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历史主义的风险---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中死灰复燃

作者:大西洋人  于 2007-9-28 04:5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每一个经济危机都注定是无从预知,无论是在发生之前,或者是发生的过程之中。与此相比,我们对已经过去的危机了解得非常清楚。会计师复查账本,经历者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报章(有时则是向法官陈述),政客解释清理乱象的原因,最后由历史学家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因为过去是可知的,所以了解当前危机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过去、甚至是很早以前的经验中,寻找一种模式。但是哪一种模式才是正确的呢?

1907年的危机给美国上了一课

  很多时候,这样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感觉、乐观或悲观主义倾向,或者政治取向,而不是建立在对相似点和不同点的理性分析之上。当前,有两个年份甚嚣尘上,即1907年和1931年。

  当前信用危机之始,许多喜欢以史为鉴的人将1907年拎出来作为关键性的先例。这一年不单只是恰恰100年前,而且看来同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可比性。1907年的危机虽然迅速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引起了规模极大但时间不长的经济衰退,但是最后还是轻松化解。

  1907年的恐慌始于美国,肇因是利率随着西部农民的庄稼收益而上涨,以及纽约大型金融机构尼克波克信托公司卷入金融丑闻。  

  同今天一样,即便是大银行也在一夜之间不再相互信任。从根本上讲,这是一场流动性危机,而流动性通过几个途径得以轻易恢复:纽约各大银行通过一家票据交换机构各自注入流动资金;一家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JP摩根,将暴跌的股票全部买进,从而逆转了市场的恐慌和挤兑;还有就是欧洲中央银行向美国市场供应黄金。

美国人从1907年的危机中学到了显著的一课,即在发生金融恐慌时,中央银行是最宜于恢复流动性的机构,而且在1914年,美国通过货币改革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局。因此,1907年成为遇到金融压力时让人舒缓的咒语:只要中央银行明白流动性的问题,危机就不会发生。
  当代不乏类似的例子。联储局和欧洲央行不久前向全球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拥有战略重要性的私营机构,也为保持公众信心尽了自己的力量。例如,高盛就动用它的全球证券机会基金公开买入濒危的资产。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则是一个较为灰暗的先例,当时再多的流动资金也起不了作用。采用这个历史类比的是希望政府发挥更大作用的人,尤其是那些前途堪忧、急需公开紧急融资的银行。2007年8月,某些德国银行因为受到美国次优房贷的影响,一看到苗头不好,就把1931年挂在嘴边。

  大萧条期间,银行倒闭使经济衰退大大恶化,并在各国之间蔓延。各国政府为了缓解危机,不但要提供一系列公开援助,制定保障存款的新法律,还要帮助他们的选民抵御日渐不稳的国际影响。

目前的信用危机只是“一般危机”

  这种抱着国家主义心态的说词,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中死灰复燃。德国人看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因为美国内地城市品质低劣的抵押贷款而受到牵连。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的存户,则指责美国的开发商造成了信用动荡,使该银行无力继续支撑贷款。

  上述两个看来可以类比的历史先例,都不能让人信服。我们并非活在央行注入额外流动资金能力受限于黄金标准的1907年;而且,在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之后,金融体系也并没有像大萧条时期那样因价格崩溃而受到致命的威胁。

  今天,沿用因应1907年和1931年危机的方法,只能使情况更糟。不断注入流动资金会加大房地产、证券或现代艺术品出现新一轮资产泡沫的可能性。政府稳定银行系统的措施如果是国际性的,将会激起愤怒的纳税人对于补贴他国而感到不满,如果是国内的,则须因资本流动管制大大加强而付出代价。两条路都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今天的信用危机在历史上有类似的先例,那也应该是19世纪的“一般危机”,例如1837年、1847年或1857年。在这些危机中,金融改革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紧张情绪,但是也触发了一个重要的、有益的学习过程。成功度过这些危机的金融机构也再接再厉,在推动进一步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因为经受了危机的考验而赢得更高的声誉。
  有时候货币和财政部门有义务忽略毫无根据的历史类比,而着眼于宏观的局势。有时候,对付危机的最好办法是,不要忙着做些什么,袖手旁观即可。

·作者Harold James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及国际事务教授,著有《罗马的困境》(The Roman Predicament)一书。

文章原题:The Perils of Financial Historicism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7年。

www.project-syndicate.org

翻译:吴畏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大西洋人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图文)腐败高官职业情人卢嘉丽 照片曝光 [2007/08]
  2. 他低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世界500强企业就此被肢解! [2019/05]
  3. 谷歌“断供”,还傻乎乎相信“科技无国界”吗? [2019/05]
  4. 胡锦涛和平攻势打懵了陈水扁 [2007/10]
  5. 美国加州一个餐馆老板的传奇故事, 经验是买不来的 [2007/08]
  6.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文化嬗变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崩溃 [2019/05]
  7. 关于美国两万亿美元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经济迎来增长新动力 [2019/05]
  8. 美国正滑向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其严重程度堪与1941年的英国相比 [2008/05]
  9. 他是温家宝弱势内阁中的唯一强人 [2008/06]
  10. 杰克逊性骚扰案当事男童父亲饮弹自杀, 该死该死,死得其所 [2009/11]
  11. 美国情报界充斥了市井的妄自尊大 [2019/04]
  12. 在美国赶时髦:让我真的很心痛 [2007/12]
  13. 达赖一死,藏独可能转向恐怖主义 [2008/03]
  14. 有红颜知己 别瞒妻子 [2009/04]
  15. 收放有度,方寸之间 [2007/03]
  16. 中国城市新女性标准:斗得过二奶 [2010/01]
  17. 女人好情;男人好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人性。 [2010/06]
  18. 狐先生:中共平反6•4,准备好了吗? [2012/03]
  19. 决定你生男还是生女的因素 [2009/06]
  20. 嫁给不同的男人后的得与失 [2009/07]
  21. 来自东方的歌曲...... [2009/07]
  22. 没想到美国的蜗居完了也有这么可怕的后果 [2010/01]
  23. 文凭造假谁之罪 [2010/07]
  24. 佚名: 女海归上访:很天真很执著 [2009/06]
  25. 身为人父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思路新颖 [2009/06]
  26. 值得尊敬的乡村女校长 [2009/07]
  27. 转贴:不能忘却的知青生活——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03]
  28. 推荐给80后以前出生的村民, 我非常赞同这篇关于6.4的评论 [2009/06]
  29. 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2010/02]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6 16: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