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史系列读书笔记

作者:广南子  于 2007-11-10 17: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英语沙龙|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by 阮一峰


过去二个月,我在读《The Story of English》的中译本,边读边做了一些笔记。
下面就是这些笔记的摘要。

第一篇:印欧语系希腊人、罗马人、印度人有着共同的老祖宗,所以他们的语言才如此相似。语言学家将这群人称为印欧人,将起源于印欧人的语言统称为印欧语系。

18世纪,有一个驻在印度的英国法官,名叫威廉·琼斯(Sir WilliamJones),他想研究一下印度当地的法律。因为印度的法律都是用梵文写的,所以他开始学习梵文。在此之前,他已经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结果,他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梵文居然同拉丁语和希腊语非常相似。比如梵文中的“父亲”,读音是pitar,拉丁语和希腊语中的“父亲”是pater;梵文中的“母亲”,读音是matar,拉丁语中是mater。两者相似的地方是如此之多,已经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

1786年2月2日的晚上,威廉·琼斯在加尔各答的亚洲学会发表演说,宣布了一项划时代的发现。他说梵文、拉丁语和希腊语“有着较强的姻亲关系……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实际上这种关系如此之强,任何语义学家如果把这三种语言放在一起考察,是不可能不相信,它们本是同根生的,只是也许这条根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个发现其实就等于说,希腊人、罗马人、印度人有着共同的老祖宗,所以他们的语言才如此相似。语言学家将这群人称为印欧人,将起源于印欧人的语言统称为印欧语系。
现在一般认为,印欧人生活在中欧或者中东的某个地方,在公元前3500年到250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开始向四面八方迁移,一部分人去了西边的欧洲大陆,另一部分人去了东边的亚洲大陆。多少个世纪以后,他们的人种都改变了,外表上再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唯有语言揭示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印欧语系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类:(1)罗马人的语言,也就是拉丁语,今天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都起源于此;(2)希腊人的语言,也就是希腊语;(3)日耳曼人的语言,也就是日耳曼语,今天的德语、英语和北欧诸国的语言都属于这一类;(4)凯尔特人的语言,也就是凯尔特语,包括今天的苏格兰语和威尔士语;(5)印度-伊朗语族,也就是印欧语系在亚洲的分支,包括波斯语和梵语,以及今天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等;(6)斯拉夫语,包括俄语、波兰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等;(7)波罗地海语,包括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



第二篇:比德《英吉利教会史》英语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公元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决定派遣教士去不列颠岛建立教会。这一举动使得英国的文明程度大大提升,它不再是欧洲大陆以外的一个蛮夷海岛,粗俗的盎格鲁-萨克森语受到精致的拉丁语的熏陶,两者迅速融合在一起。这是英语发展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英国是一个海岛。英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外来征服者的历史;同样的,英语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外来征服者的语言。
不列颠岛上,最早是有原始人的,但是历史记载中丝毫没有提到他们。这个海岛的第一个主人,是从欧洲大陆上过去的凯尔特人,他们讲凯尔特语。公元2世纪,罗马人驻军不列颠,他们讲拉丁语。罗马人比凯尔特人文明得多,两者根本无法融合,所以那时还不存在英语。

公元5世纪,罗马人撤离不列颠,然后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萨克森人登陆不列颠,他们讲盎格鲁-萨克森语,这就是现代英语的起源。英语和德语在语言学上是同源的。这就是说,英语是在公元6世纪开始出现的,那时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更接近日耳曼语。
盎格鲁-萨克森人也是蛮人,语言比较简单,不精致,只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没法传达思想感情和进行文学创作。英语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公元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决定派遣教士去不列颠岛建立教会。这一举动使得英国的文明程度大大提升,它不再是欧洲大陆以外的一个蛮夷海岛,粗俗的盎格鲁-萨克森语受到精致的拉丁语的熏陶,两者迅速融合在一起。这是英语发展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出生于公元672年或673年的比德(St Bede theVenerable),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学家,他写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史书《英吉利教会史》,记载了基督教会在英国最早的一些活动。大家可以想像,基督教正式来到英国是公元597年,比德这本书离这个日期只相差100多年,对于了解英国当时的状况可谓是最珍贵的史料。
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传教团--团长是奥古斯丁--来到英国的时候,英国还没有统一。他们登陆的地点属于肯特王国,他们见到国王,告诉国王准备在他的王国里传教。国王的回答是这样的:
当时,不出几天,国王来到了该岛。他坐在露天的一个地方吩咐奥古斯丁和他的随从上前同他交谈——由于一种旧迷信的缘故,他不能允许奥古斯丁在房屋里接近他,如果他们擅长妖术的话,免得他们对他采取突然袭击并进而把他制服。然而,这些人来了,不是被赋予魔鬼的力量,而是被赋予天主的力量。他们走上前,手上拿着的不是一面旗子而是一个银十字架和一副画在板上的救主的画象,他们口里吟唱着连祷文,不仅为永远拯救他们自己而且还为永远拯救他们为其专程前来的当地百姓而向主祷告。当他们按照国王的吩咐坐下,向国王和他的所有在场的家人宣讲生命的福音时,国王回答说:“你们所讲的话和所作的许诺十分美好。可是,因为它是陌生的和尚未确知的,我不能鲁莽地表示接受,而抛弃长期以来我和所有英吉利人一直遵循的规矩和习惯。但是因为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而且还因为我似乎觉察得出你们渴望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真实和美好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所以 我们不惹你们的麻烦。相反,我们将很有礼貌地接待你们,并仔细地为你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同时,我们也不阻挠你们通过传道为你们的宗教信仰赢得尽可能多的信徒。 ”就这样,国王让他们住到他领土上的首都坎特伯雷城的一所住宅里,而且正象他许诺过的那样向他们提供了临时的生活必需品,还允许他们传教。
有评论认为,用黑体标注的这段话是表明英国人宗教宽容的最早记录。
《英吉利教会史》这本书,网上已经有电子版。下面我转贴中文版的前言。
=============================
《英吉利教会史》中译本序言
享有“可尊敬的”称号的比德是最早出现在英国历史上的卓越学者、历史家。他在中世纪早期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奋力撰述,著作等身,为英国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尊敬的。
比德诞生于公元672 或673年,正值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他的故乡在韦尔河畔,属于七国中的北方大国诺森伯利亚。在七岁时被送入建立在他家乡的韦穆修道院,托付给修道院长比斯克普扶养。不久他转入与韦穆修道院结为一体而且相距不远的贾罗修道院,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居住
于此。
比德在贾罗修道院的生活“除了研习宗教经典,奉行宗教仪式以外,经常以“攻读、教授和写作为乐”。修道院里有一个图书室,经最初几任修道院长的热心搜集,藏有大量的基督教典籍和异教的古典作品。比德自幼受到良好的修道院教育,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略通希伯来文,可以在这所图书室里尽情浏览。他深入研究《圣经》和教父著作,沿袭爱尔兰教会传统对这些典籍进行注释。这项工作占用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他广泛涉猎古典著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维吉尔等人的作品都曾在他的著作中被援引。他担任的一项繁重工作是主持修道院所属的一所学校并从事授课。修遭院中有修士六百人,另外还有大量外来者前来受业。比德为此也付出了大量辛劳。
然而,比德始终以极大兴趣从事写作。他在教会史第5 卷第24章中列举了自己毕生的著述成果,计三十六种(一说三十七种)。著述的大部分是对《圣经》的阐释,有些是对圣徒的记述,还有一些以天文、历法、音乐、哲学、语法、修辞、算术、医药等为内容的作品,则是供听课者学习的教材。
历史著作主要有两种,一是《英吉利教会史》,另一是《修道院长列传》,另外还有一封给埃格伯特的信,在比德著述中都成为传世之作。
比德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以多方面的成就被后人誉为“英吉利学问之父”。他的讲学和著述推动了当地的学术风气。诺森伯利亚成为欧洲在7、8 世纪时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英吉利教会史》是比德最重要的成果,撰于暮年,此时他在各方面都已成熟。此书除以开头的半卷篇幅追记罗马不列颠时期外,下余部分叙述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以后的历史,直到731年为止。这段历史虽然距离比德生活的时代并非遥远,而且最后几十年还属同时,但因时局混乱,地区阻隔,文化衰微,史料很少流传。作者为搜集材料,煞费周章。他在书的前言中列举了许多教会人士从不列颠各地区,甚至远自罗马教廷为他提供资料。作者本人除利用前人著作之外,也尽力在本地区征集口头或文字材料。这就使得大量珍贵史料凭借这本名著保存下来。
本书以罗马天主教会在不列颠的布教为主要内容,记述自奥古斯丁受命来不列颠布教开始直到罗马天主教在各国相继取得胜利前后一百余年的历史。全书五卷,如金氏在英译本序言中所指出,主要是依据教会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对于七国的政治史,叙述则较简单。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作者并未在意,只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少量消息。
基督教旱在罗马不列颠时期传入,与当地的多神教并荐。罗马军团撤出以后,基督教在岛上逐渐销声匿迹,只在威尔士地区继续传播,后来传入爱尔兰。盎格鲁撒克逊人到来后,带来的是崇拜偶像的沃丁教。6世纪末教皇格雷戈里在位时,罗马教会在扰攘不安的西欧已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大量的传教士被派到日耳曼各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并取得成就。596年格雷戈里派遣奥古斯丁赴不列颠传教,以后续有教士前往,传教取得进展。
由于一些国王信仰不深,时常出现反复,教士往往被逐。幸赖此时教士信仰甚坚,不畏艰险,坚持传播,终于使各国君民皈依于罗马教皇的教座之下。在此期间,罗马教会的传教士不但要同沃丁等异教教派争夺,也要同由爱尔兰经苏格兰传回的原先流传于威尔士的基督教派竞争。比德的老师比斯克普属于罗马教会,比德在教会史中对这一派取得胜利的记载是不惜笔墨的。
书的第3 卷第25章以“与来自苏格兰的那些人在复活节日期的问题上所进行的争论”为标题,以很长的篇幅记述了在英吉利宗教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664年惠特比宗教会议。“来自苏格兰的”指信奉爱尔兰教派的教士。该教派在艾奥纳岛上建立中心,称艾奥纳派,在诺森伯利亚颇有影响。这个
教派主张清修,与世隔绝,不理睬罗马教皇诫令。辩论的对方则是遵信罗马教廷训令、隶属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教士。辩论的焦点表面上只是无关宏旨的复后节时间和削发式的争执,但实质上却是在教派信奉上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坎特伯雷派由于得到深受王后影响的诺森伯利亚国王的支持,获得辩论的胜利。此后罗马教会逐步扩大其在不列颠的组织,积极干预世俗事务,使英吉利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一员,对此后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奥古斯丁到来之前,不列颠并无主教管区的设置。在比德书中提到此时的主教管区达十七个。坎特伯雷已成为大主教教座所在地,约克在众主教城市中也脱颖而出,就在比德修史搁笔的那一年,它也升格为大主教管区。长期存在于英国的主教管区制此时已初具规模。修道院的建立由采已久,书中更记述了许多新修道院的建立。这类有关教会组织创建的材料同样十分珍贵。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位虔诚的修士在记述教会业绩的同时也记录了教士的丑闻。第3 卷第7章提到一位被赶下台的主教用钱购买伦敦城主教的职位。他在《给埃格伯特主教的信》中对于一些修道院的丑闻揭露得更是淋漓尽致(第12节)。作者指出:这些俗人送钱给国王,以创建修道院为借口为自己买下他们能够更加自由纵欲的地方。把土地变成世袭财产,谋取特许状,攫取土地或村庄,收客乌七八糟的人滥充修士,让妻子住在修道院,或者为并非修女的妻子另造修道院等等。看来教会的这些痼疾竟是与开创而俱来的。
《教会史》中政治方面材料不多,但对于七国并存局面仍能勾划一清晰轮廓。书中记载了5世纪中期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迁来岛上的分布和所建的国家。新来的部族受到岛上居民,包括不列颠人、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强烈反抗。书中于此记载颇多,特别是德格沙斯坦一役尤为详细。诺森伯利亚人在此役中击败苏格兰人之后便在岛上建立起霸权。对于不列颠人的英雄国王卡德瓦龙也有不少的记载。七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的战争连绵不断。书中记载了最初称霸的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的“明智”统治。但更多记载的则是作者长期居住的诺森伯利亚。这个王国在6世纪末到7世纪末执掌霸权约一百年。爱德文国王在位时,国内安定,比德记下一个传说,“即使有一位妇女想抱着她新生的婴儿,从这一海边走到那一海边,走遍了全不列颠,她也不会遭到任何人伤害。”但进入7 世纪后,麦西亚兴起,开始同诺森伯利亚争雄。比德详细地记述了633年的希思菲尔德战役,诺森伯利亚王爱德文被麦西亚王彭达的军队杀死,全军覆没。655年的温沃伊德战役中,诺森伯利亚国王奥斯维又打败麦西亚并斩杀其王彭达。但在奥斯维死后,霸权终于转入麦西亚之手。
在这些不大的国家中,政府机构是十分简单的。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人的贤愚强弱影响着国家的命运,而其宗教信仰也决定着臣民的皈依。在国王身边共商大计的是贤人会议,前面提及的埃塞尔伯特国王曾接受这一机构的建议,效法罗马人制定法令。书中提及国王的臣属,主要有贵族、顾问官、亲兵、侍从等。贵族被国王尊为“朋友”,地位较高。此时的亲兵似乎已不是过去专门随同国王作战的战士,而是一种供国王派遣的职务,这种简单的政权机构正表明了这是一些刚刚脱离部落联盟阶段,伴随征服和战争而形成的初始的封建国家。
比德无意记述此时不列颠的社会经济状况,但是书中吉光片用的材料依然传递了这一方面的信息。大土地占有现象业已出现,本书第5 卷第13 章原文可译作“一个被安置在亲兵职位(Office)上
的俗人。以其处理世俗事物的敏捷颇得国王赏识”,可以说明此时亲兵的身分。这是入侵和征服的结果。各国国王将土地封赠给从征的贵族、亲兵。诺森伯利亚国王奥斯维在击溃麦西亚国王军队之后,将住有五千户的麦西亚南部授予姻兄弟皮达,而将住有七千户的北部交由自己的官员治理,可以视为征服以后分封的例证(第3卷第24 章)。亲兵也拥有自己的庄园,第5 卷第4章中的普奇即是一例。书中关于教会获得地产的记载颇多。奥斯维在战胜彭达以后,献给修道院十二块小册封地,有住家一百二十户。圣波得修道院修建之初,从埃格弗里德国王处获得七十侮得土地。圣保罗修道院于切奥尔弗里德院长在任时,共获得三十海得土地。威尔弗里德主教曾从埃塞尔沃尔奇国王处接受八十七海得土地,后来又从阿尔奇弗里德国王手中获得四十户住家大小的土地。这些还只是来自赠赐,另外还出现了比德所谴责的“攫取土地或村庄”的现象。从这里,人们看到大土地占有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
比德在著述中也为此时不列颠的社会阶级结构勾划出一幅草图。国王及其臣属是不同规模的大土地占有者,构成统治阶级。这个阶级在继续扩充。
比德在《给埃格伯特主教的信》中有一节指责正常等级制度被破坏,于是便有许多人自称修道院长、地方官员、国王亲兵或侍从。这表明陆续又有大量获得财势的人进入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作者无意记述被统治阶级的活动,但在书中也有时出现诸如主教的“人”、亲兵的“仆人”的字样,他们的身分可能即是奴隶。由于大批土地转入教俗领主之手,与土地同时转移的住家也不免归附于主人,成为依附农民。这个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这两大社会集团之间的自由农民,这一阶层在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以后曾经大量存在。随着封建化的进展,这一阶层的人数在逐渐减少。但是由自由农民结成的村社组织比较牢固,它对村民的自由起着保护作用。书中一再提及村庄里的晚宴,参加者都是些村民或在修道院里服务的下层人物。
这反映了村民的生活还过得去,所以有时还可举行酒宴活动。然而这种好日子已经无多,就在比德《教会史》停笔以后不久,来自北欧的丹麦人就开始了对不列颠的侵犯,以后更是每下愈况,到诺曼征服时绝大部分自由农民走向破产,进入了威兰(农奴)的队伍。
从这些材料中,人们可以朦胧地看到这一时期不列颠社会经济的变化,可以看到岛上一些早期封建国家的统治和斗争,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经过罗马教廷的振兴,业已适应于封建制度并为之服务的基督教在英吉利国家的积极活动。这部教会史为人们展示出一幅英国正在循着封建化道路行进的画卷。
关于比德的治史态度,人们对于他在临终前说的那段话“我决不愿意在我死后让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谎言”往往津津乐道,对于他在书的《前言》中表示的对待史料的严谨态度也是备加称许,因之对于书的大部分内容是许为信史的。但是作为中世纪早期的虔诚修士,是无法超脱其宗教世界观的。他接受了当时盛行的圣徒显灵、救灾、医病等“神迹”的传说,并且纳入书中,使得这部巨著玉石混杂,泥沙俱下。金氏在英译本序言中的开脱之词,并不能取信于今天的读者。这些瑕疵在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史书中(例如[法兰克]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也出现过,这正是作者们所受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致。抛开这些迷信内容,这部教会史所记述的教会活动和所收集的教皇信札、宗教会议记实等文献,仍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人们在阅读比德此书时,往往在脑中泛起这位学者的老年身影。他在垂暮之年为给后人留下一部信史而奋力撰述,直到生命的未到。而这部教会史却成为他毕生耕耘所获得的永存的硕果。自从盎格鲁撒克逊人迁入以后,不列颠几乎没有留下历史记载。在比德之前曾有吉东达斯(约死于570年)撰写的《哀诉不列颠的毁灭》,但内容只是对入侵的控诉,缺乏具体人物和时间,不被认作一部严肃的历史。比德的《教会吏》成为5 世纪中期到731年这段时间唯一的记录,为英国保存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这部史书长期以来被视为英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早在阿尔弗雷德大王时(871—899年)已被译成古英语,成为英国人的读物。后世的史家对本书继续进行考订、注释和翻译成现代英语的工作,并陆续出版了多种版木,详见英译本序言。比德长期以来受到英人的尊敬,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英国老一辈的史学大师格林评价比德时说:“作为英国学者的第一位、英国神学家的第一位和英国历史家的第一位,正是在这位贾罗修士的身上,英国的学问赖以植根。”美国著名的史学史专家T.W.汤普森评价这部书时说:“在材料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写作技巧方面,在所有中世纪早期文献中,没有任何其他作品可以比得上它。这是蛮族时期写出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可以认为,其人其书都是当之无愧的。
戚国淦
1990 年12 月
第三篇:英语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经过这三次文化入侵,英语的词汇就变的非常丰富。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三种词汇可以表达,一种是英语本身的词,另一种是从法语引进的词,还有一种是从拉丁语引进的词。
昨天写到,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来到不列颠岛,这是英语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英语开始受到拉丁语的影响。英语原本是盎格鲁-萨克森语,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拉丁语的传入是它受到的第一次文化入侵,以后这样的“侵略”还发生过两次。
从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到了9世纪中期,几乎半个英格兰都落入了维京人手里。北欧海盗的到来,使得英语受到了北欧语的强烈影响。最重大的一个变化是,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不再像其他欧洲语言那样,有着复杂的词尾变化。因为北欧语毕竟也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它与英语的词干基本是相同的,所以英国人如果想同北欧人交流,只有放弃词尾变化了。另外,英语中以“sk”开头的词,大部分都来自北欧语,比如sky(天空)、skein(一团纱线)、skirt(裙子)、skill(技能)、skin(皮肤)等等。这是英语受到第二次文化入侵。
公元1000年,丹麦国王克努特继承了英国皇位,标志着丹麦人正式融入了英国社会。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最终成功得控制了英国全国,成为威廉一世。他清洗了英国的朝廷和教会,所有重要的职位都由法国人担任,上层所有的交流都用法语。威廉一世本人就不会说英语。用一个学者的话说,法国人入侵这件事“对英语的影响比英语史上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大”。从此,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此后的200多年中,英国社会的语言状况是这样的:政府和贵族说法语,宗教和文化事业用拉丁语,底层的老百姓继续用英语。直到今天,英国人说一点法语,都是时髦的表现。
有一个例子反映了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脱节。1191年,有一个大法官因为政治事件逃亡,他化装成老百姓,想跟其他人做买卖,但是他只会说法语,不会说英语,而老百姓是不可能会说法语的。所以,他就被识破抓住了。
经过这三次文化入侵,英语的词汇就变的非常丰富。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三种词汇可以表达,一种是英语本身的词,另一种是从法语引进的词,还有一种是从拉丁语引进的词。比如“时代”这个意思,英语本身的词是time,从法语引进的词是age,从拉丁语引进的词是epoch。

第四篇:英语地位的确立,中世纪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占领了不列颠岛,英国的国家机器都被法国人控制了。当时的情况是,法语是官方语言,英语成了二等语言,很有可能从此就消失了。
我们看到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占领了不列颠岛,英国的国家机器都被法国人控制了。当时的情况是,法语是官方语言,英语成了二等语言,很有可能从此就消失了。在社会上层都讲法语和拉丁语的情况下,英语还能生存下来,并最终取代法语的位置,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在诺曼征服之前,古英语的书面语和口语都已经确立了,有了群众基础。“用拉丁语和法语来做书面记录是一回事,但要把英国普通老百姓讲的话根除,这得要法国人统治几百年才做得到。说英语的人在人口统计学上占有绝对优势。从实际上讲,显而易见,英国人不会紧紧因为被外国人统治就不再说英语了。”
其次,英语之所以幸存,是因为诺曼人几乎立刻就开始与被他们征服的人通婚了。可以想像这样一种情形,一个诺曼小骑士住在英国乡间一座小庄园中,周围都是英国农民,由英国侍女为他服侍,英国管家料理他的地产,他的孩子则跟英国孩子在一起玩耍。他要想生存下去,平息他下属臣民的怨气,就得学一点儿英文。
第三个原因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即1204年,由于英皇军事上的鲁莽,失去了对法国诺曼底领土的控制。许多在两个国家都拥有土地并且在两国之间跑来跑去的诺曼贵族迫不得已,要宣布自己究竟效忠法国还是英国。
大约在13世纪早期,英国的官方文件中开始出现了英语单词。拉丁文件中现在已知出现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在一个案件的陈述中,这是亨利二世针对他的几个公民所打的官司。法院文书受的是拉丁语训练,他在记录案件过程当中找不到合适的拉丁词来描述国王的诉讼。结果,他用英语写道,此案“nameless”。
13世纪末,英皇爱德华一世开始挑动民众的反法情绪,英语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1337到1454年,英国同法国打起了百年战争,这为说英语而不是法语提供了强大的刺激。
与此同时,由于一种名叫“黑死病”的神秘疾病的爆发,使劳动力锐减,改善并加速提高了英国工人的地位(这一过程最终在1381年的农民起义中达到顶点)。它在修道院和教堂造成了如此之多的死亡,以至新一代的半受教育半文盲,不会说法语和拉丁语的人能够作为男修道院院长和小修道院女院长来接管他们的前任。黑死病之后,学校学生开始用英语而非法语来解释他们上的法语课和拉丁语课。
这时候,英语已经开始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1356年,伦敦市长下令,法庭应用英语审案。1362年,议会用英语宣布开会。1381年,理查二世用英语对农民讲话。
英语的地位就这样确立了。

[ 本帖最后由 广南子 于 2007-11-10 17:19 编辑 ]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6.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吃在美国 [2008/02]
  12.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3.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14.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5.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1.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22.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5.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6.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7.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17 01:4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