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今天是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10年前的这天在“莫大”预科签订的入学合同,自此结束此生在商界15年工作历程,进入了学业领域。今天精神很好,凌晨4时躺下入睡,到下午13点多起床,差不多睡了9小时。饭后,穿过小树林,踏着不厚的雪花,采购了新年前需用的食品、日用品,坐下来欣然命笔。
21世纪的头个10年就要过去了,回忆起2000年的11月底的雪夜,驾驶着辆拉达轿车,自远离莫斯科125公里的小城——沃洛克拉姆斯克顶风冒雪两小时返回莫斯科市。经过咨询、商议,决定在“莫大”就读,当时校方还设想吾次年夏就入系读硕士学位。插入跟的是高班,新年后决定改变合同,学1年半,2001年夏再入系。
记得当时有位34岁来自沈阳市的学友,他笑谈:“本来我是这帮孩子们中的“老大”,你一来,我只好让位了。” 是啊,除了位日本老头(——他已是满头白发)外,我是预科里所有学生中的长辈。但是在2006年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俄罗斯语言国家考试时,遇到了老师的否定,她讲,曾经教授过一位非洲来的学生,六十多岁,已当爷爷了,让我大跌眼镜。也只有她是唯一彻底否定自己学业的俄罗斯教师,她声言:交了几十年书,还没遇到我这样差的学生。最后无法在该所进行“国考”,只好到友谊大学外语系申请俄罗斯语言国家考试,结果是,考试没有超过5分钟,老师一再讲,好了、好了,你说得很好。行了,5分。这样一来,三门国家考试:哲学4分,俄罗斯语言和专业均为5分。2007年在11月初,在十月革命九十周年纪念日这天,如愿以偿完成了博士学位的答辩。
至此,学业已毕,自我表现放任了不少,俄罗斯语言的水平比在“莫大”和“博一”时的确差很多了。更多是教授汉语,先后在“友大”经济系、“莫师大”东语系、“人文大”孔院和本院——实用东方学院讲汉语口语。当年的学生担任老师的已有不少,也有博士学位毕业的了。“家教”中年龄最小的是9岁和11岁的男孩,都是不成功的范例,太贪玩儿,那个9岁的家在俄罗斯新贵别墅区,对吾是车接车送,每次100$, 那是多年前很优厚的收入了。学生们中东边最远的来自堪察家半岛,依次为海參威、赤塔、新西伯利亚、奥姆斯克、叶卡捷琳纳堡,西南有来自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民族的。还多次同亲密的女友在楚瓦什共和国的首都切巴克萨雷开创了当地的汉语教学——同样无果而终,因条件限制,环境难处(签证、食宿、收入等),现在那里遗憾的又回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尴尬状态。可那里是俄罗斯著名的汉学家亚. 比丘林的故乡,当地人民对中国的向往、衷情、热爱是无法描述的:那年在楚瓦什共和国总统参加的音乐晚会上,人们为总统亲临——全场起立鼓掌,也为一位来自北京的学者同他们欢聚一堂而庆幸。
学生们中不少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无法继续从学汉语的,那个13岁就拜读白居易古诗的,能以蹩脚的无锡口音背诵长诗《琵笆行》的,是“莫大”附中的生物老师,当年见他胸前佩带毛泽东和中国国旗的三枚像章,这在俄罗斯实属罕见。多年起前的12月底,他很不好意思的缴纳了2000卢布学费/月,“快过新年了,按俄罗斯传统观念,不能再欠账了。” 还有来自新西伯利亚的男孩,他深切的说,他的爷爷在哈尔滨市生活工作过,能讲汉语和日语,到父辈就只限于西方语言了,之所以要学汉语,就是想从他开始继承祖辈的传统。可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断了他的愿望,在信中他对我告辞,又深切企盼来日方长恢复学业。我的第一个女大学生,父亲是越南人,早已病故。她曾指着地图讲,去越南太远,能到中国距离父亲的家乡就不远了。那个胖胖的女孩——拉雅,连续两次参加“汉语桥”使馆的选拔赛。自毕业后,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自邮箱发送贺信给我,令人倍感寒冬之中的盈盈暖意。现在该是在“莫大”亚非学院博士学位毕业了,她研读的题目是中国能源,将来肯定会大有用武之地的。当初她问及的中国春晓油田,就是在我国领土钓鱼岛附近地区。
俄罗斯学生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知识,远比博士学位要大。记得前几年,拟写、准备论文和讲课同时并举,疲于奔命,授课时总爱发困,让学生们读课文,我坐在讲台前竟然打起了盹。那为来自堪察家半岛的男生坐在教室后面,总是一边拉长了声音提醒我: Huang —— 老 ——师!一边轻轻敲打一下桌子,令我愧疚的惊醒。后来,他回校来看我,告知:在沪城华东师范大学法律专业读硕士学位,与中国人一起上课,很不容易啊!2008年2月,在切巴克萨雷市由于巴威尔的建议、鼓励、支持我和亲密的女友相继跳入凿开厚厚冰层的伏尔加河,按俄罗斯的风俗习惯三次入水、洗礼并游泳,这在当初自己也是未曾设想的。那位莫斯科游泳比赛的冠军告知我,食用蘑菇是俄罗斯人聪明的原由之一。还有清悦—尤丽雅,帮忙屡次修改女友对俄罗斯国立**大学迟复、克扣工资的信函,并欣然找到网络的邮箱,直接发信致函给予该校的校长,使我们如期收到公正合理的答复。还有那个研究甲骨文的博士生季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新楼基础大坑前感叹地说,再现代化的楼也没有那个原本体现考古专题的大屋顶房子有意义呀!
正因为如此我同学生成为朋友,当我讲到,老师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那个翻译著名现代诗人北岛诗歌的依拉禁不住热泪盈眶,不解地说,怎么会是这样?!为答谢对其叔叔汉语体检病案的解答,来自亚美尼亚的大卫竟送给我一瓶精装的中国酒“刘伶醉”,要知道,在俄罗斯境内中国酒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与俄罗斯学生之间的友谊早已超出经济范围,多年来先后为本院和外校的师生们办理了赴华两年、一年、一个月等不同期限的免费进修。他们曾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黑龙江大学免费学习汉语。有的已返俄在俄罗斯-中国经济贸易中心任职了。
而与俄罗斯教授的关系就更非语言能表达的了,我们共同工作、共同访华。同一个包厢里酣然入眠、同一条船舶上迎来长江日出,祖国60年大庆前邀请他们到家里,包着饺子、吃着月饼、举杯欢庆。替代他们致函家书、起草文件、问候联系祖国的各部门。如果有点滴进取的话,那真应当说是站在俄罗斯教授们的肩膀上。没有他们的提示、帮助自己的所有成绩无从谈起。正是他们坚定了自己在俄罗斯生活工作的信心和克服各种意想不到困难的勇气。所有这些过程中无不包含着他们的心血和努力。
第一个十年结束了,从明年起,第二个十年即将启程。看来自我选择的教学岗位是合适的,在此有乐趣和收获,有成功和挫折的体验。六十岁,在俄罗斯正是中年,研究所和学院里,七、八十的老者不正辛勤耕耘着吗?!
今日,准备就绪了下周的饭菜:9个煮熟的鸡蛋、炖好3公斤左右的土豆和红菜头,烧了半斤瘦肉、焖好了1. 5公斤杂米饭,忙里偷闲,拙笔写出了此文,以回顾反思十年的星星点点。
210-12-6 午夜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