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透明度增加 国防实力吓到美国

作者:大西洋人  于 2008-1-25 12:0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中评社  当中美两国在大的方面不断走近的时候,一些猜测“未来中美军事冲突”的狠话也不断从两国的一些角落继续传出。在中国,这种声音有时来自互联网站的论坛和跟帖,说这种话的人通常被称为“愤青”。而在美国,做这种狂想和写这种文章的人的话语权就大多了。他们经常是智库专家及媒体评论员。比如,继年初几家媒体想象“中美太空战”、“中国导弹击毁美航母”之后,1月21日的美国《空军时报》又打出“中国的对美攻击设想”这样的标题,绘声绘色地想象“太平洋上空冒起一团蘑菇云”、“中国导弹袭击美国在日韩的军事设施”等极端场面。新年之初,美国对与中国打交道的悲观论调在军事类媒体上一拨又一拨地冒出来,原因何在?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灿荣教授给出一个有趣的解释:也许是因为美国最近心情不太好。

  担心时间不站在美国一边

  《空军时报》走的还是前两家美国媒体的套路,文章开始就呈现出一幅紧张图景:“美国支持的台湾一再宣称要从中国独立出去,惹恼了中国大陆。就在美国还犹豫不决时,大陆的导弹呼啸而至。机场、营房、补给线、弹药库这些美军在日韩的军事基地设施统统遭到打击;美国的卫星被远程导弹摧毁,空军监测和通信网络陷入瘫痪;太平洋上空冒起一团蘑菇云,雷达和无线电广播迅即中断……”

  有意思的是,《空军时报》称,“这一场景不是美方的猜测,而是中国军事专家的假想”,目的是“通过突袭美军、着重打击和遏制美空军力量,防止其介入台海冲突”。报道称,在中国军事专家的一份报告中,最终结果将是屈辱的美军在美国人的众目睽睽之下稍做抵抗便溜回老家,以免和中国全面冲突。报道还说,“这些假想毫不隐蔽地刊登在中国军事学刊和教科书上”。

  美国前空军战略分析家克里夫对《空军时报》称,上述假想不是中国军方的作战计划,“是军方内部的讨论,没准备提供给外国人或中国大众阅读”。克里夫认为,中国军事专家相信古老的智慧:重拳出击、先发制人,“未来的冲突很可能为时不长,但过程激烈,甚至可能只有一波打击。因为我们大多数军事力量没有部署在前沿,他们想先下手为强”。

  报道称,中国专家承认在正面冲突情况下中国打不过美国,一名解放军上校形容那将是“以卵击石”。所以中国将采取“反介入战略”,破坏本地区的美军力量,拖延美军太平洋部署,迫使其远距离作战。“一名中国军事专家说,‘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将使其内部陷入混乱,对他们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帮助我们以较小的代价赢得较大的胜利’”,“另一本军事文献建议通过大规模军事演习来为奇袭做掩护”。

  《空军时报》多处含糊地提到“中国军事专家”。“一名中国军事专家”说,中国正在设计能从地面发射的射程超过900英里的巡航导弹,足以打到韩国和日本。“另一位军事专家”说,中国将首先对机场跑道进行“突然密集式”打击,接着目标是美军飞机。敌后工作者将提供情报和恐吓行动,甚至可以“刺杀关键人物”。中国的战斗机群大批出动拦截空中加油机和美军运输机,高杀伤力的集束炸弹则将轰炸飞行员宿舍和其他军事人员集中的建筑。报道还称,中国还可能使用电子核弹,在核火球之下900英里的直径内所有无线电通信都将瘫痪。中国还有大堆选择可用,如电磁干扰武器、炸弹和电脑病毒等。

  上述场景有可能发生吗?《空军时报》认为,“这不仅仅是理论假设”,“台湾大选可能是导火索”。克里夫称,“如果这场冲突现在就发生,我有把握我们能占上风。但随着时间推移就不好说了。”

  论调的基础幷不可信

  2007年,美国空军与兰德公司签订了研究合同,兰德推出了题为“闯入龙潭”的报告,《空军时报》的内容就来自该报告。“闯入龙潭”长154页,包括“中国当前的军事战略”、“中国反介入措施的潜在影响”等6章,分析了中美可能的冲突方式和美军应如何应对。

  雇员达1600多人的兰德公司是美国最大、最有影响的智库之一,与军方关系密切,该机构推出的许多研究报告往往成为军方或政府的决策参考。兰德公司的报告建议,考虑到中国对奇袭方式的爱好,美军应在冲突之前安装导弹防御系统;空军应加强防范中国黑客,隔离核心计算机系统幷做好应急预案;必须保护卫星。

  在《空军时报》的报道中,“中国军事专家”、“中国机构”的字眼随处可见。2006年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5—6月号题为“迷失在翻译中”的专家文章曾严重质疑美国收集情报的方式。报道称,美国情报人员往往犯下翻译错误,改变信息。另外,他们常主观选择情报,将小报报道、论坛帖子等信息作为情报来源。结果错误情报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加剧了中美相互猜疑。

  报道说,2001年,美国国家安全太空管理与组织评估委员会以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为证,称“中国军方正发展在未来高科技太空战争中击败美国的方法和战略”,但那家媒体同时还是一家拥有从时尚到时事等许多杂志的商业企业。委员会引述的报道由一名低级别军官撰写,幷非中国政府的政策声明,文中所有美国的“战略弱点”恰恰来自美国的资料。文章称,“这就像孩子们玩的打电话游戏,话传到最后已面目全非”。

  美国的危机意识强烈

  “关于中国将在何时超越美国的预言大多是美国人给出的”,2007年英国《金融时报》回顾了过去近20年的历史得出了这个结论。《金融时报》称,中国过去30年刚度过了温饱阶段,内陆地区仍面临艰巨的崛起任务,中国公司甚至没有掌握任何一个家用电器的全部制造技术。中国仍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新商业国家,超越美国显然还不是一个该讨论的问题。但在美国,对中国的各种担忧多年来不绝于耳,尽管美国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对中国占据优势。这种担忧进入2008年的第一个月后甚至走向极端:《连线》杂志想象“中美太空战”,《防务周刊》虚构“中美台湾冲突”,最新一期的美国《武装部队月刊》也刊登一名参加过2007年“汉光”演习的专家的文章,比较两岸军力,想象冲突爆发,《航空周刊》20日刊登的文章中,中国的防空体系甚至都“威胁了美国”。

  《环球时报》报道,“美国近期假想中美关系会有一系列冲突,是美国人近来心情不太好的一种反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分析说,这些悲观假想应该是在台湾“立委”选举之前出台的。1月12日台湾“立委”选举前,台海局势确实非常紧张,美国人应该是看到了台海表面平静下的汹涌波涛。此外就是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原先估计的坏账金额大约4000亿美元,而现在有人预测实际金额远大于此,可能是上万亿美元。这么巨大的危机,让世界对美国经济前景充满疑虑,美国人也是如此,他们在这些问题面前必然也就有些不愉快了。

  “此外,与中国军事透明度增加也有关系。”金灿荣说,近些年以来,西方特别是美国一直要求中国增强军事透明度。随着中国国防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军事透明度也在增加,不论是卫星武器、歼10飞机,还是其他战略性武器或战术性武器,中国都适当地展示给了世界。现在看来,西方对这个过程有点不适应。金灿荣开玩笑地说,也许是我们的透明度步子快了,美国人看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的进步,心里有点紧张吧。

  金灿荣认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中美还存在战略互信问题”。美国从内心深处没有把中国看成冷战时代的苏联,而是把中国看成一个潜在的战略对手。也许美国人只是把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看成与苏联时代差不多,而中国市场化程度远非苏联可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实际上从内心里不愿接受一个非白人的强大国家与它平起平坐,更何况这个国家意识形态与它不同。而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又可能让一部分美国人怀疑,中国是否愿意接受现存的国际体系,即美国领导下的国际体系。而中国从没说过要接受美国的领导。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大西洋人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图文)腐败高官职业情人卢嘉丽 照片曝光 [2007/08]
  2. 他低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世界500强企业就此被肢解! [2019/05]
  3. 谷歌“断供”,还傻乎乎相信“科技无国界”吗? [2019/05]
  4. 胡锦涛和平攻势打懵了陈水扁 [2007/10]
  5. 美国加州一个餐馆老板的传奇故事, 经验是买不来的 [2007/08]
  6.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文化嬗变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崩溃 [2019/05]
  7. 关于美国两万亿美元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经济迎来增长新动力 [2019/05]
  8. 美国正滑向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其严重程度堪与1941年的英国相比 [2008/05]
  9. 他是温家宝弱势内阁中的唯一强人 [2008/06]
  10. 杰克逊性骚扰案当事男童父亲饮弹自杀, 该死该死,死得其所 [2009/11]
  11. 美国情报界充斥了市井的妄自尊大 [2019/04]
  12. 在美国赶时髦:让我真的很心痛 [2007/12]
  13. 达赖一死,藏独可能转向恐怖主义 [2008/03]
  14. 有红颜知己 别瞒妻子 [2009/04]
  15. 收放有度,方寸之间 [2007/03]
  16. 中国城市新女性标准:斗得过二奶 [2010/01]
  17. 女人好情;男人好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人性。 [2010/06]
  18. 狐先生:中共平反6•4,准备好了吗? [2012/03]
  19. 决定你生男还是生女的因素 [2009/06]
  20. 嫁给不同的男人后的得与失 [2009/07]
  21. 来自东方的歌曲...... [2009/07]
  22. 没想到美国的蜗居完了也有这么可怕的后果 [2010/01]
  23. 文凭造假谁之罪 [2010/07]
  24. 佚名: 女海归上访:很天真很执著 [2009/06]
  25. 身为人父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思路新颖 [2009/06]
  26. 值得尊敬的乡村女校长 [2009/07]
  27. 转贴:不能忘却的知青生活——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03]
  28. 推荐给80后以前出生的村民, 我非常赞同这篇关于6.4的评论 [2009/06]
  29. 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2010/02]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9 04: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