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生被杀谁的错
12/28/2019
咱如果当裁判,只能是糊涂僧判糊涂案了(63语录)
国内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再次引爆眼球!这次北京医生被杀事件,让媒体沸腾,网络、微信、公知、大咖、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完全是一边倒地斥责这种毫无人性的犯罪行为。
病人家属拭杀医生的视频极为残忍,这是引发民众一边倒谴责罪犯的部分原因,咱坚信,罪犯最终会得到司法处置,希望这是一次公正公开的处罚。
一个50多岁的男人,因为母亲住院引发不满而手刃医生,这样的行为显得很突兀,其中有很多细节应该引起舆论和民众的关注,咱希望有更多真实的追踪报道,能展现医患矛盾的发生和发展,以至于最后悲剧的出现。如果有媒体曝光罪犯及其家属的声音,则是公开公正最让人信服的途径。
咱拭目以待!
本文不想对事件进行分析,咱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该事件的根源。
自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后,一切“向美国学习”,于是,医疗就从一种福利,改革成了“产业”,被赋予了“市场”的任务,医务人员开始了“下海尝试”,医院院长也被赋予了“企业家”的角色。
随着一年一年经济目标的加码,从院长到科室主任,最后落实到具体医务工作人员头上,每年都在以10%以上年增长额完成“创收”,无一家医院例外。还有很多医院年增长额达到20%以上,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发生在咱们同行身边的事。医院创收增长率,远远超过国家GDP的增长,如果达不到这样的增长率,医院设备淘汰和更新、医院规模扩大、人员工资水平和技术提高等等,都将会成为空谈。
既然向美国学习,那么,美国的医院是如何生存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请让咱给大家分析一些数据。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是各个国家财政税收的一大负担,保障国民的看病福祉,是所有政府都面临的一道难题,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直接关系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说句普通人都明白的大白话:看病公家投入的多,咱们百姓自掏腰包就少,反之,咱们就得多掏钱。
中美在医疗卫生投入上有多少差距呢?
下面的图来自一份权威统计资料。
美国的医疗卫生投入,占到GDP的16.9%,而中国只占到5%。

再看看美国的GDP,2018年为20.5万亿美元,中国为91万亿人民币,如果按1:7兑换率来算,中国2018年的GDP大约在13万亿美元。
下面这张图是对2019年比较精确的经济分析,咱就采用经济专家的数据。

中美2019年GDP分别为21.51万亿和14.24万亿(数据应该有出入,但对本文分析影响不大)
(分析单位:美元)
美国一年对医疗卫生的投入=21.51 x 16.9% = 3.635万亿。
中国一年对医疗卫生的投入=14.24 x 5% = 0.712 万亿。
美国人口:3.27亿,中国人口:14亿。
美国财政医疗卫生投入人均费用:3.635/3.27 = 1.1116 万。
中国财政医疗卫生投入人均费用:0.712/14= 0.0508 万。
美国人均一年政府投入到医疗卫生费用为1万多美元,而中国人则只有508美元,美国人享受到的平均医疗服务费用,是中国人的21.8倍。
这里只是计算了政府的投入,由于美国人有自己购买医疗保险的习惯,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美国人平均每个人月购买医疗保险额为440-460美元,平均一个人一年花费在医疗保险上的费用达到5000多美元(这些费用,绝大部分是企业和单位为员工购买了),如果加上上面政府的投入,美国人一年平均享受的医疗服务费用达到了1万6千多美元(政府1.1万,私人5千)。而中国人很少有购买医疗保险的习惯,这样一比较,中美人均医疗服务费用差距则远远超过了上面的21.8倍。(这里没有讨论中国特殊人群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问题)
这样的差距,导致了中美医生看病出发点的不同。
美国医生看病,不考虑成本,只考虑最佳方案;
中国医生看病,需要看对方的支付能力,才能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
中国大医院的医生,门诊平均一天看的病人数,是美国医生的10多倍,有同行告知,他曾经创造了一天看门诊300多例的记录,假如一天工作10个小时,300多例的病人,平均每个病人只有2分钟的诊治时间!
医生看门诊经常是:白天不能上厕所,晚上不能按时下班,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量,出现误诊、漏诊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了。
咱曾经看过一份资料,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医院病人首诊误诊率达到30%左右。假如您是脑膜炎,在等待3个小时后见到医生,而医生2分钟就把您按普通感冒打发了(感冒高发季节很容易出现这样的误诊),您的病情被延误导致了伤害,作为病人,您会是什么心情?您是否会用言语和行为来伤害医生?
是医生的错吗?不知道!
是病人的错吗?不清楚!
咱如果当裁判,最后只能是:糊涂僧判糊涂案了。
中国的医生绝对是弱势群体,他们用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提供了最大优化的服务,但却被患者误解,您说:他们冤不冤?
中国的患者绝对是弱势群体,他们用最耐心地等待,等来了医生“草率的应付”,还耽误了病情,您说:他们冤不冤?
北京医生被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而这样的事件并不会销声匿迹,因为,医患矛盾依然激烈地存在着。
无奈,咱只有祈祷:
杨文医生,请安息!
这是培养一个医学专家需要的成本,请患者及家属手下留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