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腐败高官职业情人卢嘉丽 照片曝光 [2007/08]
- 他低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世界500强企业就此被肢解! [2019/05]
- 谷歌“断供”,还傻乎乎相信“科技无国界”吗? [2019/05]
- 胡锦涛和平攻势打懵了陈水扁 [2007/10]
- 美国加州一个餐馆老板的传奇故事, 经验是买不来的 [2007/08]
-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文化嬗变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崩溃 [2019/05]
- 关于美国两万亿美元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经济迎来增长新动力 [2019/05]
- 美国正滑向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其严重程度堪与1941年的英国相比 [2008/05]
- 他是温家宝弱势内阁中的唯一强人 [2008/06]
- 杰克逊性骚扰案当事男童父亲饮弹自杀, 该死该死,死得其所 [2009/11]
- 美国情报界充斥了市井的妄自尊大 [2019/04]
- 在美国赶时髦:让我真的很心痛 [2007/12]
- 达赖一死,藏独可能转向恐怖主义 [2008/03]
- 有红颜知己 别瞒妻子 [2009/04]
- 收放有度,方寸之间 [2007/03]
- 中国城市新女性标准:斗得过二奶 [2010/01]
- 女人好情;男人好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人性。 [2010/06]
- 狐先生:中共平反6•4,准备好了吗? [2012/03]
- 决定你生男还是生女的因素 [2009/06]
- 嫁给不同的男人后的得与失 [2009/07]
- 来自东方的歌曲...... [2009/07]
- 没想到美国的蜗居完了也有这么可怕的后果 [2010/01]
- 文凭造假谁之罪 [2010/07]
- 佚名: 女海归上访:很天真很执著 [2009/06]
- 身为人父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思路新颖 [2009/06]
- 值得尊敬的乡村女校长 [2009/07]
- 转贴:不能忘却的知青生活——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03]
- 推荐给80后以前出生的村民, 我非常赞同这篇关于6.4的评论 [2009/06]
- 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2010/02]
● 陈冰(伦敦)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希拉里)在俄州和得州初选中起死回生,不仅减缓了奥巴马势不可挡之势,而且让民主党“超级代表”们开始省思:这个年轻人能战胜政治“老姜”麦凯恩吗?
可是,突然间,奥巴马在怀俄明州初选中又“雄起”了;在黑人选民比例较高的密西西比再次获胜。如此扑朔迷离的选情,让人难以看清谁会获得民主党提名。
但美国大选的拐点还是到来了。麦凯恩被确立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后,民主党考虑的问题已不是谁会获得高支持率,而是谁能战胜麦凯恩。
美国近成“民主党国家”
奥巴马在选战开启后连胜十余场,是因为他顺应民意,举起了变革的大旗。九一一带来的创伤,伊拉克战争产生的疲倦,美国经济的衰退,全球化浪潮冲刷着美国的优越,都让美国人感到必须以新思维和新政策对待国内外事务,尽快告别共和党,告别“布什泥潭”。
民主党夺回白宫的希望因此大增,美国一些资深的政治评论员甚至认为,美国已近乎成为“民主党国家”。2000年布什当选给世界一个错觉:美国人向保守立场转变。九一一事件更让美国人的心灵震颤,布什很好地利用民众对安全的担忧心态,向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并且努力体现低税收、强硬外交政策、社会保守主义等“保守价值观”。
但战争的后果让共和党的民意基础和执政理念逐渐瓦解。政治分析家认为,美国的“民主党化”从15年前已经开始,克林顿的开放和自由政策,让共和党的两大支持力量——妇女和专业人士,向民主党靠拢,以赞同堕胎和胚胎干细胞研究来表达他们对自由主义的认同。知识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的组成成分发生重大变化,少数民族大量加入,使得共和党限制移民的传统越来越不受欢迎。而美国经济开始衰退,则让更多为就业担忧的蓝领急于向民主党投赞成票。
民主党陷入候选人泥沼
令民主党尴尬的是,总统候选人初选却陷入泥沼,几位候选人互不相让,都想做总统。一路较量,最终筛留下来的竟是两位反差极大的人:一个过于老练,一个过于年轻;一个太偏现实,一个充满浪漫;一个是女性,一个是黑人。虽然美国人对总统性别和肤色的心理障碍在突破,但希拉里和奥巴马均不是“完美的总统候选人”。相比之下,共和党推出的麦凯恩就更接近“理想的总统形象”:战争英雄、经验丰富、为政诚实、富有革新精神、白人。他欠缺的只是年龄优势。
如今,奥巴马和希拉里的相持不下,更让民主党担忧:党内激烈的厮杀和相互“泼脏水”,会损害民主党的形象,大伤元气,而让共和党享受渔翁之利。但按照选举规则,只能让他们继续血拼,直到党代会上由“超级代表”决定。超级代表是党内有着很高威望的人物,多是国会议员、州长或是某些团体的领袖人物。到目前为止,超级代表中已表态支持奥巴马的要多于挺希拉里的。
不过,希拉里翻牌及其应付危机的能力,将给超级代表留下深刻印象。在俄州和得州选民投票前,美国媒体传言希拉里已准备好了退出政坛的告别演说。但是,当俄州的投票结果揭晓后,身穿红制服的希拉里已发出“奋战到底”的誓言,胜利将属于“所有跌倒后又站起来,所有努力不懈,不轻言放弃的人们”。她在最后一刻能吸纳到中间选民的支持,并且赢回了民主党的传统支持者——蓝领工人、工会成员、拉丁后裔、妇女和老人们,预示了她在与共和党对决中获胜的潜力。美国政治中有句俗语,“最顽强的人能得到最高位”。
谁能和麦凯恩对决
奥巴马能否赢得更多“超级代表”的支持,就看他能否把变革口号化为施政纲领,说服选民他的内政和外交政策是可行的。他的竞选经费比希拉里多一倍也是资本,金钱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他可用的竞选招数不多,抹黑希拉里是最强有力的炮弹,但他已声明要用积极的方式参选,抹黑意味口是心非。他已有不诚实的纪录,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上的“内外有别”,已降低了他的政治信誉。
就像前面所分析的,民主党现在考虑的重点已转向谁能在大选中击败麦凯恩。无论从从政经验、个人魅力和政策倾向看,希拉里才是麦凯恩真正的对手。当美国经济成为比伊拉克战争更重要的大选议题时,希拉里的中间主义经济政策将能赢得更多美国人的支持。她在当“第一夫人”时就抛出的有关医疗改革、就业保障政见,已让很多美国人信服,现在又显示出乐意倾听并修正的风格。而麦凯恩在共和党内被视为异类,他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目前不受欢迎。奥巴马在民主党内被视为“最自由、最左倾”的参议员,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并无卓见,所以他虽赢了很多州,但在大州初选中皆被希拉里击败。
其次,希拉里是女性。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美国选民中妇女的比例大还是黑人的比例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奥巴马能成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是全世界黑人的骄傲,而希拉里成为美国第一个女性总统却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白人女性首脑从撒切尔到默克尔可以数一大串,但她却代表着美国的一半,在美国非洲裔、拉丁裔、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女性选民中具有更广泛的“同性别市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经验和成熟。希拉里和麦凯恩旗鼓相当,都是政治老手,都有改变美国的理想。希拉里和奥巴马在初选较量中已经显示,经验不多但富有活力的年轻人不一定能击败经验丰富但活力不足的年长者,让奥巴马与麦凯恩对决,结局可能也是一样。奥巴马是以“肯尼迪姿态”赢得初选的前期胜利的,不可忘记的是,支持肯尼迪获胜的那一代人现在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他们中的多数是希拉里的支持者。他们的子女才是奥巴马的支持者,但从初选选民结构看,这些人去投票的很少。因此,《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忘记奥巴马的活力,民主党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希拉里。”
·作者系旅英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