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死了

作者:一鸥  于 2009-7-14 15:1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杂谈|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关键词:

季羡林经典的一段语录:
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们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按语:季羡林痛恨自己是一条披着人皮的蠢驴!蠢驴书读得不少,都读到驴屁眼里去了,今天更蠢!!!

谈谈WXX为什么捧季羡林的臭脚
作者: Deliver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季羡林死了,中国人常讲红白喜事,此公活了98岁,善终,应算白喜事。一个人死了,开个追悼会,数数他活着时候好的地方,以寄托活着人的哀思,并使他们团结起来,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毛主席主张的,是好事也应该!但如果纪念这么一个正常死亡人的风头盖过了最近新疆184岁人的死亡就有点不正常了。最近,由温家宝领头,季羡林的死被炒做得不得了。

出于好奇,搜索了一下季羡林,主要发现三点。

懂十二种文字,有人说是精通,纯属扯蛋,没这种可能性。不过,懂十二种文字其能力和专心还是值得称道的。像我这种人,一种文字都没懂好的。另一方面,一个人一辈子就是活到98岁,在一个或两个领域要做出点成就的话时间和精力也是觉得不够用的,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12种文字。所以,季懂十二种文字有可能不是为了用,是为了显摆有学问。 ...

翻译了一些印度学方面的著作。前面说了,他没有精通12种文字的可能,但梵文他还是应该精通的。要把著作翻译好,光精通其文字不够,还得懂印度学。所以,他对印度学比中国一般其他学者要懂,但肯定懂不过印度本土三流或二流学者,所以说他是世界级的印度学大师言过其实。他翻译的那些印度著作有多大的用呢?用处我看不大。印度的那些东西,唐朝就传到中国了,真正有益和精华的东西恐怕已经融入中华文化并通俗化了,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了,用不着再去通读它们,再取其精华。也不能说季在这方面的工作一点用也没有,起码他开了一个领域,使很多人靠它吃饭。 ...

第三点就是写了《牛棚杂记》, 主要是臭文革的。光从“牛棚”二字看,他心态有问题,高高在上地把农民的住处蔑视为牛棚。这不是善良中国百姓心中学者应有的品格和心态。中国百姓心中的学者是同情贫民并为他们鼓与呼的,所以,学者才在中国百姓心中地位比较高。他对文革绝对的否定和仇视,对改革开放无保留的支持,而且把话说得很满,显然不是一个学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改革到了今天,古今中外有过的丑恶,和没有过的丑恶在中国盛行的这种情况下,他还持这种态度,就是空活百岁了。 ...

有人说他品格高,爱国,就有点拔高了。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很多学人是投笔从戎投入到了救亡中去了的。其原因很简单:国都亡了,别说梵文和印度学,就是汉语和国学学得再精有什么用?而在这期间,季在北京和纳粹德国安心地研究梵文和印度学。不过呢,也不能就说他品格很差,起码没听说他当汉奸和纳粹嘛!好的一面是季有那种中国传统读书人,为了作人上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执着。 ...

可见,季也就是北大一教授或称为一著名学者,称不上什么世界大师或国学大师。人品也一般。但为什么WXX把他抬得那么高并捧他的臭脚呢?
首先是借此标榜一下自己的品位,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 我们都知道,WXX喜欢显自己儒。一是靠自称书香门地,二是考背诵偏冷古诗和警句。如果再傍上国学大师并和他有共同语言,那不是更儒了?

如果说HXX是否恨毛仇视社会主义还有争议的话,那WXX恨毛仇视社会主义似乎是共视了。季和W他俩在恨毛方面是王八瞅录豆,对了眼。所以,WXX捧季的臭脚就有他的政治目的。

*** 回应主帖
*** 返回论坛

跟帖目录: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文革中的作品一件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容诬蔑》 - 人民日报 17:08:27 07/13/2009
哈哈哈哈哈,大师高见:)) - 末允 17:09:35 07/13/2009
温总说:"季老一生只讲真话。"这篇应该是实例。 - 岩芯 19:11:55 07/13/2009
如此“大师” - 盖棺不论定 17:18:47 07/13/2009

--------------------------------------------------------------------------------
原 帖 [ 0 ]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文革中的作品一件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容诬蔑》
倍可亲(backchina.com)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容诬蔑

季羡林 (人民日报 1976.01.24)

(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去年七、八、九三个月,教育界刮起了一阵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否定教育革命的右倾翻案风。这是在新形势下的一场尖锐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他们散布了许多奇谈怪论,其中也包括了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攻击。说什么,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了。运动一来,就批知识分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看了十分气愤!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我有解放前后、文化大革命前后新旧对比的深切感受,特别是对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的深切感受。我可以用说不完的事实来驳斥他们的肆意诬蔑。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修正主义路线统治学校。我是搞印度古代语文的,这种语文不能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但当时有人把它吹得神乎其神。这很适合我当时的心情。我尾巴翘得天高,连一点起码的“自知之明”都没有了。至于世界观的改造,对于我来说,“只如秋风过耳边”了,回想起来,照这样滑下去,真不知要滑到什么地步。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确实是非常及时的,完全必要的。在这场斗争中,我们知识分子也获得进一步的改造和提高。
  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斗、批、改的舞台,工人宣传队开进了北京大学。学校开始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进行教育革命实践,在这时候,我的头脑开始有些清醒,多少有一点“自知之明”了。在这时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才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对于象我这样的老知识分子,宣传队的同志们用毛主席的教导,热情地帮助我们提高政治觉悟,可花费了不少心血呀!我在改造世界观的道路上,有时候前进两步,后退一步。然而他们总是耐心等待,允许别人犯错误,也允许改正错误,允许有思想反复。只要一有点进步,就立即予以表扬。就这样,我终于有了一些进步。可是现在竟有人说运动一来,就批知识分子。这倘非无知,即是别有用心。我们要坚决予以回击!
  奇谈怪论的制造者摆出一副为知识分子“请命”的架势,实则居心不良。毛主席教导说:“知识分子也要改造,不仅那些基本立场还没有转过来的人要改造,而且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都应该改造。”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已经改造得差不多了呢?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再把我们拖回到精神贵族的老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改造世界观的道路上,也要有这种精神。我们坚决在毛主席指引的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


[ 1:2003 ] 人民日报(蜀.湖.隹.竹) - 17:08:27 07/13/2009 *** 回 帖

--------------------------------------------------------------------------------
原 帖 [ 1 ]
哈哈哈哈哈,大师高见:))
羞也不羞?
[ 2:10 ] 末允(秦.县.隹.桑) - 17:09:35 07/13/2009 *** 回 帖

--------------------------------------------------------------------------------
原 帖 [ 1 ]
温总说:"季老一生只讲真话。"这篇应该是实例。
季羡林这篇文章,倒令人十分敬仰!不会与时俱进的人是当不了大师的。
[ 5:65 ] 岩芯(秦.埠.金.楼) - 19:11:55 07/13/2009 *** 回 帖

--------------------------------------------------------------------------------
原 帖 [ 0 ]
如此“大师”
看了“凤凰卫视”,我才知道,那个《牛棚杂忆》应该改为《女生宿舍杂忆》,在那里写出了厚厚的学术著作。——这本来是值得记忆和欣赏的,只是被别人利用了,作为政治工具了,也因此而成名了。悲哀哦。——所以,我同情季羡林先生。

报道文章说:季老在前言中承认,自己在“文革”中确实加入了一派,“现在看起来两派都搞打、砸、抢,甚至杀人,放火,都是一丘之貉,谁也不比谁强。… …就像是中了邪一样… …我自己也并非例外。” “我自己在被打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什么原因又相信不正确了呐?是不是趋炎附势? ...

季老很期待有人能把“文革”中的一些“被害”或者“害人”的经历写出来,“他们可以说是为我们民族立了大功,只会得到褒扬,不会受到谴责,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最后,这样的期待并没有成为现实,季老终于决定自己动手。———趋炎附势的人毕竟少啊! ...

到底是谁组织揪斗季羡林?有没有人出来以正视听?

季羡林与结发妻子结婚64年,居然说没有爱情。“当我们知道一个德国女孩等了他60年,变成一个老太太时,我们感动了……”——国学大师这样履行国学?

“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浑身起鸡皮疙瘩。”——应该是真心话。

“这个故事中另一个传奇的段落是:2004年,季承和发妻离婚。同年,他与曾经照顾季老、小自己将近40岁的保姆结婚。2008年夏天,季承老来得子,此时他已经73岁。所以,当我们知道他和儿子13年不见面时,我们感叹了;”————另报道说季羡林的第三代纷纷从国外赶回来时,我知道,他们如此爱国。 ...

季老有一个观点,他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是东方世纪。”这是一个对西方文化研究了几十年的老者的看法,一些到国外混了几年的洋博士对季老的话报以嘲笑,认为他老来发昏,他们其实不知,这也许只是季老人生最后阶段最大的期望。——记者知道什么? ...


[ 3:1554 ] 盖棺不论定(昌.镇.赏.樟) - 17:18:47 07/13/2009 *** 回 帖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 00: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