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说哪了(续10)

作者:sousuo  于 2009-2-13 01:3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1评论



说点轻松的,运动得搞,日子还得过,柴米油盐那样也省不了。现在说当时什么都要票,要本,好象很奇怪,其实在当时,有什么随便买才奇怪。

要票是计划经济,这一购物办法促使家家户户都得计划。你想呀,一个礼拜一人六斤菜,你得计划呀,先买什么,几斤,再买什么,几斤,那时没冰箱,蔬菜保鲜是个很大的问题。要是你没计划,看西红柿好看好吃,全买成西红柿了,吃不了的全烂了,后几天就没吃的了。

花生,瓜子是过年才有,香油,芝麻油也是过年才一人给一两。肉票是后来才有,每到月底,一定没肉吃,因为肉票都话完了。粮食凭本,叫粮本,每月到二十五号去买粮食,叫借粮,这词让我琢磨了不知几年,明明花钱,怎么算借呢?后来才饶过来,买粮该在每月一号,你上月二十五号就把粮拿走了,那是提前把定量借给你,所以叫借粮。

最麻烦的是和粮食有关的食品,比如点心,有的半斤粮票买一斤,有的七两粮票买一斤,等到了豆制品,面筋是二斤买一斤,香干是一斤买二斤,等等。每次看到超市的收银员用着机器还掰扯不开,就想让他们到计划经济时代去训练训练。

还有要命的就是布票,一年好象一丈二,基本不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新衣服穿,钱到在其后,主要是布票不够。那时小孩全没事干,总能看到打架的,多数是有骂起头,怎么难听怎么骂,然后开打,在打之前,得把衣服先脱了,要不撕破了就麻烦了,皮肉打破了,反正还能长上。

有票,还不一定有东西,有事没事得上合作社去转悠,一但来了什么新鲜物,一传十十传百,动作才叫快。后来,大家悟出个道理,与其总去看,不如去帮忙,于是菜店就多了不少编外售货员,不认识的跟本不知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而在这些假售货员员中不乏一级教授的千斤,正副校长的公子。当然,忙不白帮,总能买点蔬菜海货回家,也算做当时的腐败吧。

而后的居家过日子,都是那时打的基础,练的基本功。
2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2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1 回复 rockysnow 2009-2-13 07:43
那时候的事情还记得这么清楚,记性真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6 14:3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