话:‘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当本报记者在首发式上打开仍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俄罗斯友人看中国》这本书时,扉页上的这段文字让人深刻地理解了远东所赶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1周年之际出版这个文集的良苦用心。 作为本书主编,季塔连科在首发式上发言说,文集从组稿到正式出版仅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文章的作者是20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包括知名汉学家、外交家、记者、社会活动家、艺术家、汉语教学家、作家、翻译等各方精英人士。作者们通过各自的视角向俄罗斯读者展现了中国最近60-100年的发展轨迹,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看法,立体地介绍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 本报记者发现,在这个“明星作者团队”中,有人曾在中国工作过、有人在中国学习过、有人在中国进修过、有人在中国常驻过,他们虽然分别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赤塔、伏拉迪沃斯托克等俄罗斯多个城市,虽然每人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国情结”。他们在文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通过对那些并不如烟的“中国印象和中国往事”的描述,在一篇篇文章中倾情展示了各自浓缩的中国情缘。 细读这个文集,本报记者随着每一位作者的生动笔触实现了中俄(苏)历史半个多世纪变迁的穿越。上世纪50年代曾在北京当了7年苏联《真理报》驻华记者的欧福钦在文中写道,“1953年3月,当我坐上莫斯科至北京的火车,我就开始了中国之旅。那时,27岁的我是苏联最年轻的驻外记者。”在文中,欧福钦回忆起采访中共党代会时与毛泽东同志交谈的经历。而在首发式上,他说,“共同发展、共同应对挑战是俄中两国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促进俄中两国人民友谊发展是我们这些人的光荣使命,我很荣幸和高兴,能用自己的实际工作为深化中俄两国友谊作出贡献”。 而当我把书翻到第25页时,我的心里一沉,随之又马上升起了一种敬业。文章的标题是《正如我的中国朋友对我说的那样:‘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文章作者的姓名被用黑框框了起来——伊·阿·罗加乔夫。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罗加乔夫家族的全部历史与中国紧密相连。我是沿着自己父亲的路在行进。当我全家1932年来到中国时,我才几个月大。”在文章中,已故俄前驻华大使罗高寿先生回忆了自己当年在毛泽东主席到苏联驻华使馆参加活动时给他当翻译的独特经历。 而在首发式之初,所有参加者都起立为这位长者的仙逝表示默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于振起告诉记者,罗高寿先生今年3月份病重期间亲自为文集撰写了稿子,回忆了自己与中国长达80年的不解情缘,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真正为中俄两国友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中国前驻俄大使刘古昌表示,罗高寿先生文章中所体现的珍惜和发展中俄友好关系的精神,一定能在中俄两国人民间发扬光大。 而中俄友协副主席库里科娃女士在自己的《我与中国在一起的50年》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上中学时去电影院看《被解放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电影、大家一起唱《莫斯科——北京》歌曲的情景。而50年代曾在中国外国专家局作过翻译、60年代在中国当过《共青团真理报》常驻记者、90年代在中国当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专家的克卢申斯基则在自己《三个中国》一文中,通过3段来华经历的对比来描述了他对中国变化的客观感受。 正如季塔连科所说,透过这一篇篇深情的文章,“我们仿佛坐上了时光的列车,不仅能感受到光荣而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五十年代,也能体会到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季塔连科强调,这本文集将告诉读者,中俄两国友好相处是命运的决定。而俄外交部一亚司司长库利科夫则指出,文集作者全部都是俄罗斯专业素养优秀、经验丰富的明星级人物,他们对于中国的感受与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中俄两国人民相互客观、友好地看待对方,夯实两国友好的社会基础对于进一步发展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李辉大使在首发式上表示,该文集是俄中友协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1周年之际奉献给俄广大读者的最珍贵礼物,也是为增进俄各界了解中国、加深两国人民友谊所做的又一重要贡献。李大使说,“这本书的20位作者都曾在不同时期到过中国,许多人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侧面真实反映了中国和中苏(俄)关系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中俄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健康的发展势头。书中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对巩固发展中俄关系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和殷切希望。他们既充分肯定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客观指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令人深思。我认为,对俄罗斯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了解中国国情的难得的好书。” 在首发式上,文集的多位作者介绍了自己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及写作文集的心路历程。大家认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俄关系迈入历史最好水平,从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兴趣和友好感情不断深化,而这个文集则为俄民众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成就提供一个崭新的角度,为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积极作用。也正因如此,在首发式的结束语中,季塔连科院士说,“我冀望本书的所有作者……也冀望下一本书的作者和出版者,希望俄罗斯继续向前,希望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下一本书的作者,让我们为友谊干杯,为中国朋友的成功干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