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让我读懂了那一代人的坚韧和热情

作者:xqw63  于 2010-5-10 22:0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社会评论|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241评论

关键词:

一本书,让我读懂了那一代人的坚韧和热情

05/10/2010

 

在我工作和生活的美国休斯敦市,活跃着这样的一群人,每一次的华人政治和文化活动,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是舞台上的表演者和舞台下的共舞观众,他们是策划参谋而同时又是身先士卒的士兵,他们还是公益捐赠 积极分子和无怨无悔的义工……

他们,是共和国同时代的人,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诞生,并伴随着共和国的命运兴盛而蹉跎荏苒岁月的一生。现代人无法理解他们坚韧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更难以理喻他们似火的热情和不竭的能量,他们就是:曾经的知青一代。

季家凰女士,一个杰出的知青代表,她的一生,诠释了上述知青一代的所有喜怒哀乐,从她走过的脚印上,我们不难看到那一代人所讲述的知青故事。

一个小学、中学和高中的好孩子,毕业后走向了“大有作为”的广袤的农村天地,在文革期间因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表现良好,被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留校,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成为我国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我国首批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出国后勤工俭学,努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美国大学的教授。

一本书,承载了太多的个人奋斗,一个人的故事,展现了时代的脉搏和曾经的酸甜苦辣。季家凰女士把自己在海外的奋斗史,用日记进行记录,并整理成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你好,休斯敦》一书,把他们这一代人在海内外所遭受的许多“第一次”都完整地向读者进行了介绍,从这本书上,读者不难看到:经过“广阔天地”洗礼的知青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有着与一般知识分子所不同、能充分挑战自我并适应社会的优秀品质和过人的能力,他们是时代的骄子,更是时代的楷模。

季家凰女士在书中曾经记载了她插队时的一个故事。

那是在她插队第一年的一个夏夜,一个雷电交加的夜里,她去公社参加知青大会,顺便挑了一担稻谷去换米。散会后,一个人挑了换来的大米,往大运河方向奔去。

漆黑的夜里,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仅仅19岁的女孩子,正是在父母跟前撒娇的年龄,此时已经没有了害怕,有的只是早点回到家的期望。江北突然而至的雷电大雨,让泥泞的农村小道更加难行,家凰在闪电中辨识着回家的路,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撑着她:只要走到大运河的渡口,上了渡船,到了河东,就可以走上公路,家就不远了。

运河的渡口是一个40度的斜坡,19岁的女孩,挑着全队知青的口粮,在看不清道路的情况下,要下到渡口,无异于用生命在冒险。一点小小的失足,随时可以被咆哮的大运河水,带走一个如花的生命。女孩硬是用两袋米做阻力,整个身子倒地,滑到了渡口。

出乎一个孩子的预料,渡口空无一人,试想一下,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渡船工怎么还会冒险营运呢?这点,是一个孩子所无法预想到的啊!在遍呼无人的情况下,女孩不由地考虑到身处的危险境地:一个泥泞的40度大运河斜坡,如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雷雨之夜爬上去。

此时,死亡的恐惧占据了女孩的心头,一直不愿离手的两袋“知青口粮”,也不得不放弃了。女孩一次又一次,通过不懈的努力,爬上了河堤,她试图朝着5里地外的另一个渡口走去,因为,残存的希望中,那个渡口也许还有值班的渡工在等着她。

绝望中,女孩看到了灯光,救命的灯光把她引到了一个农户家,因为已是半夜,女孩不愿打搅人家,而是缩在人家屋檐下迷迷糊糊睡着了,直到半夜主人起解,才发现了这个面目全非的泥人,原来,这个孤零零的屋子是运河护堤工的临时住所,护堤工和女儿住在这里,在他和女儿的帮助下,19岁的女孩度过了永志难忘的一个夜晚的后半夜,并找回了知青赖以生存的那两袋米。

当我读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不由地惊诧曾经的知青一代和命运搏斗的情景,我一下读懂了他们那一代挑战命运的斗志和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以至于书中后来介绍的让我匪夷所思的情节,成为我理解他们这一代人生活理念的基石,如果说,中国十年的动乱,导致了科学和教育的倒退,但这十年累积下来的精英,无疑是中华之瑰宝,无论在海内外,他们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当笔者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学校里有文革后恢复高考的777879届大学生,他们当中,许多人是知青学生,笔者一直钦佩着他们的多才多艺,无论是校运动会、文艺表演,还是球类、书画和棋类比赛,佼佼者总是这帮“广阔天地”里出来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我们这些只知道读书,不知道乐器为何物的时候,他们一届学生,就可以组成一个交响乐队进行专场表演;我们的老师,仿如祥林嫂一般地在我们这些低年级学生耳边唠叨:你们如果有这些知青学生这样努力,你们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你们简直是在浪费光阴啊!他们在校的时候,食堂次序井井有条,可当他们离校后,学校食堂成为抢饭的战场,经常上演着饭菜“天女散花”的悲喜剧。

让我们看一看季家凰女士一生的道路,就不难理解,知青一代,是如何笑面在我们眼里的“苦日子”了。

季家凰出生在江苏宝应县,父母是医学世家,18岁的她高中毕业下农村,农村锻炼数年后,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习,而此时,先生杨家骅还在老家工作,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非常闭塞的年代,夫妻分居是中国社会常见的一种现象,每年节省的少量薪水和假期,都用在了返乡探亲的憧憬中。1977年,唯一的孩子出生,而此时的先生,还无法和自己团聚,正是恢复高考,先生才抓住了最后的机会,考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夫妻这才在大学的筒子楼里,结束了分居的生活。家凰一个人30多元的薪水,要供养一家三口。但这样清贫的团圆没过多久,1984年,家凰就作为中国首批公派留学学者,远赴美国学习,如果不是在学习中有半奖,一家人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团聚。直到1986年,先生和孩子在这份半奖的担保下,才又一次和自己团聚。

留学的生活是艰苦的,在《你好,休斯敦》这本书中,里面有太多的情节,把中国首批赴美留学学生的艰辛进行了描述,那份艰辛,远不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那份浪漫和美好。书中记录了冬季到休斯敦的第一天,没有热水和电、无法烧火做饭的日子;9岁的孩子无法照顾,只好把他带到图书馆一个人看书派遣孤独,孩子用中文写诗,把这份孤独描述了出来,其中的一幅对联,让读者看了心酸不已。

在美国厅虽有玩而单似不在美国厅

到吃饭屋依烧鸡因冷如没到吃饭屋

小小的年纪,一幅对联,就把孤独和每天以便宜的鸡腿裹腹的境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他们遭遇过因为经济原因,受伤后选择隐忍;遭遇过大雪天翻车,被他人施以援手;遭遇过车祸上法庭,最后获胜;遭遇过语言障碍,学业上迷蒙无助……这些,都难不倒这些有过知青经历的中国精英们,他们吃最便宜的伙食,住最便宜的宿舍(黑人区),开最破的车,他们有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他们的精神没有死,他们一直笑对“惨淡”的留学生涯,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总是能挺身而出,把自己绵薄的精力和金钱贡献出来,所以,我看到了,在休斯敦最初成立的几个有影响力的社团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从《你好,休斯敦》中,我看到了季家凰夫妻在中文学校筹建、北美专家协会成立、迎接香港回归、海外咨询报告团、知青大联欢、卡特尼娜飓风救灾、姚明球迷俱乐部等等、等等活动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努力和汗水。我们后来的中国人,无时不刻地在享受着这一批最早的留学生在海外改造和创建的、适宜中国人文化氛围的活动环境。

季家凰女士现在是得克萨斯州山姆休斯敦大学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她正利用她在北美专家协会和大学教授的角色,千方百计地为中国和美国的华人服务,她不止一次地往返中国讲学,带去美国最新的知识和思维,同时,在北美,她仍然是各个华人社团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您如果到休斯敦,没有人不知道“季家凰”的大名的,因为,只要有中国人参加的公益活动,一定有他们夫妻的身影,他们在践诺着曾经的誓言:当你感到受人之恩,欲以回报的时候,就用你的实际行动将你赞赏的这种思想传下去吧(摘录于《你好,休斯敦》第79页)。

季家凰还有一个遗憾,这就是,他们这一代人,还没有闯入美国高层政府部门承担更重要的义务和责任,还没有真正成为美国这个第二故乡的主人。

当我们在抱怨机会对自己不公的时候,当我们在悲伤壮志难酬的时候,当我们在哀叹生活的艰辛的时候,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中国曾经的知青一代,他们是如何把艰难当作动力,为理想之舟插上直面人生的翅膀,去实践着一个又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目标。

《你好,休斯敦》,我读懂了你,也读懂了他们------让中国人自豪的知青一代。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41 个评论)

2 回复 杏林一虹 2010-5-10 22:20
学习,顶!
2 回复 light12 2010-5-10 22:33
下篇就该写丹奇,再写63,再写德州龙, 再写老酸,再写洗脑,再写。。。。。。。。

2 回复 xqw63 2010-5-10 22:34
杏林一虹: 学习,顶!
学习他们,一代中国的精英们
2 回复 xqw63 2010-5-10 22:35
light12: 下篇就该写丹奇,再写63,再写老酸,再写洗脑,再写。。。。。。。。


只写这一篇,因为是咱佩服的一代人
1 回复 light12 2010-5-10 22:37
xqw63:
只写这一篇,因为是咱佩服的一代人
不行!革命火炬不往下传了
2 回复 东方华 2010-5-10 22:42
"77、78和79届大学生"... 原来你很年轻!
3 回复 德州龙 2010-5-10 22:42
感动
2 回复 杏林一虹 2010-5-10 22:44
xqw63: 学习他们,一代中国的精英们
我们的榜样!
1 回复 fanlaifuqu 2010-5-10 23:12
感动!
2 回复 swiper 2010-5-10 23:20
他们那一代的故事一直在感动着我们!
2 回复 itute 2010-5-10 23:25
让人敬佩
1 回复 xoyuanfen 2010-5-10 23:25
light12: 下篇就该写丹奇,再写63,再写德州龙, 再写老酸,再写洗脑,再写。。。。。。。。

他们都在休斯顿?
2 回复 roaming 2010-5-10 23:26
支持!
2 回复 light12 2010-5-10 23:27
xoyuanfen: 他们都在休斯顿?
对!一大帮
1 回复 xoyuanfen 2010-5-10 23:27
light12: 对!一大帮
woo!
1 回复 light12 2010-5-10 23:28
xoyuanfen: woo!
你退休搬过去
2 回复 xoyuanfen 2010-5-10 23:29
light12: 你退休搬过去
不会吧。
底特律挺好。
2 回复 light12 2010-5-10 23:30
xoyuanfen: 不会吧。
底特律挺好。
要复苏了
3 回复 xoyuanfen 2010-5-10 23:31
light12: 要复苏了
不知道。 最近公司招人不少。
1 回复 xqw63 2010-5-10 23:32
light12: 不行!革命火炬不往下传了
那种把自己奉献给社会的一代人,现在不多了
123... 13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13:4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