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的华人迟早要被你们害死 [2018/02]
- 罪恶之城(三)色诱(18+) [2015/01]
- 转基因食物的方崔之争(一)方舟子是个门外汉 [2014/01]
- 穆斯林婚礼 [2015/06]
- 罪恶之城(一)菜鸟闯赌场 [2014/12]
- 找女婿就要找这样的姑爷 [2015/01]
- 没有文化(五) [2015/05]
- 那片土地(八)卑贱 [2016/05]
- 海外华人,需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2020/03]
- 罪恶之城(2)拉斯维加斯的秀 [2014/12]
- 爱折腾不是你的错 [2015/10]
- 博士和“不是” [2011/06]
- 毕福剑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5/04]
- 别把崔永元撕逼范冰冰简单化了 [2018/06]
- 海归的姑娘又想“出海”了 [2022/09]
- 药家鑫被判死刑,是舆论影响司法的又一恶果 [2011/04]
- 中国没有女人(一) [2011/02]
- 让人恶心的事和人 [2011/08]
- 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 [2012/05]
- 万恶的美帝国主义,让我重新成为劳苦大众 [2011/12]
- 今晚咱烧饭 [2011/12]
- 牛屎和鲜花(上)戴牛屎帽 [2011/11]
- 女儿的“男朋友”首次登门拜访 [2010/06]
- 中国的学校,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中) [2010/04]
- 中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下) [2010/04]
- 听于丹忽悠 [2009/07]
- 主流社会是个什嘛东西 [2010/02]
- 在美国咱遭受家庭暴力 [2010/04]
- 农民领导,永远正确 [2010/05]
- “骚扰”电话带来的家庭地震 [2009/08]
中国特色
07/09/2010
前一篇文章在倍可亲发表以后 https://www.backchina.com/space-206294-do-blog-id-77793.html ,有很多不同意见,认为能力和品质是两个概念,成败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品质更为重要。
听到这样的议论,咱不禁哑然,很多不成功的人士,就表现在这样的酸腐气上了。咱虽然不是学历史的,但纵观中国历史,有哪一个“英雄人物”是把诚信放在人生处事的首要位置上的呢?中国文化自古就有“无毒不丈夫”的说法,当处在中国圣坛上的“毛邓”离开了咱们以后,后人才敢大声评价这两位对中国近代历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人物,认为毛是“量小非君子”,邓是“无毒不丈夫”。也就是说,凡成一番天地事业之人,一定是那种违常理而动的人,那么,作为品质的诚信一说,只是用来规劝平头百姓而已。一句话,你为什么碌碌无为,就是因为你不具备“超人”的素质----这是中国文化中糟粕的部分。
现今的中国,把这种糟粕进行了放大,大到唐骏这样的“精英”到处都是,而且可以横行霸道,君不见唐骏“布莱顿”大学的校友在中国各个重要岗位上已经有了一个加强连了吗?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发现,中国人原来是可以分成三六九等的,于是,中国的等级制度再次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忙忙碌碌之中。部队将校尉、学校教授讲师、研究所研究员助研……等级制度开始盛行。于是人事部门有事可干了,一套套升级管理办法出台了。老百姓们在福利分房的年代,除了为了房子大打出手,凭空里又多了一个职称评审,把一贯和谐的同事关系,也吵了个天翻地覆,你想啊,评审是有名额的,大家同一年到单位,凭什么说你就比咱强,你职称上去了,工作津贴高了,以后出去评审、讲课和进修也是你的份,你是又吃肉来又喝汤,而揩屁股这样的脏活累活还得咱们职称小字辈的人兜着,咱比你是少鼻子了还是少眼睛了,你不就是每天巴结领导、跟领导套近乎才得宠的吗……原来的好朋友可以变成陌路,原来的红颜蓝颜可以是仇人。可怜的酸腐之人,本身是弱者,还要倾轧。
如果说有技术含量等客观定量标准的自然科学出台等级制倒也不奇怪,但随之而出台的“高级政工师”等行政头衔,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可后来想想也是,人家党办、人事每天为你服务,你搞业务的职称上去了,回家没事点钞票,咱们搞政工的就是该死的啊,咱们为什么不可以向你们靠拢?你们拿的文凭是真家伙,咱们上的“党校”、“管理学院”难道是咱们自己办的不成?你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算文章,咱们在《瞭望》上发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心得就不算文章?都是白纸黑字,你们的前程还掌握在咱们手里,咱们当然也要“与时俱进”,要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到“高级阶段”。
于是,“高级政工师”等管理头衔横空出世!
咱们再看看周围这些“政工师”们,每当职称评定开始的时候,一个个抱了厚厚“专著”和“专文”,有的刊物纯属内部资料,也把它拿来作为职称评审的资格材料。由于是近水楼台,“政工师”们升职称还没有名额限制,加上他们大多有很不错的文凭来源,什么“XX部队卫生员培训高级讲师班”、“XX省政工管理研讨班”、“XX党校研修班”等等等等,每次审评下来,政工师们请客吃饭是少不了的开心。
咱见到的有:党办的那个快嘴快舌妇变成相当于“副教授”的高级政工师,部队转业的大学辅导员变成了“教授”,中专毕业改行搞行政的小丫头比同年进单位的大学生更早晋升中级职称……这就是中国特色,你不服都不行。唐骏那个野鸡大学博士,对他晋升商界高层打工皇帝并没有直接的帮助,所以,比较起这些人来说,唐骏先生真是冤哦,咱都替他不服气。
让咱给您道道唐骏为什么冤。
在国内如果有一点生活阅历的人,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真正的从学校到学校苦读20年寒窗拿到大学博士的人,远远没有那些“在职博士”、“走读博士”、“党校博士”、“野鸡博士”混得好,这是现今中国官场和商场上不变的规律。话说明白了,留下的就是痛苦,君不见大学同学毕业XX年聚会,那些学习好的留校的博士们谈论的兴奋点就是:我的文章又发表了,我的职称评审通过了,我现在是博导了,我又拿到一个省级课题了,我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而政界和商界的同学们只是微笑着,抢着为聚会买单。
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诟端,这就是面子问题。“兄弟是博士”这样的头衔,拿出门外可以唬一大批人。如果您参加过国内各种各样的专业会议,您不难看到登记表中有很多增加名声的选项:“头衔”、“职称”、“职务”……填写这类信息有几个好处,可以增加自身砝码,可以让他人更准确地称呼你,可以在会议期间帮你排定座次,可以赚取部分年轻异性的崇拜眼光(尤其是年轻MM),还可以……总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您如果“忘记”填写了,您就是一个Loser,咱刚毕业的时候,咱经常“忘记”填写。
10多年前咱到台湾联系和国内业务交流的时候,到一位女士办公室联系双方互派学者,女士有意无意把座位上写了自己名字的“XX博士”的牌子转向了咱,咱突然把她那张秀气的脸看成了咱家门口站街喷吐唾沫的徐娘了。可见,这样的中国文化,不是大陆的特产,台湾也盛行哦。这样的人在咱们生活的周围到处可见,拿名人或其它头衔往自己脸上贴金,来赚取身外之物,赖昌星就是一个典型。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咱们称呼XX“副”主任、教授或是老总的时候,往往都把这个“副”字给省略掉,而不象西方社会,一个“Vice”就限定了你的职责。也难怪,国家都要面子工程,何况人乎?
哎,那位博士(老总、主任、教授……),咱这就给您泡茶去----谁让咱老是忘记填写自己的“头衔”、“职称”和“职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