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九回) [2023/08]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3 ) [2014/09]
-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八回) [2023/08]
-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七回) [2023/08]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续2) [2024/12]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5 ) [2014/09]
- 醉梦浮生:地中海邮轮归来(续37) [2014/02]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续1) [2017/02]
- 一缕冰酒在玉壶 [2015/01]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7 ) [2014/09]
- 混搭的华彩 --- 夏威夷纪行 (5) [2016/02]
- 挑担西洋参回中国 (2) [2012/11]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续3) [2024/12]
- 醉梦浮生:地中海游轮归来(续59) [2014/03]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 [2024/12]
- 进取,真的可以不思 [2015/08]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续2) [2017/03]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 [2017/02]
- 分别为圣(6)--- 圣地第一店 [2015/03]
- 分别为圣 (16)----- 哭墙 [2015/03]
- 醉梦浮生:地中海邮轮归来 [2013/05]
- 磨合 [2008/10]
- 为谁忙? [2014/11]
- 没有什么是天然的,就算是母爱。(5) [2009/11]
- 孩子和中国人 [2010/07]
- 没有什么是天然的,就算是母爱。(3) [2009/11]
- 融入外国文化 [2009/11]
- 拜年了 [2010/02]
想了想,这又不是历史,还是多点细节为好。前面说过,我这姨妈好的不能再好了,以至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认为那不是姨,而是妈。但"寄人篱下"总是事实,而支持这一事实的,几十年来,仅有一件事。正因为仅有一件,所以记忆犹新,也正因只有一件,说明这姨妈较亲妈更胜一筹,还是因虽只有一件,孩子还是自己带的为好。
一件什么事呢?那是文革前的一个暑假,民盟(年轻的朋友可去查一下,何为民盟,算卖个关子)组织去北京香山一周,一家只能带一个孩子,于是,我很积极地表示很不乐意去,于是,皆大欢喜。前不久,妻的小学同学,在几十年没联系后又通了电话,问及她和谁结婚,还提到此事。那时,她们家正好和我姨一家在香山合住在一个套间,她以为那时见到的是我,当然免不了又是一番姨还是妈的解释。
在别人家的孩子都更敏感,记事都早。象我,四岁左右的事记得很多,连细节都很清晰;而随父母长大的妻,八岁左右的事,才能留下痕迹;而儿子则更是糊涂,能认出全世界所有的国旗,但根本想不起来当初来加的任何一处"故居",使我的忆苦思甜流于空泛。
大概从四五岁开始,我就在"我们家"这个问题上混淆。假期到父母那,不留意就会将父母家和"我们家"对比,饭吃的不一样啦,窗帘挂的方式不一样拉,每说一次,都引来父亲的不快。后来才明白,我的"我们家"和母亲心中的"我们家"的概念吻合,( 女人从来把娘家当作"我们家"的), 所以没事,和父亲的感觉冲突,所以麻烦。于是,自觉地减少对比就成了很要紧的事情。
回到姨家,将父母的家称为"他们家",别人都很认同,但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好在,我并不总有此种转换的必要,因为,毕竟姨家是我熟悉的,参与其中任何活动的"我们家"。
但要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分辨这些,真不知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