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美国,我没有赡养父母义务,不行你们可以去告我 [2017/08]
- 更钦佩刘晓波的前妻 [2017/07]
- 何日君再来是一首什麽样的歌??? [2013/03]
- 青菜菠菜黄豆芽笋干 苏州人年夜饭饭都有寓意 [2014/02]
- 沈崇案,真相并非遥不可及 [2013/02]
- 苏州最美的16大湖泊,你去过几个? [2016/12]
- 被特朗普当众甩手,美国第一夫人将会成为摆设? [2017/02]
- “文革”中江青将“最好的朋友”整死 [2013/03]
- 苏州的桥 [2013/05]
- 枫桥夜泊及日本人对寒山寺的情结 [2011/08]
- 苏州博物馆貝聿銘先生視為【最心愛的小女兒】 [2013/05]
- 世界各国在美国获得博士头衔的数量 [2017/05]
- 什么是殖民地 [2017/10]
- 苏州的老照片 回忆那段历史和旧事,认识这个过去的年代 [2013/08]
- 你听过完整的流亡三部曲吗》 [2013/03]
- 国内还未开荒的7个小众美景地,太美了! [2016/12]
-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電視劇《勇士們》 [2017/04]
- 中国的城市化 [2014/05]
- 想当年也是一条好汉 [2013/08]
- 民国纪事 [2013/02]
- 为什麽习近平在喜峰口接受日首相来信 [2013/07]
- 红歌的故事 [2013/05]
- 忆抗战胜利后的几个电影 [2013/03]
- 沦陷区里的童年 [2009/05]
”孝“,甲骨文里就有这个字,上半部分是”老“字的一部分,下半部分是”子“,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西周开始宣传”孝道“,慢慢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孝“文化。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导致了集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差别。因为中国比较早就结束了穴居生活,在史前1万年左右就开始了部落形式的农耕(上山文化遗址),形成中国的重农文化。农业的生产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家庭就是分工、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载体,自然而然家庭成员就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重的群体本位的观念。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和他人,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担有责任,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关心和相互爱护。而此后形成的大一统更将这种”个人-家-国“理念加以升华,几千年来对亲子关系的关注,也就造就了中国丰富的孝文化。
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地区(更早时期的埃及农耕文明后来消亡了),地中海特殊的地理环境让他们远离了农业生产,很早就从事对合作要求不高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而且经常地迁徙和流动,很难以形成一种固定的人际交往的环境,人与人间的不信任感造就了所谓的”契约精神“,而淡化人与人的情感维系,在这样一种“陌生人”的社会里,很少会考虑到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有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个体本位由此产生,当然现代西方社会也会通过一定的制度去迫使一些人对社会尽责(“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契约“的实现),但不是从根本上,人的内心里自发的,本质上还是利益驱动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是以个体利益为中心。所以哪怕现在西方的孩子很小就被教育”你的身体只属于你个人“,由此引发出个体自由的那套理论
现代社会中,西方人延续其文化体系,注重社会养老的制度,把老人抚养子女看成是一种动物界共有的义务、责任,而养老仅仅看成是自然界中”反哺“的一种形式。而中国传统上把孝顺老人看成伦理社会的一部分,由此演化出丰富的”孝文化“,养老,敬老,所谓“善事父母”中的“善”不仅是“态度恭敬”,还应该理解为“于侍奉父母---善”,不仅态度好,而且行动和结果都好,才可以称之为“善”,这个“善于”二字的容量更大、更合适。
本文系zjd713:网友所原创,本人被授权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