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被拒到成功

作者:大西洋人  于 2008-5-6 10:5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在她最新出版的自传《家》(Home)一书中提到了她在12岁那年到米高梅(MGM)试镜的经历。安德鲁斯这样写道,“当时我看起来如此平凡,他们必须给我化点妆才行。”“最后的结论是,‘她不够上镜。’”

J•K•罗琳(J.K. Rowling)那本关于一个少年魔法师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在被伦敦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之前,曾经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Decca Records曾经拒绝与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签约,原因是“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 曾经被一家报纸的编辑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飞人”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

是什么让有些人能够走出失败、并最终获得成功,而有些人却在挫折面前认了输?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是一些人具备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自我效能”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AIDS)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目前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

“自我效能”与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目前82岁高龄、仍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强,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

尽管如此,这样的人由于他们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促使他们取得成功,他们通常都能真的获得成功。实际上,如果成功来得太容易,一些人就永远也不会掌握从批评中学习的能力。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必须学习如何应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任由失败带来受挫感。”班杜拉教授常常在他的电子邮件中附有这样的签名:“愿效能的力量与你相随!” (迈克尔•乔丹曾说过,“我曾经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而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

有时候,面对创新者的天才,其他人没有办法理解。班杜拉教授说,在科技领域,拒绝成了惯例、而不是特例。他提到,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中的一个曾经对有声电影做出这样的评论,“谁想听演员说话呀?”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在试图推销一款早期的苹果电脑时遭到了Atari Inc.和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Co.)的回绝。而有时候,天才本身也需要时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经历了1,000多次实验才成功发明了电灯。(他曾对一位记者表示,“我没有失败1,000次。电灯是在经过1,000步后被发明出来的。”)

这样的决心来自何处?在某些情况下,它就是天生的乐观主义──类似于那种让一些经历过极度贫困、悲剧或者虐待的小孩得以毫发无伤地生活下去的韧性。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控制一项任务;模仿成功人士的行为;以及班杜拉教授所称的 “口头说服”(verbal persuasion)──即获得与成就紧密相关的有效鼓励、而不是空洞的赞美。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教育学教授弗兰克•帕贾瑞斯 (Frank Pajares)表示,我在这里的学生都是教师,我们向他们教授的内容之一就是如何树立那些被告知能力欠佳的孩子们的信心。帕贾瑞斯一直是利用自我效能培养学术信心领域方面的领导者。他说,“我们都有某些心理习惯,一旦它们被固化,就很难被打破,犹如戒烟或者改掉啃指甲的习惯一样。”

现在改,还不算太晚。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Robert Brooks)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韧性的问题,他表示,“人们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发展坚韧的心智。”他说,一个关键是要避免做自我挫败的假设。如果你被解雇了,或者被女友甩了,不要放大被拒绝的感受,不要假设你再也找不到工作,或者再也不会有约会了。(但是,在接踵而来的批评面前,坚持信念是很难的。一位教师在谈及年轻时代的G.K.却斯特顿(G.K. Chesterton)时这样说,如果打开他的脑袋,“我们除了一堆白色脂肪以外,应该找不到什么头脑。”却斯特顿后来成为了英国极富盛名的作家。)

此外,不要让别人的拒绝中止你的梦想。布鲁克斯教授说,“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他说,他与之工作的一些人,过去30年来,一直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或者挑战,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犯错误。

假如你确实缺乏实现预定目标所必须的才能,那该怎么办?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个人们在每季“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海选初期都会提出的问题。试着客观地评估通过培训和努力工作你的才能能获得多大的提高、或者想想这个目标对你的价值、再者就是评估是否存在其它途径来释放你的热忱──比如说,做教练,而不是选手。另一方面,假如苏斯博士(Dr. Seuss)在第27次被出版商拒绝后就放弃了,那又会如何?借用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话来说:“无论你想你能、还是不能,你通常都是对的。”

Melinda Beck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大西洋人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图文)腐败高官职业情人卢嘉丽 照片曝光 [2007/08]
  2. 他低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世界500强企业就此被肢解! [2019/05]
  3. 谷歌“断供”,还傻乎乎相信“科技无国界”吗? [2019/05]
  4. 胡锦涛和平攻势打懵了陈水扁 [2007/10]
  5. 美国加州一个餐馆老板的传奇故事, 经验是买不来的 [2007/08]
  6.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文化嬗变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崩溃 [2019/05]
  7. 关于美国两万亿美元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经济迎来增长新动力 [2019/05]
  8. 美国正滑向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其严重程度堪与1941年的英国相比 [2008/05]
  9. 他是温家宝弱势内阁中的唯一强人 [2008/06]
  10. 杰克逊性骚扰案当事男童父亲饮弹自杀, 该死该死,死得其所 [2009/11]
  11. 美国情报界充斥了市井的妄自尊大 [2019/04]
  12. 在美国赶时髦:让我真的很心痛 [2007/12]
  13. 达赖一死,藏独可能转向恐怖主义 [2008/03]
  14. 有红颜知己 别瞒妻子 [2009/04]
  15. 收放有度,方寸之间 [2007/03]
  16. 中国城市新女性标准:斗得过二奶 [2010/01]
  17. 女人好情;男人好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人性。 [2010/06]
  18. 狐先生:中共平反6•4,准备好了吗? [2012/03]
  19. 决定你生男还是生女的因素 [2009/06]
  20. 嫁给不同的男人后的得与失 [2009/07]
  21. 来自东方的歌曲...... [2009/07]
  22. 没想到美国的蜗居完了也有这么可怕的后果 [2010/01]
  23. 文凭造假谁之罪 [2010/07]
  24. 佚名: 女海归上访:很天真很执著 [2009/06]
  25. 身为人父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思路新颖 [2009/06]
  26. 值得尊敬的乡村女校长 [2009/07]
  27. 转贴:不能忘却的知青生活——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03]
  28. 推荐给80后以前出生的村民, 我非常赞同这篇关于6.4的评论 [2009/06]
  29. 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2010/02]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1 14: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