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美国,我没有赡养父母义务,不行你们可以去告我 [2017/08]
- 更钦佩刘晓波的前妻 [2017/07]
- 何日君再来是一首什麽样的歌??? [2013/03]
- 青菜菠菜黄豆芽笋干 苏州人年夜饭饭都有寓意 [2014/02]
- 沈崇案,真相并非遥不可及 [2013/02]
- 苏州最美的16大湖泊,你去过几个? [2016/12]
- 被特朗普当众甩手,美国第一夫人将会成为摆设? [2017/02]
- “文革”中江青将“最好的朋友”整死 [2013/03]
- 苏州的桥 [2013/05]
- 枫桥夜泊及日本人对寒山寺的情结 [2011/08]
- 苏州博物馆貝聿銘先生視為【最心愛的小女兒】 [2013/05]
- 世界各国在美国获得博士头衔的数量 [2017/05]
- 什么是殖民地 [2017/10]
- 苏州的老照片 回忆那段历史和旧事,认识这个过去的年代 [2013/08]
- 你听过完整的流亡三部曲吗》 [2013/03]
- 国内还未开荒的7个小众美景地,太美了! [2016/12]
-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電視劇《勇士們》 [2017/04]
- 中国的城市化 [2014/05]
- 想当年也是一条好汉 [2013/08]
- 民国纪事 [2013/02]
- 为什麽习近平在喜峰口接受日首相来信 [2013/07]
- 红歌的故事 [2013/05]
- 忆抗战胜利后的几个电影 [2013/03]
- 沦陷区里的童年 [2009/05]
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这就是“端午”一词的由来。关于“端午节”一次的来源,出自与《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它到底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在民间众说纷纭,国学大师们也为止争论不休,说法难以不一。有“纪念屈原说“,有“纪念伍子胥说”,有“纪念曹娥说”,有起于三代“夏至节说”,还有“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不同的地域,纪念人物的说法不同。
江浙一带,端午以纪念伍子胥而广为流传;荆楚一带,端午以以纪念伍子胥而广泛接受;浙江绍兴更有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另外据蔡邕《琴操》中记载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汉魏文人以重理轻论、爱憎分明、狂狷奔放而著称,所以他们痛恨越王勾践、晋文公等雄主成就霸业后的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转而同情直言敢谏的伍子胥、功不求报的介子推等一批文臣武将,在加上当时的文人、诗人都喜欢舞文弄墨、激昂文字,经常会把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暂时的爱恨情仇等情景与胸怀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后人会根据其流传下来的典籍作品,自然而然的会把屈原、伍子胥、介子推等与端午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现在各地稍有区别的端午节文化。
据《隋书·地理志下》中记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在湖湘荆楚地区,屈原作为区域性的历史人物,屈原精神被神化,当地民俗便自发形成以纪念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文化习俗。
胡适先生甚至怀疑屈原是否真的存在过。毕竟在中华的传统文献中,先秦时期的记载基本没有屈原的人和事迹。唯有汉代司马迁《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屈原的形象。
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的是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与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但是端午节在此之前便早已存在,比屈原早了几百年。在闻一多的《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里都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端午节的文化本源其实只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民间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在隋唐一统后,才逐步扩大到全国。至今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文化节日。
转自 2017-05-26 21:02 珣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