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的华人迟早要被你们害死 [2018/02]
- 罪恶之城(三)色诱(18+) [2015/01]
- 转基因食物的方崔之争(一)方舟子是个门外汉 [2014/01]
- 穆斯林婚礼 [2015/06]
- 罪恶之城(一)菜鸟闯赌场 [2014/12]
- 找女婿就要找这样的姑爷 [2015/01]
- 没有文化(五) [2015/05]
- 那片土地(八)卑贱 [2016/05]
- 海外华人,需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2020/03]
- 罪恶之城(2)拉斯维加斯的秀 [2014/12]
- 爱折腾不是你的错 [2015/10]
- 博士和“不是” [2011/06]
- 毕福剑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5/04]
- 别把崔永元撕逼范冰冰简单化了 [2018/06]
- 海归的姑娘又想“出海”了 [2022/09]
- 药家鑫被判死刑,是舆论影响司法的又一恶果 [2011/04]
- 中国没有女人(一) [2011/02]
- 让人恶心的事和人 [2011/08]
- 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 [2012/05]
- 万恶的美帝国主义,让我重新成为劳苦大众 [2011/12]
- 今晚咱烧饭 [2011/12]
- 牛屎和鲜花(上)戴牛屎帽 [2011/11]
- 女儿的“男朋友”首次登门拜访 [2010/06]
- 中国的学校,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中) [2010/04]
- 中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下) [2010/04]
- 听于丹忽悠 [2009/07]
- 主流社会是个什嘛东西 [2010/02]
- 在美国咱遭受家庭暴力 [2010/04]
- 农民领导,永远正确 [2010/05]
- “骚扰”电话带来的家庭地震 [2009/08]
离家出走3年的父亲,是个好父亲吗
06/22/2020
当一个人没有穷过,是无法理解一个穷人家庭“父亲“这个角色的难处(63语录)
今天上班没事,和老板及同事一起聊天,谈到了父亲节的话题。
老板是个白人老头,平时很健谈,一谈到父亲节的话题,很是开心,非常自豪地道:三个儿子昨天都打电话过来了,向他表示了祝贺,这在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至于咱嘛,从来就不曾过这个父亲节,也没有期许,远在中国的女儿从微信上发来了一声祝贺,也让咱屁颠屁颠乐个半天。
话题继续谈到父亲的责任。经过交流,中美父亲达成了统一意见,即:父亲只是家庭帐单的买单者,也是家庭安全的护卫者,还是家庭紧急情况下的“救火队员”,英文有个单词叫“Base”,这里翻译成中文的”家庭基石“最为贴切。
中美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父亲这个角色的认同上,似乎差别不大,咱调侃到:中国人父亲在家的地位:孩子第一,老婆第二,宠物第三,自己最后。
老板哈哈大笑,马上附和道:一样一样的(Same,same)。
下面这个图和视频表达的现象,老美也赞同,因为,不是买单者,不知柴米油盐贵。作为家庭买单者,对自己能省就省了,于是,商家也不再把父亲节当作炒作热点,在一年的节日商机中,这是个可有可无的节日。
父亲节,说到底就是给那些当了爸爸的男人一点安慰,这是好听的词语,说不好听的话,那是提醒这个当家不作主的男人:别忘了你的家庭角色,下个月的帐单还在抽屉里。
微信中还流传着另外一个视频,这是一个有了一双儿女、但为了家庭未来,到海外打拼3年的父亲。这位尽责的父亲是个电气工程师,3年里,他没能回家探望亲人,3年后,回家的父亲为了给孩子一份惊喜,特地做了下面的安排,假扮餐厅服务生。
这个视频非常准确地记录了孩子见到父亲那一刻激动的心情,很戳泪点,有爱的人会为之动容。
咱在美国的一个朋友看到这个视频,觉得不以为然,他认为,一个父亲不应该为了金钱,离家三年。
咱不赞成他的观点。
刚到美国的时候,系里的秘书知道咱来自中国后,她很热情地告诉咱:她没去过中国,但在日本待过半年,她很喜欢东方文化。
咱问她,是到日本工作的吗?
她答曰:不是,她老公在日本当兵,她是探亲去的。
咱诧异:难道你老公当很大的官?
她也很诧异咱提出这样的问题:她老公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
怎么会是这样?
感到诧异的咱很不明白,因为,在咱从小的宣传中,当兵保家卫国、驻扎边疆,为了国家利益,是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啊!
大学军训的时候,军队的连长告诉咱,部队只有营级干部,才允许家属探亲,而家属到边疆探亲并住上半年,普通士兵连想都不要想。
美国士兵怎么还允许跨国去探亲?这些费用该如何出?一住半年,士兵怎么会有士气去战斗?
这些问题,咱到现在也没搞明白。
咱美国的朋友不能理解上述视频中父亲的作为,咱却有着深深的体会!
且不说咱们毕业后,有些人为了获得政治资本,选择了支援边疆或老少边穷地区若干年的“援疆“、”扶贫“活动,这样”锻炼“一下,回来被提拔一级。这种现象,对咱们这些作父亲的人来说,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而反观老美,法律有规定:夫妻双方分居若干个月,就相当于“事实离婚“,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中美这方面的文化,似乎差别也忒大了吧。
咱接受的文化中,对于贫穷的人来说,为了赚一点生活费用,夫妻就是分居若干年,那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啊!
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单位有援助伊拉克的项目,要求参与的员工赴伊拉克工作3年,3年里没有回家探亲,更没有家属赴伊拉克探亲一说。
拿一份死工资的父亲动了小心思,在外3年风雨后回来,可以攒下一套孩子结婚用的家电设施(约3万元),还有3万元的积蓄。
问题是:3年里,失去了支柱的家庭,还未成年的孩子如果出现紧急情况,那个平时随时待命的“救火队员“在哪里呢?还有,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假如在外有个意外,这个家庭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父亲后来选择了:宁可贫穷,也和家人在一起的决定。
倒是很多认识的叔叔们,走上了一条未知的打拼之路。根据他们后来的描述:为了省钱,他们吃尽了人间的苦,更饱受了思念的累。3年后的他们,明显地老了一层,绝大部分早生华发,且极为消瘦。
当一个人没有穷过,是无法理解一个穷人家庭“父亲“这个角色的难处!
那些背井离乡的福建偷渡客们,他们来到北美,没日没夜地在餐馆打工,把一份血汗钱寄回家乡,作为父亲的他们,难道不想念自己的亲人吗?
贫贱夫妻百事哀,或许说的就是这种生存环境吧。
父亲节,为这些打拼的父亲们点赞!
他们是中华文化最辉煌的一部分!
牺牲自己,造福家庭。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咱是父亲,咱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