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的华人迟早要被你们害死 [2018/02]
- 罪恶之城(三)色诱(18+) [2015/01]
- 转基因食物的方崔之争(一)方舟子是个门外汉 [2014/01]
- 穆斯林婚礼 [2015/06]
- 罪恶之城(一)菜鸟闯赌场 [2014/12]
- 找女婿就要找这样的姑爷 [2015/01]
- 没有文化(五) [2015/05]
- 那片土地(八)卑贱 [2016/05]
- 海外华人,需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2020/03]
- 罪恶之城(2)拉斯维加斯的秀 [2014/12]
- 爱折腾不是你的错 [2015/10]
- 博士和“不是” [2011/06]
- 毕福剑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5/04]
- 别把崔永元撕逼范冰冰简单化了 [2018/06]
- 海归的姑娘又想“出海”了 [2022/09]
- 药家鑫被判死刑,是舆论影响司法的又一恶果 [2011/04]
- 中国没有女人(一) [2011/02]
- 让人恶心的事和人 [2011/08]
- 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 [2012/05]
- 万恶的美帝国主义,让我重新成为劳苦大众 [2011/12]
- 今晚咱烧饭 [2011/12]
- 牛屎和鲜花(上)戴牛屎帽 [2011/11]
- 女儿的“男朋友”首次登门拜访 [2010/06]
- 中国的学校,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中) [2010/04]
- 中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下) [2010/04]
- 听于丹忽悠 [2009/07]
- 主流社会是个什嘛东西 [2010/02]
- 在美国咱遭受家庭暴力 [2010/04]
- 农民领导,永远正确 [2010/05]
- “骚扰”电话带来的家庭地震 [2009/08]
05/17/2010
笔者是贝壳村注册较早的村民之一,注册不久,就欣闻中国知名作家朱启先生在贝壳村长住下来了,他的第一篇博文《母亲1960》(https://www.backchina.com/space.php?uid=261748&do=blog&id=46302&page=1#content),就让我掩卷难寐,读完后,一直无法掩饰自己的难过,总想写点什么,但迟迟未能动笔。近期,得知消息,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秘书处已经发出正式通知,将在5月22号下午2-4点召开“朱启作品讨论会”,其中讨论的一篇重点文章,就是《母亲1960》。
那是1960年的深秋,一个本是收获季节的日子,但当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让穷苦的百姓个个勒紧了裤腰带。身在农村粮食产地的朱启一家,灶头上竟然没有一点粮食,当炕上病了三个月的妈妈奄奄一息地央求孩子给一根胡萝卜时,不到10岁的小朱启不顾一切地到了生产队的菜园子,冒着破坏革命生产的罪名,为妈妈挖胡萝卜。
那个忍饥挨饿的年代里,每家每户都觊觎着他人的“损工肥私”的行为,老队长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行为,可当得知孩子是为了满足还剩一口气的妈妈最后的心愿,老队长破例帮着孩子挖了几棵胡萝卜,就连把孩子当小偷抓起来的二狗,也自惭不已,帮着孩子把拔断的胡萝卜挖出来。
看到这里,笔者的眼里不由地蓄满了泪,我仿佛看到,那种淳朴的人性回归,那种对人的价值尊严最基本的认可,那种存在于那个年代那个偏远山村的朴素民风,以及没有铜臭味的爱。虽然胡萝卜没能挽回妈妈的生命,但为了满足一个濒临死亡人的愿望,为了慰籍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没有文化的老队长做了、知识层次不高的二狗子做了、那些嚼舌贪小便宜的妇女们认可了这种“慷社会主义公社大慨”的行为。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三年自然灾害”完全是人为,很多粮库都有余粮,但那个年代中国的百姓一直温顺善良,他们宁愿自己饿死,都不会聚众抢劫国家财产。朱启先生的文章里也反映这样的一个事实,村里很多家庭都揭不开锅了,可公家的菜园子就是没人敢私自采挖,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写照。中国的农民,一直为中华之大地,无私地耕耘着、奉献着,如果用鲁迅的“孺子牛”来形容中国的阶层,那只有中国的农民,才可以毫无羞愧地享受这样的“殊荣”。
《母亲1960》是朱启先生的亲身经历,是作者沾着眼泪和痛写就的一篇佳作,所以,当作者用这篇文章参加网络征文活动的时候,笔者毫不犹豫地投了赞同票。并不是我否定他人的作品,只是,这篇佳作对我的冲击实在太大了,文章中没有任何大道理,有的只是那个时代、那个山村、那个特定的人群对一个弱者的人性体现。
笔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从很多资料和文学作品中,笔者感同身受了那份经历,那份共和国不堪回首的日子,不敢想象,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当今的中国,会是怎样的结果,因为,我们无法理解,更不会要求,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可以和愿意把可能分到自己手里的一小块饼干,与另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分享。
当社会发展进步的时候,我们的人性是否也在随社会的发展而升华呢?
看当今中国社会假货横行、嗜杀儿童、弱肉强食、世风日下……我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感到悲哀。
愿朱启先生的《母亲1960》能给我们的混沌世界,注入一丝感恩的新鲜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