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驴=屁股:英美词汇差异趣谈

作者:广南子  于 2007-11-18 11:0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英语沙龙|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不知您纳闷过没有,ass明明是毛驴嘛,怎么美国人用这个词,意思通常是屁股?后面要是再加上hole,一般可不是指身体器官,而是骂人了。而且,由于这个意思太通俗,您要想说毛驴,就不得不另选一个词donkey,免得让人家觉得您口腔不卫生。记得在英国没有这个麻烦。但当年在英国学习,我是首次出国,体内抗精神污染的疫苗还在起作用。两年下来,在英语系拿到了硕士,可愣是连一句骂人话都没学会,我甚至不知道那f打头的四个字母的动词是什么意思。但有一个词,在我脑子里留下了隐隐约约的印象,那就是arse,这可不是听来的,是在斯威夫特那篇《书之战》里读到的:“Doyou think I have nothing else to do but to mend and repair after yourarse?”(Battle of Books by Jonathan Swift,1704)查查字典,果然如此,原来这“啊”音到了美国经常变成“唉”,arse听上去就成了ass了,以讹传讹,毛驴就成了屁股。

关于英语的英美差异,萧伯纳说过一句笑话:“美国和英国是被同样一个语言分开的两个民族。”(America and England are twonations divided by a common language.)且不说语音不同,这句话:A lorry of rasherswas driving on the spaghetti junction when it fell off theflyover,您就是把它写出来,拿给老美看,我敢保证,也没几个人看得懂。敢情lorry是大卡车,rasher是咸猪肉,spaghettijunction 还不算太难,美国人也这么叫那横七竖八的路口,但是管立交桥叫flyover,他们可跟不上英国人那想象的翅膀!

英国人的想象力有时候还真丰富,您再看这句:“Watch out, mate, there’s a Jam Sandwich behindthat lollipoplady.”老美都糊涂了吧?您的英国哥们这是叫您当心哪:那位保护儿童过马路的女士身后有辆警车。您问这话从何说起呀?您没看见吗?那女士手里拿着个巨大的棒棒糖,噢,不是糖,那是让您停车的牌子。您再瞅瞅那警车,白不呲咧的,一圈橘黄,不像果酱三明治吗?可我最喜欢的词儿,还得算sleepingpoliceman;不是我开车不守规矩,老盼着警察睡着了。这个词儿啊,就是美国人说的speedbump,够形象的吧?可您要是跟美国人说:Slow down, mate. There’s a sleeping policemanahead,他准保犯糊涂。

英国人的词汇可绝不是都这么形象,有的真让人莫名其妙。订旅馆,您准保要碰上en-suite,那就是带厕所的房间。这是最可能把老美鼻子气歪了的奢侈,旅馆的房间还有不带厕所的吗?美国的大车店motel也没有共用厕所那一说呀!怎么着?用上这么一个法国字,就多收钱呢?什么世道! 不过,那儿的老板娘一般都挺热情,挺会关心人的;就是她们的话有时候难懂:“It’s rather chillytoday. Won’t you put on your pullover andmuffler?”人家可不是说您汽车上的消音器呢,pullover是套头的毛衣或绒衣,muffler是围巾。您要是没听懂,客气的话,应该说:“Ibeg your pardon?”可千万别像美国人那样说:“Pardon me.”那是英国孩子不小心当众放了屁才说的话。

按说,人家的语言,再难以想象,咱也得学呀。其实,那些词儿并不比咱们教老外“抱怨”之类的词汇更难学,那才是满拧呢!生词还好办,不懂您就查,就问呗。最怕那些您自以为认识的字,架不住它换了地界,词义就变了。美国人在英国下馆子,人家要是问您:“Do you care for someafters?”您可别不懂装懂,那是问您要不要来点甜食。吃完了,您跟人家要帐单,得说bill,可千万别说check;否则,服务员八成会纳闷:“你小子又吃又喝的,怎么还跟我要支票?噢,你是问我收不收你的支票吧?”英国人到美国来,要是问哪儿有powerpoint,他多半不是要计算机软件,而是找电源插座呢。他要是在餐馆里要serviette ,服务员准保反问他:“Servie-what?”我们这儿管它叫napkin!

这些小词儿,误解了也就是一笑了之。可有个很普通的词table,曾经让老英老美争了个脸红脖子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英国人想讨论一项提议:“Let’s table the proposal.”老美诧异道:“Why should wetable such a greatproposal?”说了半天才弄清楚,原来table作为动词,英国人的意思是“放在桌子上讨论”,而美国人的意思是“搁置”,正相反。人家法国人说了:“我们明白英国人,也明白美国人,就是他们之间交流有问题,需要翻译。”

英国人还喜欢大题小作(understatement)。当年,克什米尔战争打起来的消息传来,英王轻描淡写地说:“We’re not pleased at thenews.”我的一个英国朋友特别喜欢中国食品,无论我请他吃什么,他都恨不得扑上来、吞下去,但他总是憋着那馋虫,拢着哈拉子,拿腔拿调地跟我说:“Hmm, I won’t say no tothat.”有情景,有上下文,这种大题小作并不难理解,但要是猛不丁地冒出个自以为熟悉,却是人家谦逊的词汇来,很多人都会误解。我一哥们曾在电话上给英国人做过翻译,对方说是从home office打来的,那不就是自个儿家里的办公室吗?有什么值得说明的?可他越译越觉得不对劲儿,对方分明是个政府官员呢!稀里糊涂地译完了,后来跟我聊起来,他才明白,敢情那电话是从英国内政部打来的。

那位说了,英国人有时候也小题大做,屁大个后院,她们愣管它叫garden!夸张就夸张吧,可他们管急诊室叫什么casualty,这不是吓唬人嘛?干脆叫停尸房算了!还有一个词才可恨呢!明明是私立学校,他们却叫它publicschool。这可能让所有的外国人都犯懵:约翰牛可真牛气,公立学校怎么这么少,这么贵!其实英国的公立学校比比皆是,根本不要钱。实际上,不光是美国人到英国有语言差异的问题,英国人到美国也得当心。买烟的时候,您可别说fag,这在美国一般都是骂人话。您也别管橡皮叫rubber,在这儿得说eraser;我当年学广播英语时,有个例句:May I use yourrubber?初到美国,我照本宣科了一次,闹了个大红脸。幸亏我是跟一位男生借橡皮,要是女生,非告我性骚扰不可。其实在英国,安全套也有个别名,叫Rubber Johnny,但简称取了后面的Johnny。喜欢郊游、露营的主儿得记住了,在美国,球鞋叫sneakers,手电筒是flashlight;您要是说trainers和torch,非让人误解不可。想找提款机,您要是问cashpoint在哪儿,可没人懂,得说ATM, automatic tellermachine是也。您要是内急了,问WC或loo 在哪儿,您就憋着吧!

当然,我这篇小文大大夸张了英美词汇的不同;写着好玩而已,您可别当真,以为英美的词汇真有那么大差别。其实啊,没那么邪乎,我这不是把它们都撮一块儿堆了嘛。真正困难的,还是英国的口音。英国人到美国还比较好办,口音和方言跟时间的关系远比和空间的关系密切。历史悠久的国家比幅员辽阔的国家口音重、方言多。这儿的人说英语,英国人基本上都能懂。美国人头一次去英国,尤其是在伦敦东区的大街上,保证会像《新概念英语》里那哥们儿一样纳闷:“英国人说英语吗?”要是去了格拉斯哥,得了,您就更找不着北了。

by
·廖 康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6.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12. 吃在美国 [2008/02]
  13.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4.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5.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1.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22.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3.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4.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5.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6.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7.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0 14: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