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腐败高官职业情人卢嘉丽 照片曝光 [2007/08]
- 他低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世界500强企业就此被肢解! [2019/05]
- 谷歌“断供”,还傻乎乎相信“科技无国界”吗? [2019/05]
- 胡锦涛和平攻势打懵了陈水扁 [2007/10]
- 美国加州一个餐馆老板的传奇故事, 经验是买不来的 [2007/08]
-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文化嬗变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崩溃 [2019/05]
- 关于美国两万亿美元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经济迎来增长新动力 [2019/05]
- 美国正滑向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其严重程度堪与1941年的英国相比 [2008/05]
- 他是温家宝弱势内阁中的唯一强人 [2008/06]
- 杰克逊性骚扰案当事男童父亲饮弹自杀, 该死该死,死得其所 [2009/11]
- 美国情报界充斥了市井的妄自尊大 [2019/04]
- 在美国赶时髦:让我真的很心痛 [2007/12]
- 达赖一死,藏独可能转向恐怖主义 [2008/03]
- 有红颜知己 别瞒妻子 [2009/04]
- 收放有度,方寸之间 [2007/03]
- 中国城市新女性标准:斗得过二奶 [2010/01]
- 女人好情;男人好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人性。 [2010/06]
- 狐先生:中共平反6•4,准备好了吗? [2012/03]
- 决定你生男还是生女的因素 [2009/06]
- 嫁给不同的男人后的得与失 [2009/07]
- 来自东方的歌曲...... [2009/07]
- 没想到美国的蜗居完了也有这么可怕的后果 [2010/01]
- 文凭造假谁之罪 [2010/07]
- 佚名: 女海归上访:很天真很执著 [2009/06]
- 身为人父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思路新颖 [2009/06]
- 值得尊敬的乡村女校长 [2009/07]
- 转贴:不能忘却的知青生活——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03]
- 推荐给80后以前出生的村民, 我非常赞同这篇关于6.4的评论 [2009/06]
- 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2010/02]
全球关注的第二轮法国总统大选结果即将揭晓,从各种迹象看来,在第一轮获得最多选票的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萨尔科齐享有微弱的优势,但是社会党女候选人塞戈莱娜·罗亚尔紧追不舍,期望在选举日创造一个不小的奇迹。
必须指出,尽管左翼运动在法国历史悠久,世上所谓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便是巴黎公社。但是由于法国左翼山头林立(即法国传媒所谓的la gauche plurielle),在总统大选中总是胜少负多:自从戴高乐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以来,总共有过八次总统大选,左翼只赢得过两次。这是罗亚尔面临的一个不小包袱。
笔者在三年前就指出萨尔科齐是法国下届总统的可能人选。作为大众瞩目多年的“未来总统”知名度,是他的一个重要优势。相比之下,罗亚尔直到近几个月,才在激烈内部竞争中克服社会党内诸“大象”元老的抵制反对,脱颖而出成为总统候选人,在气势上不免略逊一筹。
体现了法国的特异性
萨尔科齐是否可以如愿进入爱丽舍宫不论,笔者早就关注他的政治崛起,是此事体现了法国的特异性——它可说是旧欧洲唯一具有类似美国文化熔炉特点的大国。这是因为在血统上,萨尔科齐实在谈不上是真正“法国”种:他的父亲是匈牙利破落贵族,在二次大战之后逃避匈牙利的共产党政权而移民法国;他的外祖父则是上世纪初期来自奥斯曼帝国的犹太人。换言之,萨尔科齐在父系方面是第二代移民,而在母系方面也只是第三代移民。如今却眼看要成为法国最高元首。
这样的第二代移民成为一国总统,就是在移民大熔炉的美国近代史上也闻所未闻。这一点反映了法国的一种强烈文化自信:不管血统如何,只要在文化上认同法国,便可以成为彻头彻尾的法国人。这一点与土耳其客籍工人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子女迟迟难以获得德国国籍,形成很大的文化反差。
人们也许有疑问,为何极右翼的国民阵线领袖勒庞近年来能够在法国凭借移民问题大作文章?事实上,在这次总统大选中,所谓l'identite francaise(法国认同)仍然是个重要议题。但是这里的关键是文化认同,而不是种族差异。法国许多民众日益感到不安的是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大量新移民及其下一代“身在曹营心在汉”,坚持自己的回教文化传统,而不肯如同萨尔科齐那样的欧洲移民全面融合于法国社会和文化。
这次第二轮总统大选中,中右的萨尔科齐和中左的罗亚尔对决,引起法国未来的外交和内政走向问题,特别是萨尔科齐有崇拜美国制度之名,上台后会不会导致法国内外政策的大转向?
先看内政。法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下如何进行体制性改革,以改善近年来步调缓慢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不管是萨尔科齐还是罗亚尔,都看到体制改革和加强竞争力的必要。根本问题是二战以后长期福利社会体制形成的既得利益的巨大阻力。从德国近年痛苦的改革经验看,中右政权未必会比一个“形左实右”的社会党政权更为有效。
法兰西民族主义倾向
萨尔科齐所谓的崇美,其实是着眼于更广泛的盎格鲁·萨克逊发展模式,说到底还是几百年来的法英竞争情结。这里的背景是二战之后法国推行高度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出现所谓三十年光荣(Les Trente Glorieuses),法国经济获得相对高速发展,终于在1964年在GDP总值上超越了英国而扬眉吐气。可是英国经过撒切尔夫人(Thatcher)时代的改革,于1990年代中期在GDP总值上重新追上了法国。萨尔科齐的真正意愿,是要借鉴英美模式,再次树立法国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
至于在外交上,萨尔科齐看来确实有意改善法美关系。但是这里的一个悖论,是法美交恶,在法方的主要根源不是左翼势力,而是右翼民族主义,或者说是类似“美国例外主义”的“法国例外主义”,自认在文化上老子天下第一,不肯买山姆大叔的账。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右翼戴高乐总统任上,法国于1966年退出了北约军事体系,造成西方阵营的重大分裂。而在左翼的密特朗总统任上,法国与西方“盟国”和美国关系好转,并在1993年重新回到了北约军事体系之内。萨尔科齐本人强烈的“法兰西民族主义”倾向之外,即便上台后,也必须顾及法国右翼的这一传统情绪。
此外在具体外交政策上,罗亚尔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与华盛顿立场一致,而萨尔科齐则公开反对。此事牵涉到土耳其近日围绕土国总统选举的巨大风波和宪政危机,而必须另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