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话哲学

作者:反弹琵琶  于 2016-5-25 06:5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漫议杂坛|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评论

门外话哲学

 

没有受过专业哲学熏陶,一鳞半爪的心得,或不及业余水平。

不久前的哲学座谈会,哲学的意义和作用被进一步强调,预示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探讨或重现转机。

 

在近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这其中就有哲学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词汇。

换句话说,哲学作为汉语概念,不过一百多年。哲学的内涵和外延百度百科解释为: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词源有「爱与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而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广义的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具体定性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在古代东方是没有哲学概念的,哲学一词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使用中常常与处世学问、宗教信仰、统治术、权谋术、易经算命等等概念相混淆。

 

通俗地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都不妨称为哲学。问题在于,作为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如何与现实世界接轨,如何认知客观辩证法。这些均依赖于实证科学进展的程度。受教育的机会(包括学校教育及非学校教育)是接触实证科学的前提。

作为系统的人大写的人,无意识形态可言,整体无意识。意识散见于每一个具体的人,而对其整合又是系统的必须,整合意味着集中全人类的智慧。换个角度,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般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这又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反过来讲,集中全人类的智慧,又受到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的制约。北京、上海、深圳与穷乡僻壤在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上反差很大;集中全人类的智慧的可能,同样反差很大。

 

思维,人皆有之,但思维辩证法或曰辩证思维,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所谓思维辩证法,是指人的思维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辨证规律,即人的思维要符合于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说过,哲学作为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总科学,随着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深入发展,已不再具有现实的意义而成为多余,哲学所剩下的,只有思维逻辑和辩证法。

恩格斯将哲学界定为思维辩证法,看似抹刹了哲学无所不包的崇高地位,实际上却是对哲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作为客观现实的映象,涉及到已知客观世界的所有一切,思维不仅包括着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包括对世界的歪曲认识。哲学的任务在于深化正确的认识,分析歪曲的认识;哲学就此不再包办世界,改造世界的职能也由实证科学去承担起来。单纯的哲学面对的却是形形色色的复杂的主观世界,哲学不仅要与歪曲的认识作斗争,还要与伪哲学划清界限。

中国号称哲学大国,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过若干次哲学热,但要以思维辩证法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哲学(可归于实证科学的部分除外)给人的印象就如同哲人自己的沙龙,似乎在那里热衷于演绎一些概念游戏,明显与其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不相称。

恩格斯曾说过,科学愈是大公无私,就愈加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哲学也是如此,那种可以超脱于政治之外的面向全人类的哲学,不妨称之为大众哲学,思维辩证法正是这样的大众哲学。

哲学是否景气应看其在国民中的基础如何,如今百姓们对哲学敬而远之恐怕也是不争之实,要想振兴哲学,需要多一些崔永元似的角色,实话实说,并借重思维辩证法,实实在在把功夫下在大众哲学上。大众哲学的宗旨强调,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解释世界,这就需要冲破陈旧思维模式的束缚,革新某些不再适应形势需要的术语﹑概念﹑命题,淡化哲学的职业色彩。只有当哲学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其才有可能逐渐渗透到国民的血液之中。

2015开年的第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曾在讲话中强调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往对所谓换脑诠释,大多在强调价值观念上的更新。然而价值观念如何,基本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制约,是以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如何为基础的。打工妹的价值取向,与职业哲人恐怕很难同步,孰是孰非大概也是见仁见智,价值观念不应与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相脱节。恩格斯认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恩格斯即认为,善和恶这对形而上学无法克服的矛盾,不再为科学所重视。

 

笔者认为,换脑应以世界观的碰撞为目的,重申思维辩证法,或许有助于触发传统世界观大碰撞。思维辩证法必然会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现有生产力水平所反映的客观辩证法,真能被职业哲人所消化的远远不是全部,或者说哲学思维已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已初步展示了思维辩证法的魅力,如何将其发扬光大,或许是哲学焕发活力的期望所在。

较之恩格斯的年代,现今实证科学领域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切又为思维辩证法提供了更加丰富更为生素材,假如固有的哲学思维定势仍无所作为,那么新的哲学理念恐怕就要取而代之。自然辩证法并不能自发地转换为思维辩证法,实证科学的日新月异,某种程度上讲,显然是对大众哲学的有力催生。

举例而言,如果将社会学视为实证科学,那麽马克思在这方面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后的继承和发展却很难再现马克思式的辉煌。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思维辩证法在社会学领域也该实现应有的突破。回顾恩格斯就其所作的探讨,他是从系统的高度把握大写的人,而不象我们只把人理解为单数与复数的区别。恩格斯所作的破题,是否正是人重新观照自身的正确航标呢?恩格斯曾尝试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提出了大一统的运动观,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乃是所有运动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或许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总有一天会向世人展示出,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思维辩证法。

 

在需要大力提倡科学启蒙的今天,一些人把说教和布道与启蒙划了等号,但这并不是启蒙自身的错。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运动系统,其真正规律性的内容,或许被某些说教和布道所扭曲,但要证伪,就需要你能拿出另一套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来。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应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这里指的是不被扭曲的唯物主义。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而这种耕耘远比愤青所为,需要更多的虔诚及理论修养。记得恩格斯说过(大意)—愤怒所能证明的东西多么少,从以下例子就能看出:直到现在的所有人类社会的各个时代,都能为愤怒找到足够的理由。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商品经济解体,国家自然消亡等等,是马克思在全面分析资本生产方式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是生产方式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作为科学假说,被提升至信仰和世界观的高度,被视为最高的政治,这在实践中未必就能发挥出预想的能动威力,归根结底社会的进步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发展。不管人们是否认同久远的将来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商品经济将解体,国家将自然消亡等等,只要人们都能实实在在地为生产方式的进步增砖添瓦,显然也就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从系统的意义上看待人类历史,展现于面前的是一幅生动的长卷,其中最直观的是不断演变着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形态,而具体的个人如张三、李四等等或淡入淡出,或湮灭无闻。就历史而言,真正具有社会认识价值的,是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至于是由张三生产还是由李四生产并不重要。一代又一代个人所参与的角色,取决于相应的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就必然伴随着相应的角色,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生产也就没有角色。在这里没有必要非要分出是生产决定角色还是角色决定生产,因为这种区分只能是观念上的,却不能在实际中落实。换句话说,没有无角色的生产,也没有无生产的角色,二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统一体。试想有外星人来收集并描述地球见闻,想必会要从整体着眼宏观地把握,以人实践社会浑然一体为对象。这也如同我们有幸考察外星人社会或原始部落的情形相类似,对象只能以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整体形象被我们所接受。

实践或生产方式的发展远未结束,如果以人均耗能为参照当量,那么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可以有一个相互比较的基础。相对论认为物质的质量与运动速度正相关,如果将这一原则套用于社会的运动,原始生产方式的低质低速与现代生产方式的高质高速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原始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在时间存在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传统观念中的时间是以地球公转时间存在形式为参照系的公元纪年,这用于表达社会的运动,势必造成张冠李戴的后果。天上方数日,世间已千年,指的就是不同内涵的时间存在形式显示于公元纪年上的反差。类似道理也可以这样说,现代生产方式方数月,原始生产方式已千年——前者相当于超高速摄影,后者相当于超低速摄影——将前者比照后者的速度慢放,那么数日与千年的反差也就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如果说在廿世纪仍不难找到个别原始生产方式的活标本,那么显然不意味着它们在时间存在上与现代生产方式站在同一起跑线。就国内范围而言,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平衡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所有的人在时间起点上不可能是同步的。你我他作为相应系统的原子细胞,各自的存在价值要以相应的系统实践或大写的实践为指归——相同的国籍并不意味着相同的存在价值,并不意味着相同的人性。再如末代皇帝溥仪,如果就个人消费而言,皇帝时可以是登峰造极的;如果就人的性质而言,公民溥仪却远超过皇帝溥仪,这其中的所谓优劣之分,取决于对象与怎样的生产方式打交道。总而言之,就人性而言,个人所追求的完美,应该是与新生的生产方式萌芽相统一的那种境界。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4 回复 jinbaicao 2016-5-26 04:18
博主码字不易
看完了,感觉又上了一堂马哲
3 回复 反弹琵琶 2016-5-27 01:04
2楼提及马哲,或带调侃意味。

我与马哲虽情投意合,但仍属皮毛之见,不甚了了。
反观权威大腕,真能读懂吃透马哲的,又有几人?
对于马哲就怕不懂装懂,拉大旗的如此,挑战拉大旗的同样如此。
以工业革命兴起为代表的近代资本主义,其正能量负能量并存,马哲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马恩较之前辈哲人视野更广,更接地气,承前启后。
马哲对国家机器的客观分析,说明存在的都是必然的;同时又以浪漫假说展望了国家的消亡。马哲对统治与被统治的客观分析,提出了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同时又以浪漫假说展望了无产阶级专政到共产主义的直通车,乐见阶级消亡。
马恩无意让自己的学说成为教义,巴黎公社的实践令马哲反思浪漫假说的支撑,并作了相应的理论调整。马恩不可能预见后辈导师如何继承发扬马哲,被拉大旗不是马哲的错。
马哲挑战国家挑战专政挑战统治,欲速不达。一百多年过去,国家机器的职能仍无可偏废。世界上国家林立,执政能力参差不齐,反映着生产方式水平有高有低。瑞典等北欧国家显得亮眼,或可引为马哲分析的对象。
马哲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被一些后学视为马哲入门,我也想勉为其难尝试尝试。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21:5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