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俄罗斯强调软实力,是为树立国际威望,获得地缘政治优势。“直到现在我们才明白,通过天然气管道阀门和战争来开展外交活动是不现实的。”
■ 《环球财经》记者 刘艳涛
俄罗斯之于世界有两个权重不容忽略,一个是军事力量,一个是能源地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有一句概括俄罗斯前途的名言: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文化、骄傲的历史、浓厚的学术传统以及能够忍受艰难困苦做出巨大牺牲的人们、具有超越西方的深刻内涵。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昔日的大国地位伴随着政党的瓦解趋于消沉。国内著名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家闻一在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一书中有如此描述:目前在俄罗斯,一些以“苏联”来命名的咖啡馆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在对过去的怀旧中,缠绵着一种对失去军事强国和霸主地位的遗憾和失落”,对苏联“既有怀旧之情,又不愿回去”。
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他们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抱着“苏联解体,我们没有那么多负担了,可以更好地发展俄罗斯国家”的想法开始发展本国经济。尤其是3月4日举行的总统大选中,“铁腕”人物普京以绝对优势当选,俄罗斯“大国梦”重新开启。
不过,对于俄罗斯和普京来说,有一个是无法隐盖的伤——疲软的软实力,为其复兴“大国梦”布下疑云。
7月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俄驻外外交官会议上,普京发泄了强烈不满,称俄罗斯的形象经常被“妖魔化”,并未反映俄罗斯的真实现状。9月3日,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合作署代表会议会上也指出,俄罗斯国家软实力排名与国家实力并不相符,改善俄国家形象应当成为该署的一项重点工作,并呼吁重建俄罗斯在海外的“人文影响力”。
《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主编卢基扬诺夫如此评判:俄罗斯强调软实力,是为树立国际威望,获得地缘政治优势。“直到现在我们才明白,通过天然气管道阀门和战争来开展外交活动是不现实的。”
曾经的辉煌
与目前俄罗斯疲软的软实力和相对被误解的国际形象不同,其前身苏联时代,凭借自身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形成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其“软实力也是硬实力”的定位,至今仍是世界研究的话题。
在沙皇时代,俄罗斯深受东正教“救世主义”使命感的影响,以被剥削者的代言人姿态向其他国家“输出革命”,成为那个时代展现俄罗斯软实力的开端。之后的苏联时代,凭借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和延伸赢得了国际尊重,也成就了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软实力标本。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苏维埃俄国的诞生,从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经过近10年的发展,苏联由原来的农业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同时,资本主义世界正陷入全球经济危机中。因此在当时来看,世界各国对社会主义的憧憬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最终都表现为对苏联这个国家的热爱与向往。
也正是社会主义的体制的确立,才确定了在此之后几十年的大国地位,也成为苏联立足的资本,其作用在后来的“冷战”时期也得到了验证。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展开“形象大战”,在意识形态、文化领域进行的软实力较量。西方把苏联宣传为“敌人”,苏联被描绘成一个阴冷、僵化、霸道的“邪恶帝国”,“专制、恐怖的极权主义国家”。面对西方的软实力攻势,苏联一度取得了胜利。作为苏联软实力核心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广泛传播,成功地突破西方国家的舆论包围,树立了一个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的形象。
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二战中也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二战中,东欧各国地主和资产阶级政府的行为使人们大失所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国共产党在二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还是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同法西斯展开艰苦的武装斗争,其英勇作为也提高了党的威信和影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东欧国家的普遍追求。正是这种理念在东欧的普及,让当时的苏联以“解放者”的角色进入东欧世界,进而吸引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靠拢。
此外,苏联给予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道义上和经济上援助,硬实力支撑下的软实力外交作用开始凸显。“苏联在使许多国家摆脱法西斯奴役方面发挥了卓越作用,这使得苏联的威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增长。全世界开始以赞扬、爱戴和尊敬的心情谈论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除了政治上的作为,其文化交流和对第三世界的人才培训也让当时的苏联在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无法撼动的威望。除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外,还通过在当地修建学校和配备教学设备和资料推销苏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的软实力输出到国外,为苏联提供了与其敌对阵营对抗的战略工具。
梦断戈尔巴乔夫
一位美国学者说,世界历史上有两个谜:第一个谜是蒙古撤军:当年蒙古军队入侵欧洲,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欧洲大片领土,蒙古军却突然撤退回国,原因何在至今不解。第二个谜是苏联解体: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达到世界第二,使西方国家寝食不安,一夜之间,苏联却突然垮台,令人不解。
如今,很多人认为苏联的突然崩塌是因为政党瓦解和硬实力的衰落,却忽视了软实力的负面因素。
首先体现在苏联对内、对外政策方面的失误。最初强大的软实力成就了苏联,但是,在之后的大国进程中,苏联在内政外交上都有意或无意地削弱了自身曾经拥有的强大软实力。
上世纪20年代,在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反对派相继被击败后,斯大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随后,苏联内部的“大清洗运动”不仅对内使民众人人自危,对外则成为西方社会攻击苏维埃体制践踏人权的重要论据。其对苏联党和国家宝贵干部资源和科学文化资源的摧残,使苏联党和国家形象严重受损,甚至导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苏联长期以来奉行的霸权主义,伤害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信任。如果说对内的专制和对外的非理性文化扩张让苏联失去了多国的支持,而在意识形态上背弃马列主义,使全民失去精神支柱才是苏联彻底失去软实力内生性的最根本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受了全球一体化、全人类的利益至上等思想,断送了社会主义成果。这种意识形态的最终结果是,生活在这种社会风气中的人们,一方面蔑视掌权者,另一方面又羡慕所谓新生活, 整个社会离心离德,失去了合力。
而“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使得社会思潮中充斥着“怀疑历史、自我否定和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崇拜”,国家形象在国际国内一落千丈。10年后,俄罗斯接连遭到原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背离,“东欧剧变”爆发。就连一些联盟国家也加强了分离倾向,经济衰退加剧,社会冲突不断。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力衰弱,民族自信心降至最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曾发出警告说:“我们与苏联的竞争是军事、经济和政治性的,但美苏之争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在思想战中败北,则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用处。”
与苏联对比鲜明,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在全球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美国形象”。美国利用这种文化入侵作为其击垮苏联战略格局中重要的软实力。美国凭借媒介优势,通过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等手段,强化了美国文化在苏联的影响力,最终实现了在前苏联的文化霸权统治地位。
这也应了当时基辛格的预言:“苏联的新政策可能会创造出一个自己造出可反过来又毁灭自己的怪物”。失去合法的领导地位的苏共,在西方和国内反对派内外进攻面前束手无策,国家传承文化丧失了,人们的文化精神陷入了混乱,许多人退出共产党,倒向了资本主义。
而苏联解体受到了西方媒体的欢迎,他们热情地把新俄罗斯描述为“好孩子”和战略伙伴。此时国际舆论中出现的俄罗斯形象既“民主”又“自由”,但在俄罗斯人心中,与“民主”、“自由”的俄罗斯相伴的国家形象是“贫穷”和“软弱”,充满了屈辱和失败。
复兴之困
如今的俄罗斯,虽然高尔基、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及阿赫玛托娃的经典著作仍然远播世界,《喀秋莎》的歌声依然飘扬。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已经逐渐淡出军事强国和霸主地位,尤其是软实力的丧失,使其沦落为地区性国家。
俄罗斯著名外交政策评论家谢尔盖·卡拉加诺夫曾哀叹道,俄罗斯“被遗弃在了不属于任何人的大地上”。
世纪之交,普京掌管俄罗斯。普京对于苏联末期的意识形态衰败有着清醒的认识,加强俄罗斯的软实力建设成为普京政治战略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但一方面,俄罗斯的复兴引起了西方的恐惧和敌视,西方媒体掀起了强烈的反俄罗斯政治宣传攻势。另一方面,由于软实力的断代也注定了普京政府重塑软实力强国并非易事。
普京上台后,为了增强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影响力,抵制“亲美疏俄”的离心偏向,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强中央政治权力,制定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独联体外交政策;弘扬俄罗斯的传统,使俄罗斯的民族价值与文化更具感召力;积极有效地展现国家威望和领导人魅力等。但普京的一系列措施被西方舆论称为“压制民主、破坏法制”,是企图“倒退回到苏联”;普京被描述成“普京沙皇”,比喻成“独裁、专制、阴险、恶毒”的克格勃分子。
同时,俄罗斯文化艺术也受到西方的钳制,文化艺术的吸引力不复从前,连俄语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现在仅有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少数国家依然将俄语定为官方语言。作为“软实力”的代表之一,餐饮是各国主打的一张牌。在世界各大城市,俄餐也很常见。但目前,英国或美国的年轻人对俄罗斯的了解还停留在苏联时期,原因之一是西方媒体过度放大俄罗斯的负面消息和大国强权行为。
即便是普京重视的宗教,在西方认同的世界里都带有偏见色彩:虽然同样属于基督教世界,但“文明的西欧人”和“落后的俄罗斯人”这一偏见根深蒂固,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目前最让普京和俄罗斯民众担忧的是,俄罗斯复兴中担当“重任”的能源出口上,“有增长、无发展”导致“石油暴发户”形象,使俄罗斯经济复苏难以赢得市场的信任。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上俄罗斯在复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逐渐恢复的国家影响力也足以支持其复兴之路。但相对薄弱的软实力也逐渐证实了俄罗斯复兴大国梦之路绝非平坦。活跃于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中,书中人物感叹道,“对于俄罗斯人的特性,至今仍然欠缺完全的了解”。这样的感叹,对于俄罗斯的影响还会多久,或许是俄罗斯重点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