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说哪了 (续4)

作者:sousuo  于 2009-2-10 22:4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想了想,这又不是历史,还是多点细节为好。前面说过,我这姨妈好的不能再好了,以至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认为那不是姨,而是妈。但"寄人篱下"总是事实,而支持这一事实的,几十年来,仅有一件事。正因为仅有一件,所以记忆犹新,也正因只有一件,说明这姨妈较亲妈更胜一筹,还是因虽只有一件,孩子还是自己带的为好。

一件什么事呢?那是文革前的一个暑假,民盟(年轻的朋友可去查一下,何为民盟,算卖个关子)组织去北京香山一周,一家只能带一个孩子,于是,我很积极地表示很不乐意去,于是,皆大欢喜。前不久,妻的小学同学,在几十年没联系后又通了电话,问及她和谁结婚,还提到此事。那时,她们家正好和我姨一家在香山合住在一个套间,她以为那时见到的是我,当然免不了又是一番姨还是妈的解释。

在别人家的孩子都更敏感,记事都早。象我,四岁左右的事记得很多,连细节都很清晰;而随父母长大的妻,八岁左右的事,才能留下痕迹;而儿子则更是糊涂,能认出全世界所有的国旗,但根本想不起来当初来加的任何一处"故居",使我的忆苦思甜流于空泛。

大概从四五岁开始,我就在"我们家"这个问题上混淆。假期到父母那,不留意就会将父母家和"我们家"对比,饭吃的不一样啦,窗帘挂的方式不一样拉,每说一次,都引来父亲的不快。后来才明白,我的"我们家"和母亲心中的"我们家"的概念吻合,( 女人从来把娘家当作"我们家"的), 所以没事,和父亲的感觉冲突,所以麻烦。于是,自觉地减少对比就成了很要紧的事情。

回到姨家,将父母的家称为"他们家",别人都很认同,但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好在,我并不总有此种转换的必要,因为,毕竟姨家是我熟悉的,参与其中任何活动的"我们家"。

但要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分辨这些,真不知是福是祸。
3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9 03: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