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坏消息说来就来 [2017/11]
- 郭阿姨的故事(下) [2021/02]
- 郭阿姨的故事(上) [2021/02]
- 宅家笔记之二 [2020/08]
- 郭阿姨的故事(中) [2021/02]
- 住院开刀 [2017/11]
- 我也曾经三十而已 [2020/08]
- 我的陕西北路 [2020/12]
- 过去的十天 [2021/09]
- 新冠云云 [2020/03]
- 做一个无胸有怀的女人 [2017/12]
- 豆豆日记–44 [2018/04]
- 为人父母 [2020/08]
- 豆豆日记–46 [2018/04]
- 豆豆日记–45 [2018/04]
- 豆豆日记–36 [2018/03]
- 年过半百 [2017/12]
- 回上海随笔之二 [2015/05]
- 活色生香石库门七十二家房客之外传 [2021/01]
- 豆豆日记–92 [2018/10]
- 豆豆日记-59 [2018/07]
- 豆豆日记–60 [2018/07]
- 豆豆日记-82 [2018/08]
小时候,确切地说是头三十年,我一直生活在石库门里,那是真正的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
石库门的设计原本是给一户殷实人家的,两扇大门打开是一个天井,从正对大门的落地窗直接可以走进客堂间,客堂的左右两侧是厢房,一般分为前厢房和后厢房,前后厢房当中还有一个可以称为中厢房的小房间,在客堂的背后是楼梯,过了楼梯夹在左右后厢房当中的是厨房间,厨房间有一扇门可以出去,那就是后门。厨房间楼上是亭子间,其余的二楼和底楼是一样的布局,亭子间门口有十几级石头楼梯,走上去就是晒台,晒台介于二楼左右后厢房的屋顶红瓦之间,小时候每逢国庆,楼里的小孩就会爬上红瓦坐在屋脊上看人民广场的焰火。
不难想象一个大户人家独享石库门的日子是多么的惬意,可是世事变迁,五六十年代后石库门大多住进了七十二家房客。我们家是分成隔壁两摊的,12号二楼客堂间是我父母的居所,14号整个右厢房本来是我外公外婆住的,但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们被赶到了才十平方的后厢房,不幸中的大幸是中厢房也被保留了下来,因为门开在中厢房那边。这间中厢房实际上是我们的卫生间,当时的石库门大部分是没有抽水马桶的,但14号最初是哈同管家的房子,所以他把两层的右中厢房都改成了卫生间,我们只有一个抽水马桶,楼上朱家阿婆还有一个大浴缸,想必当年哈同的管家也是非常富足的。
14号那栋楼在六七十年代一共住了七户人家,前门基本是不用的,大家都从后门进出,走过公用厨房各自回家。前些天和朋友们聊天时还说起小时候夏天乘凉听"绿色尸体"的故事,那时候又怕又要听,讲故事的块头阿姨总有本事到关键时刻卡住吊胃口,每次听完一个章节我都吓得不敢上漆黑的楼道。
厨房是一栋楼里最热闹的地方,除了朱家阿婆在楼上做饭,其他六家都在楼下做,一般情况下邻居还算和睦,做了好吃的常常会让边上的人尝一尝,我很小的时候真没少吃百家饭,所谓隔锅饭香嘛。周家阿婆经常端着个大碗吃咸菜泡饭,她是送牛奶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三点就要出门,一直送到午时才能下班;托她的福,我小时候牛奶没断过。
刘家公公最早是14号的二房东,所以进进出出总是端着架子有点威严,我看到他有点怕,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小时候有一次我吃了太多的酒酿发了酒疯,迈着弓步,一个拳握胸前,一个拳甩背后,嘴里不停地嚷嚷"汤司令到!热水瓶爆!"就这样进军到刘家公公的后厢房,还大摇大摆地打开他的一排低柜,刘家公公十分不悦地说:"勿要翻么事,小人哪能咖勿懂事体",我竟然大摇大摆地回答:"侬是资产阶级!"结果可想而知,我被他告了一状,还好外公外婆对我比较温和,我爸爸更是出了名的"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型。
楼上左厢房是李家公公一家,别看他一天到晚憨憨的,他的本事可大了,他是我们这栋楼里唯一有大小老婆的人,而且小老婆还是大老婆的妹妹。不过大老婆住苏北老家,只是偶尔来小住一番。小老婆李家阿婆人蛮好的,她就是块头阿姨的妈。李家阿婆和她姐姐给李家公公生了好多孩子,男孩子排名仁义礼智信,女孩子好像是梅兰竹菊之类的。李家阿婆和姐姐是面和心不和,姐姐在他们家没什么地位。李家公公最后是中风死的,那天他和苏家公公在弄堂里下棋,可能是输了着了急突然倒地,苏家公公急忙抢救实施心脏按压,旁边的人手忙脚乱弄来一辆黄鱼车把李家公公抬上去送了第六人民医院。后来邻居说苏家公公是兽医出生呀,他专治牛羊,他把对付牛的力气弄李家公公身上那不死也要死了。
啊呀石库门七十二家房客要说的故事太多,以后有机会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