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楣

作者:疯疯颠颠  于 2019-7-4 10:3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评论

目录

一: 摘要

二: 正文

职业经历

学术业绩

三: 社会兼职

四: 擅长领域

五: 主持项目

摘要:袁锦楣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北大医院神经科工作,1976及1977年他连续以中英文分别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和免疫相关的神经科论文。1980年升为副教授及神经病学研究室主任,当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神经免疫实验室。1985年2月-1987年4月为Johns Hopkins Hospital 神经科客座副教授,作为Drachman DB的助手。回国后即升为教授。他是唯一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代表神经精神两科的常务编委.也是中华神经科杂志的副总编辑. 他是一级教授.博士学位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参1)。

编辑摘要
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袁锦楣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职业:教育
籍贯:江苏省苏州市

 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后,任住院医、主治医期间就受到神经病理,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基本训练,写过几篇论文,也都发表了。1969年底,为响应毛主席626指示下放甘肃省。由于甘肃省最大的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还没有神经科,因此被甘肃省卫生厅扣留。报到后即当选为大内科主任,並被授命筹建脑系科(神经内外科),袁锦楣为脑系科第一届主任,另一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主治医任副主任(参3)。在做脑系科主任时曾做为手术者独立完成过脑外科手术,十年的大内科主任及脑外科的实践经验,丰富了他的知识面,因而对跨科室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

  1980年4月,袁锦楣被卫生部调回北京,重新回到北大医院神经科,同年晋升为副教授。担任神经科副主任及神经病学研究室主任。1980年袁锦楣即在神经病学研究室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有专职技术人员的神经免疫实验室,开展寡克隆区带及脑脊液内各种抗体的检测,E玫瑰花结实验检测T-淋巴细胞活性等,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1985年初袁锦楣以客座副教授身份公费到美国Johns Hopkins Hospital。神经科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师从重症肌无力免疫学说创始人Daniel B Drachman,他是国际知名的神经免疫专家,袁锦楣教授跟他一起做了2年多有关神经免疫学的研究。于1987年4月回国,并晋升为教授。1992年在袁锦楣教授、陈清棠教授及科室教研组的多位教授积极努力下,建立了原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博士点,为培养更高水平的博士生人才,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术业绩:

  他于1975年应用脑脊液内测出麻疹IgM抗体,在中国首先活体诊断了二例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在当时文革尚未结束,中华系列类的一些医学杂志停办的情况下,他将研究工作发表在广东省办的《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附刊》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与该病的临床和神经免疫特征的论文(袁锦楣等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附2例临床及免疫学检查报告1976:2:168)和第一篇有关的文献综述。于1977年其研究论文“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clinical and in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wo cases”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Chinese Med J,1977:3:119),由于中国从来没有报道过中国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例,所以30本英文单行本被国外同行很快索要而空。因而被Johns Hopkins Hospital 神经科的神经病毒学专家Amercian Neurogist  Association(ANA) Johnson R 主席誉为神经免疫专业的亚洲第一人(参6).

  1988年袁锦楣教授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分会举行一次神经免疫的专题学术会议,被学会接受,並被指定袁锦楣教授与协和医院的老一辈赵葆洵教授共同负责组织,1988年5月30日至6月2日,在辽宁兴城,在赵葆询教授和袁锦楣教授的组织领导下,召开了中国第一次以神经免疫为专题的学术会议。会后成立了神经免疫学组,并推选赵葆询教授为组长,同时并努力谋求建立中国神经免疫学会。无疑这次兴城会议开始了中国神经免疫学逐步独立学科的步伐(参7)。同年,在主编袁锦楣教授的积极努力下,同副主编吕传真教授、阮旭中教授组织全国五大医学院校(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有关基础及临床专家23人,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临床神经免疫学》专著,《临床神经免疫学》详细介绍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免疫学特点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开辟了神经内科的学者们积极研究关注神经免疫学的兴趣,为以后神经免疫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又和高素荣教授共同主编了《痴呆诊疗学》专著。做为副主编,编著了《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做为从事临床方面的专家学者,20世纪90年代,参加《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临床医学基础》(参12)和《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神经科学》(参·13)的撰写工作,以前瞻性的视野拓展指导以后的临床医学及基础科研方向。参与编写了童坦君(中国科学院院士)主编《医学老年学》的“老年神经病学”全部,该书极受欢迎,获卫生部科技著作三等奖,第一版于1995年出版(参10),已于2006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最重要的是他对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研究。1990年他陪同美国Johns Hopkins Hospital神经科教授Guy M Mckhann等人考察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GBS患者,其中约2/3患者是由袁锦楣教授询问病史及检查的。发现这些病例以儿童多见,较美国的病例更重一些,有季节性和地方性。肌电图有轴索损害的表现Mckhann教授等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他们在中国发现了一种新的疾病命名为“中国瘫痪综合症”。论文稿曾寄给袁锦楣教授看过.排名第三位, 在李春岩以前, 但因不同意论文观点,娩言谢绝了. 他开始组织北京周围地区各医院进行了发病原因的调查. 发现北京周围地区的GBS以发现以空肠弯曲菌为前驱感染的竟达62 %。认为这就是中国的GBS和美国不同的主要原因。从1992年起发表了一系列空肠弯曲菌和北京地区GBS关系的研究(包括发病率,血清型,便培养后菌株分型等等)。1992年他在马赛大学举办的第11届国际神经肌肉病会议上,首次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参16.17)。会后又到英国旧都winchester去讲学。其实这个会议是一个空肠弯曲菌的专题会议,看到他在马赛的发言,很感兴趣,愿意免费提供机票及食宿。他觉得也是一次参观英国旧都的机会。也就参加了。1992年他发表了 唐健, 袁锦楣. 空肠弯曲菌在格林-巴利综合征致病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 6 ): 375-377.,最后提到了他们自己的研究结果,原文为:在我国,GBS的发病呈季节性分布,与国外全年性散发的形式有所不同:夏秋之交,为我国GBS的高发季节,也正是胃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袁锦楣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及北京的周围地区有高发的GBS有高发的CJ感染,病人中特异的JgM,JgG,IgA的阳性率也较国外现有的文献报道为高,说明CJ,感染在我国GBS的发病中可能较其他国家及地区中更具重要意义。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的第一篇报道(参21)。1993年他的有关论文在国内国家级杂志首先发表(参22)。1994年WFN(世界神经科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 简写为WFN)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八届世界神经肌肉病会议上,袁锦楣教授被聘请作特约专题报告(参20-49)。本次会议: 
首先与会者都接受了中国北方的的格林-巴利综合症(GBS)不是一个新的疾病。2,中国是全世界GBS中以空肠弯曲菌为前驱感染最高的国家。3,其实以空肠弯曲菌为前驱感染的GBS存在于许多国家,不过以前没有赋予重视而已。4,以空肠弯曲菌为前驱感染的GBS病情较非空肠弯曲菌为前驱感染的GBS为严重,而且伴有轴索损害的比例远远高于无合并者,因此对空肠弯曲菌和GBS 的关系必须重视和加大研究。5,中止了中外学者对中国北方的GBS是否是一个新病的议论。因此这次会议不仅对中国的GBS,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6, 会议承认袁锦楣教授为证明中国是全世界GBS中以空肠弯曲菌为前驱感染最高的国家的第一人。


他对老年性痴呆的研究也有新的发现,他建立了磷酸化神经丝的免疫化学染色,发现神经愿纤维缠结及老年斑不仅可见于Alzheimer 病,没有Alzheimer 病的老年人也可发现老年斑。不过分布部位及数量有所不同,给病理学诊断提供了依据(48-50。)

社会兼职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第一副主任委员。《chinese medical journal》作为神经精神两学科唯一的常务编委连续10年之久、即使1996年两个学会分开后,仍旧是唯一代表两专科 的唯一常务编委.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第一副主编、《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常务编委、1996年《中华神经科杂志》分开办刊后,任《中华神经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副总编辑、《中华内科杂志》神经科编审组组长、及10多种相关杂志的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等(参1)。 

擅长领域/袁锦楣 编辑

擅长治疗神经系统免疫疾病及神经系统老年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播散性脑脊髓炎、面神经麻痹、癫痫、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痛、老年期痴呆等,尤其对老年性痴呆的病因及诊断方法、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播散性脑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及发病机理有较深入的研究。

主持项目/袁锦楣 编辑

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自然基金、一项中日联合基金、三项卫生部自然基金课题,参加卫生部八五、九五课题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人物风采 袁锦楣 (直接链接[https://www.pkufh.com/Html/News/Articles/17233.html
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室发展纪要[url]http://www.pkufh.com/Html/News/Articles/15773.html[/url]
3,甘肃省人民医院官网 神经科科室介绍   http://haodf.health.ipmph.com/faculty/DE4rO-XCoLUa-c8wWkcw-2p57V.htm
4.袁锦楣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2例临床及免疫学检查报告)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附刊1976:2:188
5.Yuan CM (袁锦楣等)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dephalitis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Investidation of two cases Chin Med J 1977:3:419
6.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IRCULAR BOOK 1995-1996 P.120
7. 许贤豪.袁锦楣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神经免疫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1):2-4
8.《临床神经免疫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9.《痴呆诊疗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10.《医学老年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第一版
11.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12.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临床医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13.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神经科学 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14, McKhannGM1,CornblathDR,HoT,LiCY,BaiAY,WuHS,YeiQF,ZhangWC,ZhaoriZ,JiangZ,etal Cli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acute paralytic disease of children and youngadults in northern China.Lancet.1991Sep7;338(8767):593-7. 作者信息:LiCY,BaiAY,WuHS,YeiQF,ZhangWC,ZhaoriZ,JiangZ为中国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神经科
15, McKhannGM1,CornblathDR,GriffinJW,HoTW,LiCY,JiangZ,WuHS,ZhaoriG,LiuY,JouLP,etal.Acutemotoraxonalneuropathy:afrequentcauseofacuteflaccidparalysisinChina AnnNeurol.1993Apr;33(4):333-42.   作者信息:同参考文献13
16,yuan jm tang j hao hj  some aspect of Guilian-barree Syndrom in China .  the abstract of the 11th internatuinal meeting on neeuromuschlaa disease . Marseile 1992,1:28
17,我的两次马赛行(原创)    网易博客   http://yuanjinmei1933.blog.163.com/blog/static/2378100072018510101042753/
18,我到英国前首都winchester去讲学(原创)网易博客     http://yuanjinmei1933.blog.163.com/blog/static/23781000720185610949581
袁锦楣教授有关图片
袁锦楣教授有关图片(7张)

19,袁锦楣主编: 临床神经免疫学 1992.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p.90-91 GBS的先驱因素
20,唐健, 袁锦楣. 第八届国际神经肌肉病会议纪要──格林-巴利综合征部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4, 27(6):327-328.
21.唐健袁锦楣空肠弯曲菌在格林-巴利综合征致病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06):375-377
22,.袁锦楣,唐健,陈清棠,郝洪君,肖雷 贾战斗 春秋海。刘向志 空肠弯曲菌感染与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04):235-237
前5人系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贾战斗河北省保定医院 黄春秋海 河北省沧州地区医院,留向志 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23.唐健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空肠弯曲菌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6(1):9-10
24.述评:袁锦楣 要重视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4,33(12):797-798
25. 肖雷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4,2(4):223-224
26..孔祥瑞 袁锦楣等 空肠弯曲菌与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国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4,1(2):117-119
27.唐健 袁锦楣 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抗神经节苷酯GM1抗体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6)337-339
28.唐健 袁锦楣 复发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1)36-38
29.肖雷 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1):58
30:专论:袁锦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轴索变异型[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4 ): 197-198.
31,.李海峰 沈宝铨 袁锦楣 格林-巴利的致病机制和空肠弯曲菌的关系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1):776-778
32,.李海峰 袁锦楣 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空肠弯曲菌Penner血清型的关系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7):455-457
33, Li Haifeng Yuan Jinmei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genesis of Guillain Barre syndrome and Penner’s serotypes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9,9:112(9):794-796
34,袁锦楣 李海峰 格林-巴利研究最新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38-40
35.  郝洪军 李海峰 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空肠弯曲菌抗体及意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1(11):608-610
36,.Li Haifeng Yuan Jinmei et al HLA alleles in patients with Guillain -Barre syndrom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0,113(5):429-432
37. 李海峰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HLA基因分型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0,7(2):87-93
38,.Li Haifeng Yuan Jinmei Miller Fisher syndrome: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1,112(3):235--239
39. 李海峰 袁锦楣M i l l e r -F i s h e r综合征发病机制和临床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4):410-413
40. 李海峰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空肠弯曲菌抗体及发病机制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1,1(1):19-21
41. 李海峰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GM1抗体与空肠弯曲菌感染的关系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1):11-13
42,.李海峰 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循证医学治疗实践初探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3):238-241
43,李海峰 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历史和今天 中国医史杂志2006,36(1):28-32
44,kalder,J,speedBRGuiian-barreSyndromandcampylobacterjijuni:aserologicstudy.Bri.MJ1984,288:1827
45., GruenewadR,RpperAH,LiorHetal.selogicalevidenceofcampylobacterjijuni/colientiteritieinpatientswithGuillian-barreSyndromArchNeuro1991,48:1080
46,徐平,袁锦楣。 Alzheimer 病脑脊液研究进展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5;28: 119-120
47,袁锦楣主编, 临床神经免疫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2; 166-168
48,袁锦楣,高素荣,李彤等。 Alzheimer 病的细胞骨架蛋白质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1990,70:429-430
49, 袁锦楣,李颖异,李彤等。 Alzheimer 病及老年脑的细胞骨架蛋白质研究,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272-274
50王磊袁锦楣郝洪军李海峰金弘敏冀成君。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Tau蛋白的含量及意义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0年04期
 51,  Feasby.TE et.all  An acute axonal form of Guillain-Barréé polyneuropathy    Brain, Volume 109, Issue 6, 1 December 1986, Pages 1115–1126,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4 回复 仲国民 2019-11-7 08:37
中国这样的科学家越多真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6 01: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