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九回) [2023/08]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3 ) [2014/09]
-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八回) [2023/08]
- 融化在爱琴海(第十七回) [2023/08]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续2) [2024/12]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5 ) [2014/09]
- 醉梦浮生:地中海邮轮归来(续37) [2014/02]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续1) [2017/02]
- 一缕冰酒在玉壶 [2015/01]
- 无序的一致:2014归国纪行(7 ) [2014/09]
- 混搭的华彩 --- 夏威夷纪行 (5) [2016/02]
- 挑担西洋参回中国 (2) [2012/11]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续3) [2024/12]
- 醉梦浮生:地中海游轮归来(续59) [2014/03]
- 弥漫着绝望的荒凉 [2024/12]
- 进取,真的可以不思 [2015/08]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续2) [2017/03]
- 地板是怎样炼成的? [2017/02]
- 分别为圣(6)--- 圣地第一店 [2015/03]
- 分别为圣 (16)----- 哭墙 [2015/03]
- 醉梦浮生:地中海邮轮归来 [2013/05]
- 磨合 [2008/10]
- 为谁忙? [2014/11]
- 没有什么是天然的,就算是母爱。(5) [2009/11]
- 孩子和中国人 [2010/07]
- 没有什么是天然的,就算是母爱。(3) [2009/11]
- 融入外国文化 [2009/11]
- 拜年了 [2010/02]
刘吉同
我常看深圳卫视的《直通港澳台》和央视的《海峡两岸》,看多了便发现一个问题,台湾的官方场合比如“总统府”、“议会”等地方,不再挂蒋介石的像。陈水扁当政时不挂可以“理解”,因为他要“去蒋化”搞“台独”。而马英九上台后也仍然不挂。体现公权的地方不挂也就算了,而国民党的一些庄重场合也不挂。刚刚过去的国民党十八大,我看得分明,主席台上还是没有悬挂蒋的像。党内党外,清一色挂的都是孙中山的画像。要知道,蒋介石可是“中华民国”和“国民党”的“伟大领袖”啊!
这个疑问,从台北市的“白色恐怖受难者纪念碑”上找到了答案。纪念碑立于2008年4月4日,碑文计300余字,其中一段是:“昔日威权体制下,统治者高高在上,迫害人权剥夺自由,造成无数生命的陨落,家庭的破碎和种种不公不义,举国上下遂长期处于不安与恐惧之中。”(见《炎黄春秋》2009年第9期第74页)这段碑文,恰恰是对蒋介石在台湾统治时期的“盖棺论定”。碑赫然在此政治“重地”立下,含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声讨和昭示天下意义,也含有足够的民意分量。可见,对于蒋介石的“白色恐怖”之危害之不得人心,岛内朝野已形成了“共识”,故不挂他的像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马英九和国民党的明智之举。假如国民党2008年重新拿回政权后,党内党外仍挂蒋介石的像,外界很容易给他们贴上标签:延续的仍是蒋介石的路线,信奉的仍是“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搞的仍是言沦箝制,“莫谈国是”,推崇的仍是“白色恐怖”,等等。而这样的“标签”,乃是民主政党成长的毒药。因为“蒋介石”三个字里包含有足够的这样的“毒药”。一方面,迫使国民党继续陷在旧的政治理念里爬不出来;另一方面,为渊驱鱼拱手将大批选民推向民进党。这种结果是国民党根本承受不了的。坦率地讲,即使党内有人愚忠蒋介石视之如神灵,念念不忘他那一套“毒药”,但国民党也不敢轻易接收,更不敢公开宣示。蒋介石这个历史包袱马英九实在背不起也背不动,它会将马连人带党一起拖人万丈深渊。马英九多次代表国民党向“二二八”受难者道歉、忏悔并示好示利,道理正在这里。
这也体现了新一代国民党人的“与时俱进”。国民党现在追求的是民主、自由、人权、清廉,走的是民主政治道路,夺取政权靠人民的选票而不是枪杆子。随着党的理念和政治道路的根本转型,要求他必须告别老蒋的一套还有小蒋的许多东西,而“挥手从兹去”。要想使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获得新生继续引领时代,那道路只有一条:不是让历史潮流这个“脚”去适应国民党的“鞋”,而是国民党的“鞋”必须按历史潮流的“脚”去做。企图拽住历史潮流大言不惭地说你的“脚”非穿我的“鞋”不可者,就会被民众抛弃而下台。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蒋介石呢?只能无可奈何地步入历史,“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历史学家肯定会全面阐述他的功过,对其正面也会予以肯定,他也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形象出现在以后的荧屏上。但是,其“光辉思想”要想照耀千秋万代,恐怕闻后几乎人人都会大笑。看来挂不挂蒋介石的像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它背后反映的绝对是“大是大非”。
曾几何时,蒋介石在台湾的“国文课本”里被描写成圣人,诸如“爱国”、“忠勇”、“自强不息”、“不怕劳苦”、“伟大”等字眼随处可见。今日的“总统府”昔日叫“介寿馆”,是1946年台湾光复后,为庆贺蒋60大寿而在原日据时代已被炸毁的“总督府”上重建的,前面的路也叫“介寿路”。而蒋介石的铜像更是遍布全台湾,有4万尊之多。“颂歌盈耳”和个人崇拜充斥全岛。然而,如今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介寿”名都改了,众多铜像几乎拆完,最后集中在了桃园县大溪镇的一个仓库里。而昔日的“介寿馆”对面,屹立的却是记录蒋介石“白色恐怖”的纪念碑,他的像更鲜有再挂了,可见历史之无情。但历史义很公正,包括对待像蒋介石这样生前不可一世的人。
□ 《杂文月刊》2010年4月
我常看深圳卫视的《直通港澳台》和央视的《海峡两岸》,看多了便发现一个问题,台湾的官方场合比如“总统府”、“议会”等地方,不再挂蒋介石的像。陈水扁当政时不挂可以“理解”,因为他要“去蒋化”搞“台独”。而马英九上台后也仍然不挂。体现公权的地方不挂也就算了,而国民党的一些庄重场合也不挂。刚刚过去的国民党十八大,我看得分明,主席台上还是没有悬挂蒋的像。党内党外,清一色挂的都是孙中山的画像。要知道,蒋介石可是“中华民国”和“国民党”的“伟大领袖”啊!
这个疑问,从台北市的“白色恐怖受难者纪念碑”上找到了答案。纪念碑立于2008年4月4日,碑文计300余字,其中一段是:“昔日威权体制下,统治者高高在上,迫害人权剥夺自由,造成无数生命的陨落,家庭的破碎和种种不公不义,举国上下遂长期处于不安与恐惧之中。”(见《炎黄春秋》2009年第9期第74页)这段碑文,恰恰是对蒋介石在台湾统治时期的“盖棺论定”。碑赫然在此政治“重地”立下,含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声讨和昭示天下意义,也含有足够的民意分量。可见,对于蒋介石的“白色恐怖”之危害之不得人心,岛内朝野已形成了“共识”,故不挂他的像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马英九和国民党的明智之举。假如国民党2008年重新拿回政权后,党内党外仍挂蒋介石的像,外界很容易给他们贴上标签:延续的仍是蒋介石的路线,信奉的仍是“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搞的仍是言沦箝制,“莫谈国是”,推崇的仍是“白色恐怖”,等等。而这样的“标签”,乃是民主政党成长的毒药。因为“蒋介石”三个字里包含有足够的这样的“毒药”。一方面,迫使国民党继续陷在旧的政治理念里爬不出来;另一方面,为渊驱鱼拱手将大批选民推向民进党。这种结果是国民党根本承受不了的。坦率地讲,即使党内有人愚忠蒋介石视之如神灵,念念不忘他那一套“毒药”,但国民党也不敢轻易接收,更不敢公开宣示。蒋介石这个历史包袱马英九实在背不起也背不动,它会将马连人带党一起拖人万丈深渊。马英九多次代表国民党向“二二八”受难者道歉、忏悔并示好示利,道理正在这里。
这也体现了新一代国民党人的“与时俱进”。国民党现在追求的是民主、自由、人权、清廉,走的是民主政治道路,夺取政权靠人民的选票而不是枪杆子。随着党的理念和政治道路的根本转型,要求他必须告别老蒋的一套还有小蒋的许多东西,而“挥手从兹去”。要想使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获得新生继续引领时代,那道路只有一条:不是让历史潮流这个“脚”去适应国民党的“鞋”,而是国民党的“鞋”必须按历史潮流的“脚”去做。企图拽住历史潮流大言不惭地说你的“脚”非穿我的“鞋”不可者,就会被民众抛弃而下台。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蒋介石呢?只能无可奈何地步入历史,“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历史学家肯定会全面阐述他的功过,对其正面也会予以肯定,他也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形象出现在以后的荧屏上。但是,其“光辉思想”要想照耀千秋万代,恐怕闻后几乎人人都会大笑。看来挂不挂蒋介石的像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它背后反映的绝对是“大是大非”。
曾几何时,蒋介石在台湾的“国文课本”里被描写成圣人,诸如“爱国”、“忠勇”、“自强不息”、“不怕劳苦”、“伟大”等字眼随处可见。今日的“总统府”昔日叫“介寿馆”,是1946年台湾光复后,为庆贺蒋60大寿而在原日据时代已被炸毁的“总督府”上重建的,前面的路也叫“介寿路”。而蒋介石的铜像更是遍布全台湾,有4万尊之多。“颂歌盈耳”和个人崇拜充斥全岛。然而,如今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介寿”名都改了,众多铜像几乎拆完,最后集中在了桃园县大溪镇的一个仓库里。而昔日的“介寿馆”对面,屹立的却是记录蒋介石“白色恐怖”的纪念碑,他的像更鲜有再挂了,可见历史之无情。但历史义很公正,包括对待像蒋介石这样生前不可一世的人。
□ 《杂文月刊》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