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处于混沌期的台湾政局,很多具象让人目不暇接。举其症候如下:
台联党“清党”行动持续又来,展示出这个正在逐渐泡沫化的边缘政党难得一见的魄力,其中主要动能来自李登辉,也就是他决计在此时采取和民进党“割席而坐”的果断措施,与民进党来往过密的台联党立委被开除出党或逼迫退党,预示着一直被视为泛绿阵营的民进党和台联党,很难在立委选举中获得有效的整合与协调。
无论只是策略性和权宜性的措施,亦或是李登辉行将老去之前的引刀一快,但若只是解读为李登辉个人和陈水扁及民进党之间的恩怨,似乎显得肤浅。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大绿与小绿的公开较量加以更冷静的透视,我们应会发现,这其实是明年立委以及总统选举之后,台湾政治版图重新划分、权力结构重组的一次预演。基本上可以看到,那些无法在立法院获得一定席位的政治势力,将无可避免地走上泡沫化之路。台联党此时的壮士断臂,只是山雨欲来的征兆。
蓝绿都在酝酿大变局
泛蓝阵营在整合上似乎先行一步,在这次不分区立委名单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据说国民党充分考量了亲民党以及新党的存在,而新党实质上已经完成了回归国民党的过程,亲民党团队中的主要人物回归趋势,已迫使宋楚瑜作出了两党合并的决断。
宋楚瑜无法和马英九分庭抗礼,只能在关键时刻扮演连战的角色,充其量只能充当某个阶段、某个政策或者某个选举行为的刹车板。一个政治人物的能量和影响力迅速萎缩,在宋楚瑜的“政治黄昏期”表现得尤其突出。连战尚有电视画面和纸媒体的版面,宋楚瑜似乎已经被功利的、以收视率为先的台湾媒体遗忘了。对于壮志不已的政治枭雄,内心挣扎和痛楚可以想象。
在蓝绿板块的夹缝中,究竟还有没有第三势力生存、发展的空间,也一直是最近台湾舆论热衷探讨的话题。红衫军的兴起衰微,不到一年就烟飞灰灭,无声无息,居然无法阻挡形形色色第三势力的匆匆来去。连一向和政治保持距离的王文洋也趁势崛起,发表政见,抒发感言。从两大阵营分割出去的政治人物,或另组山头,或自立门户,这是难得一见的吊诡。
在立委以及总统选举格局大致已定、第三势力即使揭竿而起也无法获得选民最起码的支持和认同的客观情势之下,何以这一种“第三势力”乐此不疲呢?此一状况令台湾以外的政治观察家迷惑不解。
如果放在处于大变动和大重组前夜的台湾政局下加以认知,我们应该发现,这一切正是为明年3月之后的新政治版图而预作的热身准备。
值得总结经验教训
失意的政客自立门户更多是情绪的宣泄,有理想的政治参与者并非无法获得尊重,而是因为台湾政治生态的恶质化之后,一般民众对纯而又纯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抱持怀疑态度。这或许是一种悲哀,但却是现实。
笔者之所以认为上述诸多种种只是台湾政治版图解构和重组的前奏,主要理由是:
2008年总统选举不仅是台湾蓝绿两大阵营的政权争夺战和保卫战,同时也是2000年以来台湾政党轮替以及本土政治势力掌握执权八年的一次阶段性总结。这次总结的意义,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转型过程,这个过程曾经被誉为“宁静的革命”。我们将可以就近观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选举实现的政权移转,它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和“枪杆子出政权”以及暴民政治的成本相比孰轻孰重。这一经验教训,即可以对台湾的民主化转型过程和结果作一次验收,也可以为后来者提供更多的借鉴。
民进党如若继续执政,则陈水扁作为本土势力的教主地位将获得进一步确认,李登辉以及台联党将迅速淡出和解体,谢长廷进入凯达格兰大道之后无法即刻奠定一统天下的江湖地位。长扁之间的互动,将成为新政治版图形成之前的主要图像。只有妥善处理扁长或长扁之后的权力平衡,谢的权力才能逐渐走向稳定。
如果民进党失去这次决战,陈水扁未必会成为众矢之的,而谢长廷将不得不继续屈尊于陈水扁之下,苏贞昌的忍辱负重将告一段落,与谢长廷的政治结盟关系也将画上句号,民进党派系组合将呈现新面貌,新一代精英将走到台前。在野的民进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抗争和诉求,将展现出国民党难以抵御的爆发力,政治内耗和角逐也将超过2000-2008年的水平。
国民党重获执政权之后的政治图像是可以想象的,内部整合速度会比民进党顺畅得多,阻力也少得多。卧薪尝胆之后的国民党势必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但民进党政府留下的经济烂摊子肯定会给新执政者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
在两岸关系上,任何带有开放意义的政策都会遭遇抗阻力。至于再度失利之后的惨雾愁云也可以想象。关键的问题是,被视为“百年老店”的国民党,在大陆和台湾两度丧失执政权,会不会因此土崩瓦解,或者最终抛弃中国国民党而成为本土政治力量,从而再也无法承担遏阻台独企图的责任,反而扮演两岸政治分裂加速器的角色?这都是可以想象、可以预见,也可以成为客观的。
由是观之,如果把这些貌似孤立的政治现象聚合起来加以观察,显然不再是一个点状,而是一个带状。学者们对此作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或者还能够归纳出若干有启示性的规律。若此,我们就不会再觉得台湾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无聊的政治游戏。
by 杨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