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回顾

作者:燕山红场  于 2010-7-21 06:2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5评论

关键词:

银杏树啊 … 白桦林 ...... 自 序:自1968年初秋,那个风沙弥漫、梦幻破灭的离乡背井之日起,曾经屡屡回访母校“外附”。 先后曾是宣武区教育局、和平门中学、实验小学、师范大学附中等不同单位占用此“宝地”。在故地重返中,似闻童声稚气的朗朗外语声从耳边掠过;映入眼帘的是张开双臂的银杏树下,整装待发去迎宾的猎猎彩旗;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是飘逸的凉爽晨风,晨练的步履、口号声汇集动成动人心弦的交响乐曲;...五年的光阴烙印般地留在心里,故地重游的我轻拂教室的门窗, 好似保尔. 柯察金在铁路工地旧址的寻访。外语附校的一切都使我心潮翻滚,来到莫斯科大学求学后,在课堂上曾骄傲自豪的面对全球各国各地的同学们倾言 —我:中学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此言已经登载在《实用东方学学院》网页,用俄罗斯语言简介本人的栏目内)。—"В 1966 году закончил школу при Пекинском институте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无论是旅居南国潇湘的工农兵学员生涯及留校任教,还是在具有两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莫大”获优等证书,都是来源于“外附”。正像一首充满京韵京味儿的歌中唱道:“走遍了南北西东,...... 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还是最爱我的“外附”。 俄罗斯一位政要讲过,忘却历史是无知的,恢复以往是愚蠢的(大意)。 "外附”生涯作为逝去的一段往事不可重蹈覆辙,但是留在心灵的印记永难磨灭。衷心感谢“外附”校友会的热心者们提供了倾吐心声圆梦之地。2006-8         说明: 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建于1959年,分别开设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根据外交部指示,按照教育部决定,1961年4月迁往和平门外新华街2号教育行政学院原址办学。 1961年1月根据外交部关于附中应积极发展成为“一条龙”的指示,学院提出“将根据师资力量逐步扩充,从小学办起,准备若干年后将附属中学逐步发展为完备的十年一贯制学校”。根据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于1963年秋季在附中正式开办小学部和初中部,同时按绝密专业招收了小三、初一和高一学生。开设外语课改为英、俄、西、法四种。附中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附校)。 1964年至1965年附校每年分别招收小三、初一和高一新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附校除小六以外,共有9个年级,在校生 1440人。“文化大革命”中于 1969年从小学三年级招收新生160人。 1979年暑期,恢复从小学二年级中招生,增加德语、日语,共6个语种。 1988年暑期,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离校,附校正式停办。 

从1959年到1988年,附校共培养高中毕业生2000多名,为我校和其他高校外语专业输送了大批外语程度高的优秀学生,为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语人才作出了贡献。               ---                      ********

                                                      哲人说:人的一生有很多巧合 
                                      银杏 - 又称白果树,寿命可达千年


               银 杏 树 啊 … 白 桦 林......
  1963年7月初,毕业于东交民巷小学的我,突然,接到同年级女生陈X两次到我家送来的通知,到帅府园中央美术学院去参加一场口语考试。就这样,命运让我同《北京外语附校》结下了姻缘。依稀记得那是周末的上午,当我来到“中央美院”后看到,院里已有许多同样年龄的少男少女。轮到考我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拿着一篇文章,让我朗读。还叫我复述了一篇短文。然后,又让我学着她的口型,练习讲出也不知道的哪国外语单词。
  8月中旬,我接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的录取通知书,是学习俄罗斯语言,编入初一(四)班。八月底,我携带行李,来到位于和平门外南新华街2号的校园。醒目映入眼帘的是——茂密高大的银杏树,颇具特色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井井有条的宿舍。我就要在这里开始学习,开始住宿的中学生活,好奇和兴奋伴随着少年的梦幻启程。
                              初 感 俄 罗 斯
  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的校址,就是原30-40年代的燕京女子师范大学,曾是人才辈出,享誉京城的著名女子学校。鲁迅先生也曾在此校任教,并为因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惨遭杀害的学生刘和珍,奋笔疾书《记念刘和珍君》。
    当年12岁的少年,知道苏联,接触俄语,是从这栽种着根深叶茂的银杏树的校园里开始的。苏联电影:M.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悲愤的笔调让自己了解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人民真实的痛苦生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少年保尔在朱赫来重拳下跌倒,那响亮的“爬起来,继续”的召唤铭刻至今。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惊心动魄的苏维埃政权争夺中的惨烈历史。父母书柜里的《毁灭》、《士敏土》、《复活》、《战争与和平》成为自己了解俄罗斯迭荡历程的窗口。苏联国家大剧院的《天鹅湖》让我认识了乌兰诺娃的优美舞姿,苏联红旗歌舞团的精彩表演使自己在嘹亮军歌声中感到震撼人心的力量,总政歌舞团回访苏联的报告会大讲“修正主义”的种种迹象,董行佶的配乐诗朗诵《海燕》使自己如醉如狂……从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不同途径,给自己全面认识苏联历史,丰富了解苏联当时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有助于加深明确俄语学习的重任。其实,对苏联-俄罗斯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童年。那是在大连海滨浴场,父亲的同事——苏联专家抱着才五岁的我,向大海深处走去,本想教我学游泳,但不明事理的自己却大哭大闹,怕淹没在海浪里,正是这次事件,让我明白了俄罗斯人的大胆与豪爽,连儿童也无异的放手锻炼;正是这次事件,让我逐渐形成不惧风浪的性格,也逐渐练就了在江河湖海中自如击水的本领。
  而更深刻的体会在课堂:来自莫斯科的年青女老师是我们的俄语教师,这为准确发音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她教授给我们的不仅有语言,还让我们以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苏联人的一举一动。还有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至今仍然难以忘怀。那气势磅礴的五种语言(汉、英、俄、西、法、)大合唱《国际歌》,俄语童话剧《拔箩卜》,俄语齐唱《青年近卫军》等,都是我们新年联欢晚会上的精彩节目,尽管当年我的俄语水准一般化,不具参加演出的资格,但是脑海中那动人心弦的场景却烙印般留驻。
   中学母校仅有三年学业,(两年“文革”)连俄语复数语法都没有讲完,但是,仍然为21世纪自己迈向俄罗斯大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68年初秋,当我依恋不舍的辞别那挂满金黄叶片的高大银杏树时,内心默默企盼童年梦幻的留存。

                         凝 露 的“外附”情
  离开中学母校已经近四十年了,当初的少男少女们如今早已两鬓染霜,个别人甚至离我们西行,但同窗数载的音容笑貌却让我们即便是偶然在街头巷尾相遇,也一见如故。 在初一(四)班我同西班语小班的同学仅仅相处了2— 3个月后,就按学校的统筹安排定为初一俄语班。西班牙语班的叶XX曾经与我居住同一宿舍,说来话巧,尽管我赴俄罗斯多年,但是2006-8-1 在市签证处办公大楼的偶遇却一眼相认。在自己就读外语附校一年之后,小学同班的同学曾XX ,小学同年级的同学华XX ,亦即来到外语附校就读于初二法语班,加上在初三英语班的陈X,东交民巷小学的校友在中学再度同学,甚为庆幸。由于学校操场面积有限的原因,体育老师司徒带领我们校田径队,伴随清晨的星光,足踏含露的草径,不同班级的同学共同相约在校门口集合,从学校出发,沿着幽暗的古城墙跑步到前门。而归程的变速跑是一个电线杆间冲刺跑,另一个电线杆间再放松跑,如此循环,待返回和平门时早已大汗淋漓、气喘嘘嘘。即便如此,我们在全市中学生的田径比赛中仍旧名落孙山,仅有华XX 的百米进入决赛。在发黄相册里,一张灯135的黑白照片留下同好朋友孙XX 1965年在先农坛体育场赛后的并肩合影,那骨瘦如柴、醒目的一条条肋骨依然可见,又怎能获得优胜成绩呢?
 记得在办公楼对面的二楼大教室里曾展示过全校优秀作文,这同外语附校偏重于文科有关。当年印象最深的即高三俄语班王XX的作文。不但字里行间漾溢着独到之处,而且字迹透露出书法家的笔锋。在这楼的一楼楼梯间里,就是学校的广播站,出于对朗诵的喜爱,课余常去那里念念文稿。这些当初无意之中的稚气童雅均为后续的人生发展过程作出了铺垫。
   “文革十年”让同窗情感经历了风吹雨打。因为与高三俄语班王XX、初二法语班韩X共同积极创办“逆流”刊物“挺进报”,“疯狂”反对“中央文革”,我在王府井大沙帽胡同的家里也受到了同班同学们的抄家。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二十多年未曾面晤、从大西北调入京城的老同学,拉着我的手,动情的致以歉意。我感慨而复之,同学情谊为重。
    1968年春季,随着分配来临,昔日同窗各奔东西。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下乡插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和外语附校同学们共处在同一生产队。逢年过节自己骑马扬鞭疾驰二十余里,去看望外语附校的同学。当年,怀念远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友人,必然要靠书信与遍布全国的同学联络。记得一九七四年的十二月份,在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系拙笔赋诗抒怀记述此情:
                   共 勉
  数载同窗心相倾, 一朝握别倍伤情。  “雪树”寄由珠峰外,“云浪”荡自“野湖”滨。
  壮怀浩浩袭寒月, 碧血沥沥书边心。   纵使难举鸿雁翅, 化作冰川启明星。   

                  叙 情
  搏浪击舟涛中倾, 壮辞京城豪天情。  “海南”插柳天山外,塞北壮辞 “饶河”滨。
  洒血挥汗影伴月, 承志继业现丹心。   雏鹰高翔任展翅, 鹏程复斜北斗星。
这两首拙诗记述了与远在珠穆朗玛峰南麓亚东驻地负责监听的初三英语班王XX(曾在海南澄迈橡胶农场)、黑土地上的刘XX 、大西北试验基地戈壁滩上的达X,与己万里之遥鸿雁尺素的情感思想交流。
    外语附校的数载光阴更难以忘怀的是师生情,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教导主任阎XX 主任曾让我们对《学雷锋》运动如饥似渴。即令是全班同学贴大字报,语文老师李XX仍旧面带微笑;数十年后的面晤依旧谅解少男少女们的无知。俄罗斯语言的教授由曾在“留苏预备部”待命的钱XX 老师担任了两年多,没有她的屡屡严格纠正,在俄罗斯“莫大”攻读硕士学位将是空想。
    在内蒙下乡插队时,放牧牛群一年整。每日清晨,踏着晨曦清莹的露水驱赶牛群回家收工。正是这告别京城、离开外语附校的人生第一驿站,让自己感触到同窗、师生之情怀如同晨露般宝贵和清幽。
                          圆 梦 在 白 桦 林
  21世纪曙光来临之际,我踏上广袤的俄罗斯大地。在异国极为幸运的遇到同班同学 —— 在大使馆工作的李X 、赴《俄罗斯国立语言大学》进修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周XX 。当年求学外语附校的史实历历在目,而今我们无论工作还学习都已过知天命之年。就在此后,经过“莫斯科大学”预科、“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硕士学位,进入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我即将于是2007年秋高气爽之际完成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
 俄罗斯广漠的土地,浩瀚的森林,静静的河流,经典的文学,感人的诗歌,屡屡让自己感到地大物博在俄罗斯的体现。而更不用说莫斯科带给我的心灵体验。
  在“硝烟弥漫”的课堂,来自全球头号大国的女生放口狂言:“为何“三八妇女节”、“五一”、“五 .九(反法西斯胜利日)”,不上课,而要休假?而我们国家这几天是工作日,要按我们的法规。”并进而辱骂曾在二十多个国家授过课的俄罗斯老年女教授,引发了中国留学生们的义正词严的反驳,令其向老师道歉,向大家赔礼道歉。 

   在百忙之中2001年六月、2002年九月底、2003年元月,分别到大使馆参加“建党八十周年华诞”纪念会,建国五十三周年国庆招待会,羊年春节晚会,让自己浓郁的领悟到回家的感觉。“每逢佳节倍思亲”,伴随着《辛德勒名单》如泣如述的旋律,登上大使馆礼堂的舞台,满怀海外游子思乡的凝重感情,含泪朗诵《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其后的冷餐会上,一位素不相识的女生告诉我,这乡情诗意简直要使她落泪。是啊,单身一人旅俄,语言欠通、举目无亲、习俗不同、传统迥然,不少华人感到孤立无援,寂寞难耐,但自己却如鱼得水,乐此不疲,紧张充实,愉悦满怀。这首先源于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祝福。 2004元月,在我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办的——《留俄学生春节联欢会》上,表演诗歌朗诵《我是中国人》。是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关心他每一分每一秒发生的变化,我为他自豪,为他高兴,为他欢呼,为他担忧,为他落泪,为他而自强不息!对祖国母亲的情怀是难以用言辞描述的。世上有一种东西叫亲情,无谓来由,无谓原因,生生的纠缠,死死的交结,不避万里之遥,不畏风雪之寒。
    其次,得益于俄罗斯友人们的关怀备至,无私帮助。我的恩师—国际儒学会理事 A.卢基扬诺夫教授, 多年前翻译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论语》,《中庸》,使中华儒家文化得以在俄罗斯弘扬。有人询问起他, 为何如此痴迷于这些, 连中国部分青年人也不甚追索的深玄理论时,他说,我来自远东地区,在那里耳熏目染了中华文明的厚重,如果能够说出来是什么原因,那就不是真实的,没有原因的原因就是答案。我的挚友——实用东方学学院第一副院长 И. 寇成晶教授, 除了行政、教学、社会工作外( 兼任莫斯科汉学会负责人) , 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积极撰写出版汉语教科书,;一个人编辑、出版、发行,主办了全俄罗斯唯一的汉语教学杂志《汉语学习》。在这所民办公助的学院庆贺12周年的晚会上,俄罗斯、阿拉伯、鲜、越、汉语节目中,汉语的《甲方乙方》片断,北京“人艺”的话剧《屈原》片断的演出,令人感慨深思 —— 文明无国界,汉语遍全球。虽则忙于研究所、两所高校、日夜奔波间,但拨撒华夏文明之灿烂,乐哉幸哉;忆往昔,北雁南度乡思苦(旅湘一个轮回);看今日,燕山红场授课忙。故赋诗篇:
             赠 友 人
  异国他乡闻故曲, 夜深人静畅思绪。  少儿难品江中酒, 情见乎词若谷虚。
  醍醐灌顶倾南渡, 羽随风迁荡北盂。  鉴往知来入佳境, 童颜鹤发留稚趣。
  2002-11-7,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自始至终参加“十月革命”八十五周年游行纪念会,是让人们心灵感到震撼的。冒着初冬的飞雪,人们集合在十月革命广场,沿列宁大街,绕道克里姆林宫半圈,到国家大剧院对面的马克思塑像前集会。在列宁主义的故乡,游行全程10多公里,队伍中,一老一少格外引人注目。老人胸前是一份醒目的《中国》(Китай)杂志的封面,老少手中都是鲜艳五星红旗和前苏联国旗,而那少年仅有七-八岁啊。这难得的场面让我几次驻足拍摄。队伍中,还有一位拄着双拐艰难的缓步前行,什么在支撑他,仅靠拐杖吗?一幅标语牌作出回答:太阳从东方升起!朋友:如果你在当时当地,会有何感想?
   要告知友人们的是:俄罗斯不光有——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美丽的、茂密的山楂树,还有那挺拔茂密的白桦林,随处可见、千姿百态、丰厚深邃、不可估量。
   当我以10卢布(大约3元)从旧书摊儿买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Н.A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天之灵一定会气急败坏,这是心力交瘁之作啊! 而M.高尔基的全集(二十多本)在旧书摊儿才500卢布(大约170元)。这类事态令人深思。由表及里,看到我国各族人民今非昔比的生活,是否能扬长避短、持之以恒、百炼成钢,还需继续前行。
  从1966年理当毕业升学到高中,至2000年迈进“莫大”校园,34年的光阴,自己随波逐流、辗转流离、择善而从,最终圆了童年的一个梦,这梦好长啊!如今,莫斯科市内的的白桦林和松树、柳树、杨树、柏树联成一片,青翠而又繁茂,高大而又挺拔,壮观而又精美,婀娜而又浩瀚,我相信:在那无边无际的林海中一定会有棵扇型叶片、生长较慢、寿命极长、根深叶茂的银杏树………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员
    实用东方学学院(莫斯科)汉语教师  良
                                              草拟于京西寒宅

后记:
    此乃多年前的拙笔,原本为校友文集《天上的学校》而拟。几番欲完善修改,想来还是保持原貌。文笔总难求全,挚望网友们的指教斧正。


高兴
1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1 回复 yulinw 2010-7-21 16:00
历史就是历史,真实就行~~~
1 回复 溪水牡丹 2010-7-21 22:40
好长啊
谢谢分享
2 回复 燕山红场 2010-7-21 22:51
溪水牡丹: 好长啊
谢谢分享
耽误你的时间了---
1 回复 溪水牡丹 2010-7-21 22:55
燕山红场: 耽误你的时间了---
珍贵的历史
1 回复 燕山红场 2010-7-21 23:46
溪水牡丹: 珍贵的历史
  过程而已!!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燕山红场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2.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3.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4.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5.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6.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7.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8.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9.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10.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11.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12.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13.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14. 伟大的胜利日70周年 广场掠影 [2015/05]
  15.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16.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17.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18.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19.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20.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21.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22.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23.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24.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25.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26.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27.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9 18:5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