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 [2007/07]
- 古琴與古箏的分別? [2007/08]
- 竹林七贤 [2007/08]
- 《琴》·王昌龄 [2007/07]
-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李白 [2007/07]
- 清/殘雷.落霞式 [2007/08]
- 雷公琴 [2007/07]
- 廣 陵 散 故 事 [2007/07]
- 《听幽兰》·白居易 [2007/07]
- 《船夜援琴》·白居易 [2007/07]
- 《题僧房双桐》·李颀 [2007/08]
- 《夜琴》·白居易 [2007/07]
-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 [2007/07]
- 高 山 流 水 故 事 [2007/07]
- 《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 [2007/07]
古琴又稱七弦琴。琴的形制從上古五弦到周朝七弦﹝相傳是文王、武王所加﹞,並且不斷地改進與發展,直到漢朝才漸漸定型。
琴面自岳山至琴尾,共分十三徽,沒有琴橋(雁柱)、品相。古時琴制多以『桐為面,梓為底』,也有琴面用杉木,上髹灰漆。因為木材也有陰陽屬性,桐屬陽木,
梓屬陰木。以陰陽的木材合起來造琴,可達天然陰陽調和的琴音,使琴做到剛柔並重。古琴雖只有七條弦,但可發出7個散音,91個泛音音位,147個按音音
位,總共有245個音位。古琴弦少指法多,左手約有80種指法,右手約有60種指法。小說中的焚香彈琴,是指七弦古琴。歷代出現了許多琴人雅士,孔子可謂
古今琴家第一人。他曾作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唐人劉卿有詩雲:泠泠七
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古琴曲高和寡、音色渾厚深沉,但缺點音量較細,不適合表演娛眾。自古以來古琴是
修心養性的樂器,自娛性強一些。代表曲目有《廣陵散》、《瀟湘水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有人說:“古箏悅耳,古琴悅心!”也有人這樣比喻:“古琴是寫意畫,古箏是工筆劃。”
古箏與古琴有很大的不同。箏需要戴假指甲演奏,彈古琴卻是以手撥弦。箏源于秦而盛于
唐,因而又稱為秦箏、古箏、銀箏。箏之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史記秦篇中已有彈箏的記載,唐時更出現了“奔車看
牡丹,走馬聽秦箏”的盛況。在《禮.樂記》中曾曰箏為“五弦築身”,也許是與當時盛行的五行學說有關,也許是箏的原始模樣。相傳當地有一個愛彈瑟的人,他 有兩個獨生子也都很喜歡音樂,想想瑟占為已有,父親只好把瑟一劈兩半,兩個兒子一人一半。因為這件新的樂器是兩人相爭而產生的,於是就稱他為箏。
箏音箱邊框以紅木制,面板以桐木制,呈拱形,有雁柱。據史料記載,漢、晉以前張12根弦,唐、宋以後增為13弦,明、清以來逐漸增至15至16根弦。採用
絲弦,每弦置一柱(也稱馬或雁足),移動柱位可調節音高。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流行21弦箏。通長約130釐米,改用鋼弦或尼龍纏鋼弦。近年來也有增至24
或26弦的箏。一般都依五聲音階定弦,有時也用七聲音階定弦。
箏的音色悠揚、典雅。彈奏時可左右手並用,也可右手彈奏,左手按揉,產生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豐富。現已成為重要獨奏樂器,也常以歌舞伴奏。代表曲
目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鴨嬉水》、《出水蓮》等。有句話:“女彈古箏難(男)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