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模式”惹恼了谁的“普世价值”-─对秦晓先生在清华演讲的几点看法 [2010/10]
-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转贴) [2009/07]
- 刘思齐:毛岸英死得太惨 做炒饭暴露目标属胡说(图) [2010/10]
- 女性最需要的4款抗衰老食谱(转贴) [2009/07]
- 我挺着大肚子回家,老公房里传出阵阵呻吟……(感人、转贴) [2009/07]
- 纪实:中国网友参加世维会在慕尼黑的新闻发布会 [2009/07]
- 问问:积的分有什么用处?给来访者埋个红包,是什么意思? [2010/10]
- 假如中共垮了,民主了,中国会发展成美英式民主国家,还是像印度墨西哥之类的民主国家 [2010/01]
- 经济危机带来的精神压力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自己按摩治疗版 [2009/07]
- 推荐: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的 养生讲座:《黄帝内经》 [2010/10]
- 无意之中看到网友发的:网上纪念馆连接 [2010/01]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诊断及应多吃的食物是什么 [2009/07]
- 前东德人:共产时代的日子比现在好太多了(新闻选读) [2009/07]
- 中国贫困高中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 人均每年1500元 [2010/10]
- 终于明白:解放军不带武器入汶川为何震动世界 [2010/01]
- 中医中药传承危机 [2010/10]
- 转贴:我的祖国很孤独 [2009/07]
- 大陆留学生勇闯德“疆独”老巢揭穿“世维会”谎言(新闻摘选) [2009/07]
- 五脏排毒最简单有效的食疗方法 ZT [2010/01]
- 一些西方媒体无视真相的傲慢与偏见 他们用了四招(zhuan tie) [2009/07]
com)
有人说:“文革”时期中国经济虽然有发展,但是假如不发生“文革”,一定会有更快的发展。
我们说,社会历史从来是在曲折、跌宕中前进的,那种理想的直线发展方式从来就没有。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假设不发生“文革”,但在期间或其之后是否会发生别的什么动乱,谁能说得清?例如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发生“文革”而在80年代后期岂不都倒台了吗?历史就是过来的路程,岂可用假设来说明?问题是,“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已是客观事实,那个时代的人们干了那么多事情,难道能够以假设推理去加以否定吗?相反,历史不是更有理由提出:如果没有当时的建设成就,又怎么会有后来的改革和发展呢?改革开放难道是建立在空白地上的吗?的确,现实的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了,然而能够以此否定前人打下的基础吗?
有人会说:难道十年“文革”对经济建设就没有带来破坏和影响吗?
对这个问题应该实事求是、辨证地看待。一方面,“文革”动乱对当时各方面的工作,包括经济建设确有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这主要是一个时期的派性斗争、无政府主义等干扰了生产、工作秩序,有些单位一度发生停工停产等。但同时还应看到另一方面,即党和国家在“文革”前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目标并没有改变,国家发展的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照常进行和实施。尤其是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一直强调“抓革命、促生产”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方针,从总的看经济建设并没有放松。对“停工停产闹革命”行为中央始终是不允许的。而广大干部和群众在高涨的革命热情推动下,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工作,不过节假日、星期天,而又不讲任何报酬的事情更是经常的、大量的。例如,在当时长江大桥建设中,在成昆铁路、川黔铁路施工中,在大庆、大港油田的大会战中,在“两弹一星”的科学试验中,广大工人阶级和技术人员顽强拼搏,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力量,建设速度和效率何曾有什么降低和影响?若讲经济效益,就当时所有建设工程都没有吃喝浪费、贪污行贿、造假和截留工程款之类的行为,就使建设成本费用低了许多吧!
诚然,“文革”时期思想宣传上一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封资修”为口号的,但是对于工厂、农村的广大群众来说,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仍是在搞生产。设想十多年间生产队和工厂每天都在搞运动、开批判斗争会那是离奇的。尤其是农民群众,他们是最讲实际的,不管你上面喊什么口号,唱什么高调,我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因为这里不同于机关、学校、事业单位.没有人给发工资,因此,想要停止生产更加困难。因此说,从政治和人气因素看,当时的经济建设既有干扰又有促进,从总体上说还是按自身规律发展的。
本来,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是蓬勃发展的,但不幸的是它与那场大受争议的政治运动赶在一起,有些人处于政治需要必须全面否定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历史就这样遭到了最粗暴的涂抹和践踏。一种最肤浅和廉俗化的见解也被当成了真理而载于史册。
当然,对于“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主流的宣传并非是全部否定的,其中也有被高度肯定的年份,那就是1975年。原因很清楚:这一年是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按照吹鼓手们的说法:这一年他力挽狂澜,使中国经济“迅速扭转危局”,实现了比上年增长11.5%(社会总产值)的高速增长。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74年、76年经济都是“严重危机”、“全面下降”。明白人可想:短短的时间难道经济发展就真的差别如此之大?
众所周知:邓小平是于1975年2月任“代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次年一月即被解除职务,在这期间他的确是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批判派性和无政府主义,提出“全面整顿”方针,大力恢复生产秩序等。然而这段时间毕竟很短,邓小平当时还只是“代总理”,他并没有改变党和国家总的经济方针和决策;“全面整顿”也未来得及全部实施,怎么有可能根本改变整个发展局面?“文革”时期的经济本是一个连续统一的发展过程,怎能把它各个年份割裂开来,得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岂不是典型的因人而异来评价历史事实吗?只因为是邓小平任代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这一年的经济就快速发展;然而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总理一直主持国务院工作,难道经济就不是发展的吗?
经验说明,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时候都不会直线前进。在不同的年份、不同阶段增长快慢不同、效益不同,这本是正常现象,大可不比凡事都与政治问题连在一起。
拿“文革”中的情况来说,个别年份经济确有下降。如1967、1968两年都是负增长,但在1969年以后又逐渐上升,如69、70两年GDP增率分别达16.9%、19.4%,这不仅高出1975年,而且在建国以来也极为少见。①特别应该看到的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7年和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也是发展迅速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都很大。那两年的GDP增长分别达到7.6%、11.7%。两年中全国钢铁产量增长55.3%,原煤增长28%,原油增长19.5%,发电量增长26%,化肥增长66%。1978年粮食总产量达30475万吨,比上年增长7.8%,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其他方面:两年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总额增长53.7%,财政收入增长44.4%。全国农民从集体分配的平均收入增长17.7%。1977年给全国60%的职工增加了工资等等。当时的经济形势确实很好。但是,由于这两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工作是华国锋主持的,因而其经济成就也就蒙上了政治上的阴影。其理由当然不能再以“发展缓慢”、“停滞不前”问责,那就反而说是“急于求成”、“盲目性”、“搞洋跃进”,成为华国锋的一个错误。
①《数字中国》第11、12页,《中国GDP增长历史波动》。
对于华国锋政治上的问题这里无意评论,然而那两年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却是客观事实,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到现在都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问题。是“急于求成”、“盲目性”、“搞洋跃进”吗?当时没有任何乱开发、乱圈地,没有任何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现象,没有任何向群众乱集资和发放国债,没有银行不良贷款,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工人下岗失业,没有重复建设和效益不好的项目,更没有照搬外国模式和“与世界接轨”等,所谓“急于求成”、“洋跃进”之类从何说起?如果说有“急于求成”、“盲目性”、“搞洋跃进”错误的话,难道还比得上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之后出现的问题吗?当时已经退居的邓小平公开批评中央“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号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等等。之后,中国各地立即掀起一场乱开发、乱圈地、乱集资、乱上项目的热潮,1992年、1993年和1994年中国GDP连续剧增达14.2%、13.5%和12.6%,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过热”和“泡沫”现象。而大量银行不良资产、重复建设、无效投资、“豆腐渣工程”由此产生;走私、造假活动猖獗、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大量出现,官员们弄虚作假、贪污腐败、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行为推向高潮,其中许多问题成为久治不愈的固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的遗害。然而对此严重问题有谁来认真总结和清算过吗?有谁追究过领导决策的责任吗?其危害之大难道是任何“急于求成”、“盲目性”、“大跃进”问题所能与之相比的吗?
有人对改革之前的经济成就任意诋毁,横竖指责,不是说成“濒临崩溃”、“进人低谷”、“耽误了二十年”,就是指责为“急于求成”、“盲目性”、“洋跃进”,几乎达到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程度。否定他人、抬高自己,开创了完全以政治需要任意扭曲历史的先例。在这里还有什么党的真理、历史的公正可言?是非真伪还将混乱到何时!
写于2003年2月
注:文中有关数据和资料主要援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出版1982年6月出版。
(2)《中国统计年鉴(1993)》,国家统计局编,1994年出版。
(3)《数字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4)《实事求是地看待“文革时期”经济建设》,陈东林,《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10期。
(5)《七十年代前期的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陈东林,《回首“文革”》,第45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6)《五十年、三十年和二十年》,韩德强,《思潮》第1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有人说:“文革”时期中国经济虽然有发展,但是假如不发生“文革”,一定会有更快的发展。
我们说,社会历史从来是在曲折、跌宕中前进的,那种理想的直线发展方式从来就没有。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假设不发生“文革”,但在期间或其之后是否会发生别的什么动乱,谁能说得清?例如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发生“文革”而在80年代后期岂不都倒台了吗?历史就是过来的路程,岂可用假设来说明?问题是,“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已是客观事实,那个时代的人们干了那么多事情,难道能够以假设推理去加以否定吗?相反,历史不是更有理由提出:如果没有当时的建设成就,又怎么会有后来的改革和发展呢?改革开放难道是建立在空白地上的吗?的确,现实的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了,然而能够以此否定前人打下的基础吗?
有人会说:难道十年“文革”对经济建设就没有带来破坏和影响吗?
对这个问题应该实事求是、辨证地看待。一方面,“文革”动乱对当时各方面的工作,包括经济建设确有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这主要是一个时期的派性斗争、无政府主义等干扰了生产、工作秩序,有些单位一度发生停工停产等。但同时还应看到另一方面,即党和国家在“文革”前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目标并没有改变,国家发展的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照常进行和实施。尤其是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一直强调“抓革命、促生产”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方针,从总的看经济建设并没有放松。对“停工停产闹革命”行为中央始终是不允许的。而广大干部和群众在高涨的革命热情推动下,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工作,不过节假日、星期天,而又不讲任何报酬的事情更是经常的、大量的。例如,在当时长江大桥建设中,在成昆铁路、川黔铁路施工中,在大庆、大港油田的大会战中,在“两弹一星”的科学试验中,广大工人阶级和技术人员顽强拼搏,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力量,建设速度和效率何曾有什么降低和影响?若讲经济效益,就当时所有建设工程都没有吃喝浪费、贪污行贿、造假和截留工程款之类的行为,就使建设成本费用低了许多吧!
诚然,“文革”时期思想宣传上一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封资修”为口号的,但是对于工厂、农村的广大群众来说,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仍是在搞生产。设想十多年间生产队和工厂每天都在搞运动、开批判斗争会那是离奇的。尤其是农民群众,他们是最讲实际的,不管你上面喊什么口号,唱什么高调,我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因为这里不同于机关、学校、事业单位.没有人给发工资,因此,想要停止生产更加困难。因此说,从政治和人气因素看,当时的经济建设既有干扰又有促进,从总体上说还是按自身规律发展的。
本来,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是蓬勃发展的,但不幸的是它与那场大受争议的政治运动赶在一起,有些人处于政治需要必须全面否定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历史就这样遭到了最粗暴的涂抹和践踏。一种最肤浅和廉俗化的见解也被当成了真理而载于史册。
当然,对于“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主流的宣传并非是全部否定的,其中也有被高度肯定的年份,那就是1975年。原因很清楚:这一年是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按照吹鼓手们的说法:这一年他力挽狂澜,使中国经济“迅速扭转危局”,实现了比上年增长11.5%(社会总产值)的高速增长。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74年、76年经济都是“严重危机”、“全面下降”。明白人可想:短短的时间难道经济发展就真的差别如此之大?
众所周知:邓小平是于1975年2月任“代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次年一月即被解除职务,在这期间他的确是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批判派性和无政府主义,提出“全面整顿”方针,大力恢复生产秩序等。然而这段时间毕竟很短,邓小平当时还只是“代总理”,他并没有改变党和国家总的经济方针和决策;“全面整顿”也未来得及全部实施,怎么有可能根本改变整个发展局面?“文革”时期的经济本是一个连续统一的发展过程,怎能把它各个年份割裂开来,得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岂不是典型的因人而异来评价历史事实吗?只因为是邓小平任代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这一年的经济就快速发展;然而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总理一直主持国务院工作,难道经济就不是发展的吗?
经验说明,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时候都不会直线前进。在不同的年份、不同阶段增长快慢不同、效益不同,这本是正常现象,大可不比凡事都与政治问题连在一起。
拿“文革”中的情况来说,个别年份经济确有下降。如1967、1968两年都是负增长,但在1969年以后又逐渐上升,如69、70两年GDP增率分别达16.9%、19.4%,这不仅高出1975年,而且在建国以来也极为少见。①特别应该看到的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7年和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也是发展迅速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都很大。那两年的GDP增长分别达到7.6%、11.7%。两年中全国钢铁产量增长55.3%,原煤增长28%,原油增长19.5%,发电量增长26%,化肥增长66%。1978年粮食总产量达30475万吨,比上年增长7.8%,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其他方面:两年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总额增长53.7%,财政收入增长44.4%。全国农民从集体分配的平均收入增长17.7%。1977年给全国60%的职工增加了工资等等。当时的经济形势确实很好。但是,由于这两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工作是华国锋主持的,因而其经济成就也就蒙上了政治上的阴影。其理由当然不能再以“发展缓慢”、“停滞不前”问责,那就反而说是“急于求成”、“盲目性”、“搞洋跃进”,成为华国锋的一个错误。
①《数字中国》第11、12页,《中国GDP增长历史波动》。
对于华国锋政治上的问题这里无意评论,然而那两年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却是客观事实,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到现在都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问题。是“急于求成”、“盲目性”、“搞洋跃进”吗?当时没有任何乱开发、乱圈地,没有任何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现象,没有任何向群众乱集资和发放国债,没有银行不良贷款,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工人下岗失业,没有重复建设和效益不好的项目,更没有照搬外国模式和“与世界接轨”等,所谓“急于求成”、“洋跃进”之类从何说起?如果说有“急于求成”、“盲目性”、“搞洋跃进”错误的话,难道还比得上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之后出现的问题吗?当时已经退居的邓小平公开批评中央“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号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等等。之后,中国各地立即掀起一场乱开发、乱圈地、乱集资、乱上项目的热潮,1992年、1993年和1994年中国GDP连续剧增达14.2%、13.5%和12.6%,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过热”和“泡沫”现象。而大量银行不良资产、重复建设、无效投资、“豆腐渣工程”由此产生;走私、造假活动猖獗、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大量出现,官员们弄虚作假、贪污腐败、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行为推向高潮,其中许多问题成为久治不愈的固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的遗害。然而对此严重问题有谁来认真总结和清算过吗?有谁追究过领导决策的责任吗?其危害之大难道是任何“急于求成”、“盲目性”、“大跃进”问题所能与之相比的吗?
有人对改革之前的经济成就任意诋毁,横竖指责,不是说成“濒临崩溃”、“进人低谷”、“耽误了二十年”,就是指责为“急于求成”、“盲目性”、“洋跃进”,几乎达到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程度。否定他人、抬高自己,开创了完全以政治需要任意扭曲历史的先例。在这里还有什么党的真理、历史的公正可言?是非真伪还将混乱到何时!
写于2003年2月
注:文中有关数据和资料主要援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出版1982年6月出版。
(2)《中国统计年鉴(1993)》,国家统计局编,1994年出版。
(3)《数字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4)《实事求是地看待“文革时期”经济建设》,陈东林,《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10期。
(5)《七十年代前期的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陈东林,《回首“文革”》,第45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6)《五十年、三十年和二十年》,韩德强,《思潮》第1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