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我的文化观

作者:NYLASH  于 2011-1-30 12:1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自吟自唱|已有4评论

到底什么是文化呢, 有人说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脊梁,我觉得有欠空洞, 有人说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 我觉得又有些笼统。即便有个大致的概念,但我们又为什么需要它呢?这几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

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前几天取到新买的“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2010". editor Richard Russo 在引言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上世纪80年代, 当他还是一个assistant professor的时候,他的学校,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请来了Isaac Bashevis Singer 来做一次演讲。Isaac Bashevis Singer 是谁呢 。。。 我google 了一下。
波兰犹太裔美国作家,1935年迁居纽约。15岁开始文学创作。创作30余部作品。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o)、《庄园》(1967)和《农庄》(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o)、《奴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 》(1972)和《童爱)(1979)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学校做交流,自然吸引了学校里众多学生与faculty。整个session 在一个礼堂里进行。学生坐在前排,而教授们却被挤到最外面的临时靠椅上。很明显,这次session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有个和伟人近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Mr. Singer?  Could you tell us, pleas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literature?”  文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Singer 当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他毫不含糊地说道“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next question." 大家原来都期待他会谈到文化,政治,经济。但是他却戛然而止。尽管之后其他学生也企图回到这个问题, 但每次都被Singer 否定,“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似乎,Singer对这个问题在心里早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Russo 在后面的回忆里也提出他的理解。尽管我们每个人对于如何entertain 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什么是instructive的却能基本保持一致的观点。这就像一匹马和一辆车。一个在前,一个在后。Singer 是要告诉大家,如果你不能取悦你的读者,那你又怎么可能把你的观点传输给他们呢?

这似乎是个明显的答案。随便翻开一个网站,论坛。点击率高的往往是那些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文笔生动,有趣的题材和作品。有谁会对一篇枯燥的论文仔细阅读呢。(除非他本人也是从事类似专业,那就又是另外一种entertainment了)。作家,或者说艺术家,将一些原本无味的题材,思想,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能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其中的含义。艺术,不就是去entertain,去让我们心跳加快吗?

一下子  我对文艺,有了新的理解,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但是文化二字,除了“文”, 还有个“化”字。这又如何解释呢?

前几天在别人的博客里见到这么几句话让我颇有受益:

古汉语里,“文化”是两个词。
“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本义是改易。

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

我是否可以把“化”理解成是一种改造,一种变化, 一种“进步”呢?

to adapt and to survive (thrive)

1959年, 有个肯尼亚黑人, 只身来到美国求学。他是夏威夷大学的第一批非洲留学生之一,个性很有吸引力,经常发表演讲。他和一个白人结婚生下了一个孩子。但这段婚姻由于他要回到肯尼亚而告终。那个孩子之后跟随母亲在各地生长。他们到过印尼,因为母亲之后嫁给了一个印尼留学生。在那里,他上的天主教小学。学会了和其他小孩一样吃豆腐和天培(tempeh,一种大豆做的发酵食品),跟他们一起踢球、爬树摘番石榴;他还学会了印尼语。印尼继父对他影响也很大,直到成年,他还觉得在印尼的生活受益匪浅。10岁那年,他回到夏威夷,进入美国预校。由于母亲需要回到印尼,他长期和外祖父母生活。外公很喜欢这个有半个黑人血统的外孙。经常带他参加各种美国体育活动,并且给他很多自由。随后他考取哈佛法学院,来到了东海岸。在哈佛,他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历史上首位黑人社长。之后他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位黑人联邦参议员。2008年,他击败了强有力的竞争者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对的,他就是奥巴马。

一个朋友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另外一个友人指出,当奥巴马微笑时,他的脸上带有几分他母亲的神情—她那种很能感染别人的独特方式,这种能力来自她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洞察。

每个人哇哇落地,犹如一张白纸。每天都在接收新的事物, 理念, 思想。依赖周围的环境,传统,他才能成长,存活,更好的生活下去。长期日积月累,由于每个地方各自有不同的环境,历史,这便形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也慢慢变成这种民族的一种特性,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特性靠什么来传承下去呢?“花纹”-> 文字。所以如果把文化二字连在一起,我觉得是“文以解道,以化天下”。文化好似营养, 土壤。每个人通过与它的互动从而得到提高。一个人出生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周围的文化氛围。所以一个被领养的朝鲜孩子可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一个成长在白人家庭的黑人孩子,最后可以成为他们的总统。Singer 用“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来解释文学的意义,我是否也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解释文化的意义:“to adapt and to survive (thrive)”。



Richard Russo 在他的引言的最后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父子都是作家。有一次被问到到底什么才是写作呢?父亲说,写作就有如梦想。儿子不同意父亲观点,他认为故事就有如一罐蜜蜂。当你把罐子盖打开的时候,蜜蜂就从里面蜂拥而出。那些故事会像蜜蜂一样蜇人。但是这些故事蜇了我们以后,让我们觉醒,然后找个清净的地方慢慢消化。让我们集中注意力,awake and alive,从而领会到其中的奥妙,得到了知识与成长。

看来Russo 也是会认同我的观点的。文化就有如一种纽带,一种互动的基础。我们通过文字与交流注入不同的内容,从而能够让其他人或者我们的后代从中受益,更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生存下去。至于如何让其他人对此感兴趣,如何有被蜇的感觉,这就是一门艺术了。


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to adapt and to survive (thrive)


周而复始,循序不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marnifan 2011-1-30 13:31
挺好
回复 Lawler 2011-1-30 23:27
如果你不能取悦你的读者,那你又怎么可能把你的观点传输给他们呢?
精辟!
1 回复 小小.. 2011-1-31 12:42
  
1 回复 冷眼向洋 2011-2-4 13:29
说的对,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不是全部。
在取悦你的读者的同时,把你的观点带给他们是要有手段的(粗俗点)或艺术的(好听点)。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 04:1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