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的华人迟早要被你们害死 [2018/02]
- 罪恶之城(三)色诱(18+) [2015/01]
- 转基因食物的方崔之争(一)方舟子是个门外汉 [2014/01]
- 穆斯林婚礼 [2015/06]
- 罪恶之城(一)菜鸟闯赌场 [2014/12]
- 找女婿就要找这样的姑爷 [2015/01]
- 没有文化(五) [2015/05]
- 那片土地(八)卑贱 [2016/05]
- 海外华人,需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2020/03]
- 罪恶之城(2)拉斯维加斯的秀 [2014/12]
- 爱折腾不是你的错 [2015/10]
- 博士和“不是” [2011/06]
- 毕福剑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5/04]
- 别把崔永元撕逼范冰冰简单化了 [2018/06]
- 海归的姑娘又想“出海”了 [2022/09]
- 药家鑫被判死刑,是舆论影响司法的又一恶果 [2011/04]
- 中国没有女人(一) [2011/02]
- 让人恶心的事和人 [2011/08]
- 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 [2012/05]
- 万恶的美帝国主义,让我重新成为劳苦大众 [2011/12]
- 今晚咱烧饭 [2011/12]
- 牛屎和鲜花(上)戴牛屎帽 [2011/11]
- 女儿的“男朋友”首次登门拜访 [2010/06]
- 中国的学校,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中) [2010/04]
- 中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下) [2010/04]
- 听于丹忽悠 [2009/07]
- 主流社会是个什嘛东西 [2010/02]
- 在美国咱遭受家庭暴力 [2010/04]
- 农民领导,永远正确 [2010/05]
- “骚扰”电话带来的家庭地震 [2009/08]
请不要过度消费“老一辈科学家”
05/11/2020
假如咱有这种“造次”想法,肯定早就被前浪拍死在小溪里了(63语录)
前几天“54青年节”,有不少人对现代青年发出什么后浪拍死前浪、后浪不如前浪、后浪代替前浪之类的议论,在这里,咱不想去评价年轻人,只想就这个话题延伸一下。
百年前的54,咱从中学历史书本上学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要求引入D先生和S先生,这里的S先生,就是科学(Science),是希望科学能够为国人普遍接受。
历史翻过了百年,S先生来了吗?
伴随这个节日的,是另外两个消息,一个是美国吉利德公司在国内临床试验,得出对“新冠无效”的结论,另一个是某个老科学家宣布:莲花清瘟胶囊对“新冠有效”。
这两则消息,让普通人深深明白了,S先生离那个神奇的国度,还有多远的距离。
这两个消息带来了吉利德公司股票市值当天大降,而生产莲花清瘟胶囊的中国厂家赚得盆满钵满。
生产瑞德西韦的吉利德公司当天股票大跌,而两天后,美国等国家对该药试验结果证明“有效”,股票又奇迹般地反弹
生产莲花清瘟胶囊的厂家,股市中表现突出,据说,今年一个季度的销售额就接近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
记得国内疫情紧张的时候,某些砖家号称“双黄连”对病毒有效,结果,一夜之间,市面上的双黄连一下告罄,连动物用药也被抢光。这种现象告诉咱们一个事实:社会民众的科学知识,还远远达不到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S先生离咱们还有点距离。
由于普通民众比较相信专家,而大陆的专家最代表“实力”的是头衔,很多人都有“博导”、“院士”、“泰斗”、“首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什么的头衔,这样的砖(家),一出来足以砸死咱这样的吃瓜群众了,如果再在这些头衔前面加上一个“老”,由于中华文化中有尊老传统,普通民众马上会把这位“老”科学家抬到了神的高度,膜拜不已、相信不疑。
中国的老科学家真的那么“神”吗?
很多时候,当您走近一个“神”的时候,您才发现,这个“神”也是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和您一样,睡觉打鼾、走路放P的普通人。假如您再一思考,更加发现,他们甚至远远不如您自己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常识。
远的不说,核物理学家钱学森曾经“通过研究”后宣称:亩产万斤是科学常识,他这样的专家对农业的知识,怕是连普通农民也不如了。
还在国内的时候,咱组织一场专业会议,拟邀请行业内某位“泰斗”级专家前来捧场。
那天下午,和单位领导到泰斗的家里。80多岁的老头子,一个人住一个大套,穿得拉里邋遢,问清楚咱们来人后,颤颤巍巍,用钥匙从里面把反锁的防盗门给咱们打开了。
带着对泰斗崇拜的心情,和专家聊了一个下午,专家竟然没有和咱聊科学,而是抱怨了一大堆现在年轻的领导对他如何“不公”,说不让他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专业会议,说这些海龟的领导“瞎搞”,肚子里没什么货,就会吹牛……
看到泰斗如此“受气”,少不更事的咱“义愤填膺”,马上越过领导表态:这次是咱们举办会议,您所有的费用咱们都帮您报销,请您做大会发言。
老爷子很兴奋,如期而至,领带西服,和那天的拉里邋遢完全是两个人。在大会做主题报告,把写好的稿子念了一遍,却原来,老爷子根本没有什么新东西,把人家多年前的一些研究思路,当作最新“研究动态”给摊出来了。
于是,咱开始对“老一辈科学家”有了新的认识。
在老一辈科学家群中,有一个人非常“聪明”,这就是杨振宁。这个老科学家,从来不在公共场合给后浪们谈论物理“前沿知识”,他非常知趣,经常谦虚地表白:他已经不属于前沿科学家了,也就是说,他的知识已经“过时”了。他很享受和年轻太太的幸福时光,给后浪灌输“中华文化”和“爱国情怀”,这种知识永远不会过时。
闲来无事,就把某些老科学家的简历进行了一番研究。那些光环罩满全身的“首席”们,很多人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文章,连美国知名大学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都不如。中国传统中“学而优则仕”,而这些专家最后获得的“终身头衔”,绝大部分是先“仕途”后才显“优学”的,也就是官有多大,学问有多高。
如果读者对咱的判断有歧义,您不妨请教一下这些头衔从头罩到脚底的“老科学家”们,他们一个月能看几篇英文原文文章?他们一年中有多少时间在一线科研“事必躬亲”?他们具有这么多的头衔,有这么多的行政杂事,有这么多的社交应酬,他们有多少时间来关心科研第一线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科研队伍进行攻关?
当然,这么多头衔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如果您在美国实验室待过,您一定会了解,实验室老板,无论是系主任还是院长,他们头衔所赋予的行政职务,绝大部分都是助理和秘书行使了,而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无一例外地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因为,即使您头衔再高,一旦申请不到科研经费,任何单位都会让你走人。
某哥们曾经向咱打听,哪里可以找到工作,因为,他的老板没钱了。
他的老板70多岁,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咱觉得奇怪,一个科学院院士竟然要关闭实验室?哥们告诉咱,老板没申请到经费,学校让他退休了。
不仅仅是科学院院士,某大学一位9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实验室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30多人(科研经费相当可观),但因为申请不到经费,也不得不关闭了实验室,到其它单位另谋高就了。
这就是美国,美国不相信眼泪,不相信“老一辈科学家”,因为,他们已经过了“当打之年”,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
美国一线“老”科学家自我学习的能力都是非常惊人的,他们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疫情期间,单位只能进行网络会议。虽然咱们宅家,但老板得到单位,把网络会议设施调制完毕(咱目前还不会调制那一套设备),给大家安排好连线会议室的设施和发出连接方法。
有一次,老板让咱给一份文件进行电子签名,咱从来没做过,上网查了一下签名办法,也没找到正确办法。60多岁的老板见咱半天没有反应,特地跑到咱的办公桌前来,见咱上网找答案,马上拉过来一张椅子,手把手叫咱电子签名的办法,其打字的速度和对电脑的娴熟程度,一点看不出是个老年人了。
和美国一线科学家接触时间长了以后,很容易发现,这些科学家对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只会知道得比你多,而绝对不会比你少,因为,他们每天对科学的付出,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吃瓜群众。
在美国的华人应该了解,如果您在科研一线,无论您有多大年龄,您几乎需要不断地“充电”。
单位买一台仪器,厚厚的一本英文说明书,也足可以让您花上一个礼拜去摸索。如果要引进一种新的方法,您除了要接受培训,还有不断试验,直到方法成熟,产生的数据稳定,才能展开课题。至于经常发明的新的软件使用、仪器操作、数据分析、文件传输、定期汇报等等,虽然越老学习的难度越大,但几乎每天都在“进步着”。
回国后曾经碰到一位“领导”,也带着研究生,向咱炫耀他的手提电脑3万多人民币,但他连微软的EXCEL软件也不会使用,所有的文章和会议报告,都是手下帮忙“整理”出来的。他每年不缺科研经费,跟着他的研究生“不差钱”。
咱暗自思忱:假如咱是后浪,啥时候才能把这样的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
啥?假如咱有这种“造次”想法,肯定早就被前浪拍死在小溪里了!
自然科学,实际上属于个人对不断更新知识涉猎的一种竞技学科,就像运动科学一样。下过围棋的人知道,围棋的最高段位是9段,一个人获得9段头衔,只是证明你曾经达到的高度,在AI进入围棋领域后,一个刚入段的后生,都可以轻易地把“棋圣”聂卫平斩于马下。如果因为你是9段选手,就占据了任何比赛资源,这只能用“寡廉鲜耻”来形容你了。
记得小时候语文学过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一日千里发展的今天,“老”,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应该被淘汰的一个“代名词”,因为,只有后浪不断拍死前浪,这个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奉劝那些“老一辈”砖家,可以在炕上盘腿给孙子们炫耀着,“想当初,爷爷如何如何……”之类的话题,当后浪客气地请您出来装点门面,您不妨“恭敬不如从命”,切不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如果再因为一点“苍头小利”而遗害百姓,则是无耻了。
一个人即使能拥有五湖四海,能饮的水也就一瓢矣。
当然,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是越老越值钱啊!
不信?川普和拜登,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们还在社会一线,死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