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九回) [2023/08]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3 ) [2014/09]
-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八回) [2023/08]
-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七回) [2023/08]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5 ) [2014/09]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续2) [2024/12]
- 醉梦浮生:地中海邮轮归来(续37) [2014/02]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续1) [2017/02]
- 一缕冰酒在玉壶 [2015/01]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7 ) [2014/09]
- 混搭的华彩 --- 夏威夷纪行 (5) [2016/02]
- 挑担西洋参回中国 (2) [2012/11]
- 醉梦浮生:地中海游轮归来(续59) [2014/03]
- 进取,真的可以不思 [2015/08]
- 醉梦浮生:地中海游轮归来(60 续完) [2014/03]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续2) [2017/03]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 [2017/02]
- 分别为圣(6)--- 圣地第一店 [2015/03]
- 分别为圣 (16)----- 哭墙 [2015/03]
- 醉梦浮生:地中海邮轮归来 [2013/05]
- 磨合 [2008/10]
- 为谁忙? [2014/11]
- 没有什么是天然的,就算是母爱。(5) [2009/11]
- 孩子和中国人 [2010/07]
- 没有什么是天然的,就算是母爱。(3) [2009/11]
- 融入外国文化 [2009/11]
- 拜年了 [2010/02]
文章提交者:张云初
这个题目,缘自我曾编的一套书——《申报•自由谈》(三卷)。那是我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从尘封70年的故纸堆中,从漫漶不清的历史陈迹中,(仅截取《申报》漫长历史之一小段,即1932年12月1日至1935年10月31日的副刊“自由谈”),报海钩沉,文山淘金,犹如“芝麻开门”后的阿里巴巴,从沉寂多年的满藏珍宝的山洞里,挖出来的一批珍宝。该书已由陕西师大出版社于20O2出版发行,反响甚佳。
仅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一家报纸一个栏目中,就可见当年的上海,真是大师云集,群星明灿,人才喷涌,高论竞出……就在这个小小的“自由谈”上,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就演出了一系列中国文化史上最精采纷呈的好戏。
鲁迅、茅盾、郁达夫、沈从文、老舍、巴金、林语堂、叶圣陶、曹聚仁、胡风、廖沫沙……,几乎是所有二十世纪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化大师纷纷登台,频频亮相,他们前见古人,后启来者,登高号呼,搴旗前引,文采斑斓,思潮汹涌。
章太炎、吴稚晖、柳亚子、瞿秋白、陈望道、夏丐尊、赵家璧、傅东华、杨幸之、 周扬、艾芜、张天翼、钱歌川、施蛰存、王任叔、徐懋庸、任白戈、章克标、姚雪垠、臧克家、林微音、欧阳山、张春桥……,这里有前朝遗老,有后进新秀,有左翼领袖,有右派元首,可谓老幼咸集,群贤毕至。在这“自由台”上,自出机杼,百家争鸣,兼容并包,文潮澎湃。
?
《自由谈》如绚丽多彩的金沙滩:杂文、散文、诗歌、评论、小说连载、外文翻译……,斑斑驳驳,十色五光。然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最能传世的是杂文。以鲁迅、茅盾、郁达夫为代表的《自由谈》杂文,或庄言,或谐语;或直书,或曲笔;或冷嘲,或热骂;“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军政劣迹,权贵丑行,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皆化作笔底机锋、报端珍品。可以说,《自由谈》把《新青年》所开创的现代报刊杂文推向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成为后世师表、百代楷模。
上海,真是世界的文化重镇,真是中国文化的半壁河山。
近若干年间,我不时出入上海滩。在福州路的书坊里,在北京路的弄堂间,在官方的大报中,在民间的报摊上,我有意无意地在寻觅着当年“自由谈”的踪影。?
然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说再也没有了当年《申报•自由谈》,仅与当今中国报纸相较,这里没有助人“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没有启人思考的《南方都市报》,没有独家独到的《财经》杂志,没有触及冰点的《中国青年报》,甚至与内地若干城市的报刊都相距甚远。
上海留给现代人的,似乎就是没有灵魂的水泥钢筋架。在鞣华表象和喧嚣声中,我看见的是无声的上海,沉默的上海。
当然,上海也终于制造出了“文化大师”,君不见,政府为余秋雨大师挂上了大师匾?
中华文化半壁河山的上海,幸好还存在着几个有着风骨与脊梁的文化人:沙叶新、韩寒……
或许,他们正是当年“自由谈”的传人。
这个题目,缘自我曾编的一套书——《申报•自由谈》(三卷)。那是我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从尘封70年的故纸堆中,从漫漶不清的历史陈迹中,(仅截取《申报》漫长历史之一小段,即1932年12月1日至1935年10月31日的副刊“自由谈”),报海钩沉,文山淘金,犹如“芝麻开门”后的阿里巴巴,从沉寂多年的满藏珍宝的山洞里,挖出来的一批珍宝。该书已由陕西师大出版社于20O2出版发行,反响甚佳。
仅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一家报纸一个栏目中,就可见当年的上海,真是大师云集,群星明灿,人才喷涌,高论竞出……就在这个小小的“自由谈”上,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就演出了一系列中国文化史上最精采纷呈的好戏。
鲁迅、茅盾、郁达夫、沈从文、老舍、巴金、林语堂、叶圣陶、曹聚仁、胡风、廖沫沙……,几乎是所有二十世纪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化大师纷纷登台,频频亮相,他们前见古人,后启来者,登高号呼,搴旗前引,文采斑斓,思潮汹涌。
章太炎、吴稚晖、柳亚子、瞿秋白、陈望道、夏丐尊、赵家璧、傅东华、杨幸之、 周扬、艾芜、张天翼、钱歌川、施蛰存、王任叔、徐懋庸、任白戈、章克标、姚雪垠、臧克家、林微音、欧阳山、张春桥……,这里有前朝遗老,有后进新秀,有左翼领袖,有右派元首,可谓老幼咸集,群贤毕至。在这“自由台”上,自出机杼,百家争鸣,兼容并包,文潮澎湃。
?
《自由谈》如绚丽多彩的金沙滩:杂文、散文、诗歌、评论、小说连载、外文翻译……,斑斑驳驳,十色五光。然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最能传世的是杂文。以鲁迅、茅盾、郁达夫为代表的《自由谈》杂文,或庄言,或谐语;或直书,或曲笔;或冷嘲,或热骂;“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军政劣迹,权贵丑行,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皆化作笔底机锋、报端珍品。可以说,《自由谈》把《新青年》所开创的现代报刊杂文推向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成为后世师表、百代楷模。
上海,真是世界的文化重镇,真是中国文化的半壁河山。
近若干年间,我不时出入上海滩。在福州路的书坊里,在北京路的弄堂间,在官方的大报中,在民间的报摊上,我有意无意地在寻觅着当年“自由谈”的踪影。?
然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说再也没有了当年《申报•自由谈》,仅与当今中国报纸相较,这里没有助人“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没有启人思考的《南方都市报》,没有独家独到的《财经》杂志,没有触及冰点的《中国青年报》,甚至与内地若干城市的报刊都相距甚远。
上海留给现代人的,似乎就是没有灵魂的水泥钢筋架。在鞣华表象和喧嚣声中,我看见的是无声的上海,沉默的上海。
当然,上海也终于制造出了“文化大师”,君不见,政府为余秋雨大师挂上了大师匾?
中华文化半壁河山的上海,幸好还存在着几个有着风骨与脊梁的文化人:沙叶新、韩寒……
或许,他们正是当年“自由谈”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