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之三——故乡的恋情】
去岁5月就与老朋友商定的行程,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今年夏日——那就是返回我们插队下乡的地方去看看。插队——这是我们真正走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锻炼自己的第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生阶段。
这位老友与我与我近乎于“发小”,我们同班毕业于东交民巷小学、中学同校学习法语—俄语、下乡插队又在同一公社!
这样难得、共同的人生经历显然并不多见。
小学时的少男少女、而今即将六旬的我们,早就商讨着一起回到第二故乡——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去看望老乡们、看看昔日故乡的变化。在今年暑期回国30天假期中,我专门拿出4天,来圆“回家”的梦。
8月11日,参加了“国际易学联合会”在京城的一个新闻发布会后,次日早上我们相约聚集在北京西客站。一开始就很可笑,我们俩相隔不过10米,拿着手机相互说:“喂!喂!我就在进站口!”都在远远地向四方寻望,待收回目光,哈哈!就在近旁!
经过长达近12个小时的漫长旅途,当晚总算到了呼和浩特,我们戏言:要是乘飞机,都要到巴黎了!
呼和浩特市宾悦大酒店 酒店附近路口
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单位将我们安排在宾悦大酒店。晚饭后,我发现在房间里还放置着一杯温热的鲜牛奶,正如去年在曲阜的酒店有盘大红枣一样——送给宾客的小礼品虽各不相同,但是礼轻人意重却是共同的。
13日早,起床后携带相机上街。自1971年春天离开呼和浩特,至今快40年了,城市有何变化、人们生活如何?带着疑惑步行在酒店四周。
啊!酒店正门竟然有个不小的喷水池!虽然早知道“呼和浩特”为蒙古语,汉语译为“青色的城市”,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在这里建造喷水池,在当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而印象中,喷水池当时在全内蒙古都是极其罕见的!接待的先生告知我们:呼市曾经创建了中国最大最高的喷水池,喷水有100多米高,只不过我们马上要出发,无法看到了。
街上的公共汽车还是带空调的,女孩子们衣着艳丽——竟还有穿裙装的!同伴回忆到,当年还见到人们牵着骆驼在呼和浩特街上散步,如今的空调公交满街行驶,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骆驼车在呼和浩特市郊很常见。 现代的空调车
有关单位为我们的行程作出了非常有效周密的安排,熟悉当地情况的处级干部和年轻靓丽的女士陪同、越野轿车将全程伴随。早餐后,驱车穿越大青山,当年4个多小时的砂石路,盘山绕岭、尘土飞扬、风雪颠簸,早已不知去向。现时是笔直的柏油路穿越沟壑,鸟语花香林木葱,不足两个小时就到了。看到乌兰花收费站的大牌子,我赶紧端起像机留下这进门的瞬间。
仅从字面意思上看,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乌兰花”竟是一个地名!在蒙古语中,“乌兰”意味着红色,“乌兰花”译成汉语就是“红色的花”。
乌兰花是内蒙古一个小镇的名字,它位于乌兰察布盟境内,是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
在旗府我们和前来迎接的旗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头后,马不停蹄地奔赴离乌兰花最近的当年的阿力善图大队——那就是我下乡插队所在的地方。
过去从阿力善图大队乘坐送公粮的马车到乌兰花旗政府要一个多小时,步行得两小时。现今要多少时间无法预测,因为我根本就没有乘坐轿车到旗里的体会呀!
不过20分钟——还没容我回过味儿来,轿车已经停在阿力善图大队四队村口。
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眼望去,小树林列队成行、河床抬高了很多,土坯房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砖房。 啊!在哪儿啊——担水的井?在哪儿啊——村口那仅存的小水洼?
带着满脑子的疑惑,我们走进了有关部门负责人预约好的村干部家。这位村干部是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当他听说我是北京“知青”后,端详了半天,竟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所有的语言都已是苍白的,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声,泪花在眼框中徘徊,强忍住、憋了半天无语……当初,这位小兄弟还不到10岁,我更多的是与他的哥哥接触。
坐在他家炕头,叙说着村落的变化。
他从自己家开始逐一为我介绍村里的情况,继而说到不少人进乌兰花打工去了,我当年的师傅——“大牛倌”现正在旗公安部门的看守所做炊事员。
村里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电灯、电话、自来水取代了煤油灯、手摇电话、步行穿过沙石河滩700米的担水。
水缸上的自来水龙头 两台鼓风机代替了风箱
在这远离首都的小村庄,家家都能看到4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我不禁感慨:“比在俄罗斯首都的20多个电视频道还要丰富多彩啊!”
他的妻子热情好客,马上切开甘甜多汁的大西瓜招待大家品尝。在我们插队那年代,这西瓜可是极难吃到的奢侈品呀!看到主人家的厨房里还放着早餐剩下的油糕,那可是当初逢年过节或办红白喜事才能吃到的。鼓风机取代了风箱——那时我们是一手拉风箱、一手往灶坑里撒着干牛羊粪做饭的。现在做饭都是烧炭火了。
通透保暖的双层玻璃窗取代了窗户纸,当年能糊两层窗户纸的,还都是比较富裕的人家呢!
村干部领着我们在村里寻觅昔日“知青”点的住房,还有那村子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大队部——所有的信件就是由邮递员送到那里,手摇电话也只有在那间屋里才可一见“芳踪”,那是对外联系的唯一窗口。
“知青”点的住房依然顽强地矗立着,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巨变!但它墙皮已剥落,门窗具无……望着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屋,往事历历在目、回忆油然而生……
当年不足14平方米的小屋住了我们四位男孩,除了炕、灶以外,沿墙摆放了几个箱子,屋里几乎无法转身。
回想起当初晚饭后,才八点就上炕。为了节省煤油,熄灭了灯,躺倒在炕上聊天。
某日晚,哼着样板戏,无意中聊起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杨子荣深入敌穴后扮装的应当是“胡彪”,不知怎么的,愚钝的偶忽然学着戏腔长叹一声:“林——彪——贤——弟!”众皆愕然!
因为此言大逆不道,罪该入狱!半晌众人皆沉默无语。要知道,在1968年,如此误喊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最高副统帅林彪的名字,这等胡言乱语是足够进公安局的了!更何况此语还是出自于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之口!要知道,当时为庆贺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或庆贺氢弹发射成功,在村落里“知青”十余人游行时,偶只能排在最后一个。
我关注地询问着乡亲们的情况,不少老年人已去世了。当问及印象中当初十分泼辣漂亮、眉清目秀的“二花野”——外村嫁到我们队的一个媳妇时(我还真记不得她的大名),这位村干部告诉我,她还健在。我们一边在村落里行走着,一边与路上的乡亲们打 着招呼。
听说我回来了,大家纷纷走出家门,叫着我的名字,拉我们去家里做客。有的还记起1968年9月底我刚刚到村里时,骑毛驴摔坏了胳膊——小臂脱臼,月余胳膊只好吊在绷带上。
问及现在的工作,听说是在莫斯科教书,大家都说,“哦,是苏联啊!”是啊,当年苏军屯兵在中蒙边界线,号称4小时机械化部队的坦克就能开到乌兰花。从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和集宁市下乡插队的3500多“知青”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戍边卫国,为此我们还挖了防空洞。
可现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二花野”迎面走来,如果不介绍,真是不敢认了!黑黝黝的面容、不高的身材,只是鲜艳的花上衣还能展现出她与众不同的风格。她拉着我的手,仍旧是那样开朗健谈。她说,“算来我只大你一岁(但还是初显老态龙钟之感),看你还是白灵灵的!”我们欢笑着并肩携手照了几张像,留下难以忘怀的珍贵重逢瞬间。
1968年到2010年,岁月不饶人,40多年弹指一挥间。人变、村变、环境变,可当初锤炼的筋骨还没有变!
当我的短暂回乡追寻告以段落,大家驱车再转向老友的村庄——当初的巨巾号公社大清河大队大后河小队。
在他们的村口,遇到的老乡说当年的一位小学教师正好在家,我们急不可待地走进他的家门。老友介绍说,这位仁兄是当年英俊潇洒的年轻后生,村里许多姑娘眼中的帅小伙,而且很现代时尚。
在这位教师家,我们深情地回顾当初“知青”带给农村的新事物新气象。认真地讲,当初当地人一辈子只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去世,而且没有人当众穿过短衣衫。
而在这村里,我们“知青”中靓丽的“四朵金花”在村口机井的蓄水池里,夏日竟然穿着鲜艳的泳衣畅游,寒冬里急驰滑冰飞翔,不禁令乡亲们大开眼界,传闻四方。这真可谓首开先河、史无前例、名声在外!
是啊,如果没有“知青”来,可能老乡们终生难于见到姑娘们近在咫尺的游泳、滑冰这类现代体育活动的实况。更重要的是移风易俗、传播文明,推动了当地农民们的现代意识。
这位教师告知,另一教师在王府工作。我们随即奔赴15公里外的“格根塔拉”——“四子王府”。
“格根塔拉”——译为汉语是“光明草原”,“格根”汉语是“光明”的意思,“塔拉” 汉语是“草原”的意思。
“格根塔拉”——是1907年5名法国探险者自驾汽车出发自中国,终点到巴黎的途经地。2007年,由21个国家的230多辆老爷车,290多人参加了举行纪念此举100周年拉力赛的活动。12000公里的长途跋涉,历时35天的光阴重现百年前的坎坷征途。5月28日车队到达魅力无限的格根塔拉,当地人民载歌载舞、手捧哈达、高擎马奶酒,以蒙古族最高礼仪招待远道而来的各国宾客。为此,当地在这儿修建的数百顶蒙古包连成一片:有五联包、三联包、双联包和单包,分别具备了总统套房、三间套房、套房和标准间的功能,而且蒙古包里完全是现代化的装饰和卫生设备。每当那达慕大会时全部住满,冬秋时节维修保养。
在此,我们观看欣赏了蒙古式摔跤、马术的精彩表演和民间舞蹈表演、与蒙古族的姑娘们合影留念。还信马由缰驰骋在辽阔的草原,真想不到年近60岁的我们还能安然无恙地骑马!
在此工作的教师告诉我们,当年的大队会计老李一直在苦苦寻找老友和家在公安部的姗,还专门到北京市去了一趟,要我们晚上回旗里后一定要见一见他。
夜幕降临时我们回到旗府,住宿在当年接待过“神舟”飞船落地指挥部的宾馆里,不胜荣幸。
在晚餐桌上,老李与我们见了面,他拿出在《北京晚报》刊登的《寻人启示》,还告知专门打电话到姗家中。大家都为老李的真情和执著而感动。随即由在国家机关工作的老友记下了姗的家中电话,这真是我们此行意外巨大收获啊!也正是由此,后来才会出现来自四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国的五人在“老莫”的难得相聚。
次日,在旗府——乌兰花镇中心的广场上,我们久久凝望骑在战马上的英姿勃发的“四王子”青铜色塑像的高大威仪!
这“四子王旗”,就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尔王第十六世四个王子的封地。哈撒尔王是成吉思汗的同母兄弟,在公元13世纪初,他是一个从多瑙河到白令海都让大地为之战栗的名字,与成吉思汗一起,是闪现在那个时代天幕上耀眼的双星。还是在成吉思汗对乃蛮部激烈而残酷的征战中,哈撒尔亲率中军纵横驰骋,初次显露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来,在协助成吉思汗为蒙古帝国南争北战的辉煌一生中,他以精湛的箭术和骁悍无畏的斗志让世界为之震撼。与成吉思汗一样,他同样也是大蒙古帝国的缔造者。
当年,哈撒尔家族传至其十五代孙的诺延泰时,生四子,为:僧格、索诺木、鄂木布和伊尔扎木。四子早先牧居于今日呼伦贝尔,统称“四子部落”,为察哈尔林丹汗所属,这即是“四子王旗”的前身。1634年,四子率部归附于爱新国,后征朝鲜、察哈尔、明朝,屡建功勋。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赐其领地为四子部。1649年,顺治帝赐其四子部于阴山北希拉木伦河游牧戍边,多年以后,此地便称之为“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在蒙语中应该译为“杜尔伯特胡树”,“杜尔伯特”汉语是“四”的意思,“胡树”在汉语里是“镇”的意思。宽阔的广场上既有喷水池还有电视大屏,孩子们的嬉笑,老人们的悠闲都生动勾绘出乌兰花当代边境旗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
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四子王旗”着陆场一片欢呼。
然而,更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举世闻名的“神舟”飞船就落地在此。“神舟”腾空而起,带着我们民族的企盼,收回在“四子王”数百年前开拓的疆域内,令人欣慰振奋!我们相聚在飞船的模型前留影,为第二故乡的腾飞、为祖国母亲的富强屡屡举杯!
正是有了这第二故乡的洗礼:人地两生、寒来暑往、风霜雨雪、夜以继日、跪地拔麦、放牛喂猪、担水拾粪、五味恋情——才使得笔者以五十知天命之年开始进入“莫大”学习。
18岁的生日是成年的开端!忆往昔,在14“平米”的土坯屋里,我花费了二十几元买的一瓶白酒,三听罐头,点着煤油灯,与四位“知青”伙伴度过了成年的节日。
看今朝,今生今世唯一的甲子耳顺来临之际,虽然客居异国他乡孤寥一身,但是深感故乡的亲人们就近在邻里!这不,有现成的蒙古王酒、二锅头、京酒、干红和自己刚做好的手杆面,香甜可口的葡萄就摆放在桌面!六旬生日之际收到来自遥远的由华盛顿回国省亲的挚友、“川大”教授、在滇进修的俄罗斯学生、胞弟、唯一的儿子和曾经并肩在俄生活的亲密女友的生日祝福,暖人肺腑、倍感幸福、馨香祷祝、含泪顿笔!似在故土相聚无间,有众多亲朋好友与己共赴喜庆的生日之宴。
就借助于网络将此文和照片传到四子王旗、传到呼市、传到北京、传到异国、传给所有的亲朋好友们!
让我们共同举杯吧——五洲的友人!举杯吧——养育并锤炼了我们的故土亲人!!举杯吧——飘扬着五星红旗的神州大家庭!!!
仅以此拙文诚挚敬献给时时在梦中出现的第二故乡——挟风沐雪中盛开的乌兰花!祝福她永远鲜红艳丽!
2010-09-08 —— 2010-10-17 晚19时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