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韩流·汉潮---中日韩三国文化软力量的地位

作者:大西洋人  于 2007-4-14 11:2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让我们设想以下的情境。

  如果现在有两个舞台,分别由在日本与韩国各自当红的偶像艺人木村拓哉和Rain上阵,再让他们同时同地在亚洲各国巡回登场,互别苗头,你想是谁的舞台较有吸引力?

  对于这个假设,恐怕多数读者都会同意,除了在日本,韩国艺人Rain的磁性会稍胜一筹。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的情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艺人经纪公司会如此直截了当地抬出两名当红艺人来做魅力竞争,毕竟代价过大,没有多少人输得起。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把较量的双方换成两个国家的政府,双方要如何对阵。

  然而,虚构这样的比较情境,仍有其意义,至少这提供了一个对比平台,让我们去窥视一个具软力量资源的国家,透过公共外交渠道去加强自身文化感染力的核心思维之间的微妙关系。

  众所周知,东亚三国中国、日本及韩国皆可算得上是软力量资源大国,不同的是这三国在对外输出本国文化感召力时所处的阶段有些差别。如果以一条弧状抛物线来比喻,“和风”现在大概是处于往下坠落的那一边,代表着它曾经风行一时,时下流行度却有点不复当年之勇;“韩流”应当处于离地的最高点,显示它当前如日中天的磅礴气势;而“汉潮”则在左侧向上爬行的一边,象征着它正在囤积能量,蓄势待发。

  由此可见,文化力量强弱的变化是个动态过程,曾经红极一时的可能衰谢,但也可以因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创造第二个春天。日本是东亚软力量发展的先行者,在20世纪80年代其经济进入超速发展时代,成了在符合西方现代化标准的情况下保留了自身独特文化的少有国家。在这之前,日本无论是文化能量或是科技实力都在缓缓积垫,直接造成80年代中叶至21世纪初的十多年间,“哈日”风潮有多盛,一时成了亚洲国家民间追捧流行文化有多起劲的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股“和风”的形成是一种无意识的成就,之所以风靡他国,是由于它当时的文化水平达到别人所欠缺的先进性、开放性、娱乐性及前卫性。这与韩国在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之后所采取的倾全国政商界之力去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意识做法,有所差异。

  一个是在有意识地将文化产业化,并极力向世界推广之后取得佳绩;另一个则是漫不经心,只靠自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在国外流露出自身的文化感召力。换言之,如果日本有心扭转影响力日渐走下坡的态势,就应该效仿韩国正视把文化产业化、全球化,并且结集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去改变一贯只重视国内市场的心态,积极将日本文化全球化。
在这个环节上,新加坡同日本双方都同意探讨在我国设立日本文化中心的可行性,显然便含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毕竟,我国是首个同日本签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从此开启了它同外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道路。为求与时并进,新日上个月签订了经修订的“日新经济伙伴关系协定”(JSEPA),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
  新加坡同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两国各界的交流也非常频繁。就拿政治联系来说,尽管李显龙总理上个月应邀到日本作正式访问离前总理、现国务资政吴作栋正式访问日本整整14年之久,但这仅是外交形式上的问题。实际上,新日两国领导人几乎每年都进行工作性质的互访,政府首脑也常在出席各项国际会议如东亚峰会、亚欧峰会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时,安排举行会谈。

  在经济方面,新日双边贸易关系自两国建交41年以来取得长足发展。在1970年只有60家日本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业务,当时日本的投资总额是1亿1500万元。经过36年,在本地有业务的日本公司已超过2200家。

  日本目前是新加坡第六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前年的529亿元增至去年的552亿元。我国在日本的累积投资额到了2004年也达33亿元,而日本在本地的累积投资额则多出十倍,达367亿元。

  这些都显示新日两国纵横双向都有着不浅的交流,因此必定已从磨合中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本地上世纪80年代刮起的东洋风,从人们追看日本电视节目如红白歌唱大赛;电台介绍日本歌手,如唱红一首《昴》(Subaru)的谷村新司;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小叮当到后期因剧集简短,人物描绘深刻而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日剧如《沙滩男孩》、《悠长假期》、《麻辣教师GTO》等,都是日本流行文化在本地播种、开花、结果的历史见证。

  即使在今天,亚洲新闻台连播了好几年的节目“Japan Hours”(日本时段)也是这个面向亚洲观众的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休闲资讯节目之一。

  在任何有意输出本国文化产业的操作中,先把本土文化的土壤变得肥沃是无可避免的第一步。从日本专利数量全球最高;书籍和音乐产品的销量占全球第二;以及全球前25家跨国公司之中,日本拥有三家等方面来看,这块土壤有多肥沃,大家一目了然。事实上,日本经济产业部几年前发表的知识产权战略报告书便指出,它在音乐、出版和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上的总销售量高达11万亿日元(约1400亿新元),也比它出口钢铁所赚取的盈利高两倍。

  乍看起来,日本这方面的得分确实相当高。新力公司的Play Station电玩系列、吸引老小的吉蒂猫(Hello Kitty)、走红亚欧美的袋魔(Pokemon)动画片及东京街头流行的服装与发式,无一不掀起一定的热潮。日本流行文化所占有的领导地位更让软力量概念的鼻祖、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指为“亚洲最具软力量资源潜能的国家”。

  然而,一个软力量资源丰富的国家并非天生就是一个软力量大国。中国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学者周庆安曾指出,近现代历史证明在整个软力量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甚至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他说:“在国际政治历史上,世界几个重要的传统文化中心地区,如东亚地区、爱琴海地区、两河流域和南亚大陆,都没有形成能够影响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软力量中心。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地方的发展中国家居多,长期的落后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文化并非软力量,能否产生“力”的效应,取决于这些文化的传播和应用效果。”
因此,如果日本真的有感于近年韩国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甚至觉得“韩流”在登陆本国后如大台风般席卷扶桑列岛,而有心力挽“和风”日益颓弱的局面,就应认真考虑利用新加坡作为国际化城市的环球直通脉络,借助我国对区域风土民情及语言的了解及专门知识,在这里设立涵盖方方面面的文化中心,着力将之打造成日本文化在东南亚的辐射基地。
  我们必须认清的一点是一种文化产品要升格为一个国家软力量的重要手段,除了需要易于为人接受并产生共鸣的良好包装之外,更取决于这个产品的国际化程度。

  日本《朝日新闻》过去曾针对日剧畅销度不如韩剧发表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电视界太过满足于国内市场,对打开海外市场不如韩国积极,只等别人来买,不知道对外促销。此外,日本明星也傲气太重,不懂得出国宣传的道理。

  的确,日本文化若想跨出国门,走入国际市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下定决心改变固有心态和适当掌握并开拓传播渠道,都同等重要。这是配合政府的战略规划,透过文化传播来提升国家利益,加强国家安全,甚至展示软力量应用的无限可能的重要一环。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大西洋人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图文)腐败高官职业情人卢嘉丽 照片曝光 [2007/08]
  2. 他低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世界500强企业就此被肢解! [2019/05]
  3. 胡锦涛和平攻势打懵了陈水扁 [2007/10]
  4. 谷歌“断供”,还傻乎乎相信“科技无国界”吗? [2019/05]
  5.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文化嬗变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崩溃 [2019/05]
  6. 美国正滑向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其严重程度堪与1941年的英国相比 [2008/05]
  7. 关于美国两万亿美元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经济迎来增长新动力 [2019/05]
  8. 美国加州一个餐馆老板的传奇故事, 经验是买不来的 [2007/08]
  9. 他是温家宝弱势内阁中的唯一强人 [2008/06]
  10. 美国情报界充斥了市井的妄自尊大 [2019/04]
  11. 在美国赶时髦:让我真的很心痛 [2007/12]
  12. 收放有度,方寸之间 [2007/03]
  13. 杰克逊性骚扰案当事男童父亲饮弹自杀, 该死该死,死得其所 [2009/11]
  14. 时代周刊 萎缩得难以置信的超级大国 [2008/05]
  15. 有红颜知己 别瞒妻子 [2009/04]
  16. 中国城市新女性标准:斗得过二奶 [2010/01]
  17. 女人好情;男人好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人性。 [2010/06]
  18. 决定你生男还是生女的因素 [2009/06]
  19. 狐先生:中共平反6•4,准备好了吗? [2012/03]
  20. 嫁给不同的男人后的得与失 [2009/07]
  21. 来自东方的歌曲...... [2009/07]
  22. 没想到美国的蜗居完了也有这么可怕的后果 [2010/01]
  23. 身为人父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思路新颖 [2009/06]
  24. 佚名: 女海归上访:很天真很执著 [2009/06]
  25. 文凭造假谁之罪 [2010/07]
  26. 转贴:不能忘却的知青生活——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03]
  27. 值得尊敬的乡村女校长 [2009/07]
  28. 推荐给80后以前出生的村民, 我非常赞同这篇关于6.4的评论 [2009/06]
  29. 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2010/02]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5-1 16:4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