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九回) [2023/08]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3 ) [2014/09]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续2) [2024/12]
-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八回) [2023/08]
-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七回) [2023/08]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5 ) [2014/09]
- 醉梦浮生:地中海邮轮归来(续37) [2014/02]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续1) [2017/02]
- 一缕冰酒在玉壶 [2015/01]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续3) [2024/12]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7 ) [2014/09]
- 混搭的华彩 --- 夏威夷纪行 (5) [2016/02]
- 挑担西洋参回中国 (2) [2012/11]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 [2024/12]
- 醉梦浮生:地中海游轮归来(续59) [2014/03]
- 进取,真的可以不思 [2015/08]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续2) [2017/03]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 [2017/02]
- 分别为圣(6)--- 圣地第一店 [2015/03]
- 分别为圣 (16)----- 哭墙 [2015/03]
- 醉梦浮生:地中海邮轮归来 [2013/05]
- 磨合 [2008/10]
- 为谁忙? [2014/11]
- 没有什么是天然的,就算是母爱。(5) [2009/11]
- 孩子和中国人 [2010/07]
- 没有什么是天然的,就算是母爱。(3) [2009/11]
- 融入外国文化 [2009/11]
- 拜年了 [2010/02]
我是北方人,雪不是什么新鲜物件。每年每场雪,特别是稍大一点的,都会有各样的争论,“这是近年来最大的雪”呀,“去年的比这次大”呀,不一而足。很多时候大家还会引用很多细节来当证据,比如“去年的一场雪,我家后院积了足有两尺厚的雪”,“我穿上高靴子出去,结果还是灌满了雪”什么的。好在,到底哪一场雪更大,大家并不真的关心,所以不同场次降雪的比较,作为大雪交通不便时的谈资,倒真是个好的话题,它引发了许许多多的回忆,增进了不同程度的感情。
扫雪,就不仅仅是个话题了,那要身体力行才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它人瓦上霜”既是处事格言,又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写照,批也批了有年,却从没有什么深切的体会。首先住在城里,它人瓦上的霜是什么样,真没留过心;而扫雪又绝对没有个人自扫的时候,不一定每次都是万人上街,但一定是集体活动。在学校,第一节一定是“扫雪课”,在单位,也一定是在工会组织下,大家齐扫雪。总之,下雪,带来不便;扫雪,却是个热闹事。这格言就是一个很上口的句子而已,全不如什么“祸从口出”之类来的那样真切。
上面说到身体力行,那是扫雪。而在北美,扫雪又恰恰是极精确的“个人自扫门前雪”。一场雪过后,有个很有意思景象,各家“自扫”的结果很不一样。有的机械化程度高,路扫的干净,雪墙堆的整齐,那叫一个清爽;有的虽是手工,也能看出是勤快人家,不论便道还是车道,都清的干干静静;当然也有的人家积雪处理的很是马虎,你看那路不象路,雪墙不象雪墙,不知是扫的呢,还是行人走多了踩出来的结果。这些不同之所以能展现在雪后的街市上,则全拜“个人自扫”,“莫管它人”的原则所赐。不然,大家齐动手,能不整齐划一吗?
一个冬天,每个冬天,都有一次次的落雪,一次次的扫雪。在扫雪活动筋骨的体力劳动之余,总忍不住地胡思乱想:是一起动手的整齐划一好呢,还是“个人自扫”所带来的多样性更亲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