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與古箏的分別?

作者:六指琴魔  于 2007-8-1 10: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1评论

    古琴又稱七弦琴。琴的形制從上古五弦到周朝七弦﹝相傳是文王、武王所加﹞,並且不斷地改進與發展,直到漢朝才漸漸定型。 琴面自岳山至琴尾,共分十三徽,沒有琴橋(雁柱)、品相。古時琴制多以『桐為面,梓為底』,也有琴面用杉木,上髹灰漆。因為木材也有陰陽屬性,桐屬陽木, 梓屬陰木。以陰陽的木材合起來造琴,可達天然陰陽調和的琴音,使琴做到剛柔並重。古琴雖只有七條弦,但可發出7個散音,91個泛音音位,147個按音音 位,總共有245個音位。古琴弦少指法多,左手約有80種指法,右手約有60種指法。小說中的焚香彈琴,是指七弦古琴。歷代出現了許多琴人雅士,孔子可謂 古今琴家第一人。他曾作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唐人劉卿有詩雲:泠泠七 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古琴曲高和寡、音色渾厚深沉,但缺點音量較細,不適合表演娛眾。自古以來古琴是 修心養性的樂器,自娛性強一些。代表曲目有《廣陵散》、《瀟湘水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有人說:“古箏悅耳,古琴悅心!”也有人這樣比喻:“古琴是寫意畫,古箏是工筆劃。”
      古箏與古琴有很大的不同。箏需要戴假指甲演奏,彈古琴卻是以手撥弦。箏源于秦而盛于 唐,因而又稱為秦箏、古箏、銀箏。箏之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史記秦篇中已有彈箏的記載,唐時更出現了“奔車看 牡丹,走馬聽秦箏”的盛況。在《禮.樂記》中曾曰箏為“五弦築身”,也許是與當時盛行的五行學說有關,也許是箏的原始模樣。相傳當地有一個愛彈瑟的人,他 有兩個獨生子也都很喜歡音樂,想想瑟占為已有,父親只好把瑟一劈兩半,兩個兒子一人一半。因為這件新的樂器是兩人相爭而產生的,於是就稱他為箏。 箏音箱邊框以紅木制,面板以桐木制,呈拱形,有雁柱。據史料記載,漢、晉以前張12根弦,唐、宋以後增為13弦,明、清以來逐漸增至15至16根弦。採用 絲弦,每弦置一柱(也稱馬或雁足),移動柱位可調節音高。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流行21弦箏。通長約130釐米,改用鋼弦或尼龍纏鋼弦。近年來也有增至24 或26弦的箏。一般都依五聲音階定弦,有時也用七聲音階定弦。 箏的音色悠揚、典雅。彈奏時可左右手並用,也可右手彈奏,左手按揉,產生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豐富。現已成為重要獨奏樂器,也常以歌舞伴奏。代表曲 目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鴨嬉水》、《出水蓮》等。有句話:“女彈古箏難(男)彈琴。”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1 回复 散落的雪 2007-8-1 12:13
这么看来,我好像比较喜欢古琴。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00:4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