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怀怀旧: 回顾台湾老电影—八十年代

作者:广南子  于 2007-11-21 18:2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史博览|通用分类:大话影视

谈到了八十年代的台湾电影,一种怀旧的情结就会淡淡地溢出心胸、油然而生。这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很令人痴迷,其实也就像是你静静地躺在麦田里,做着童年时没有做完的梦。这梦里的天地似乎很小,花不是很多,草也不是很密,但是它却并不缺少乐趣,它的乐趣往往要比一些表面上绚烂多彩的东西还要清新雅致,它总有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吸引着你、牵引着你、诱惑着你,当你鼓足了勇气去触摸这些理由时,你不妨迎着南来的微风,轻轻地闭上你的双眼,去聆听、去感受…… 那里是一片片黄黄的油菜、白白的棉花、红红的茶枝,游弋其间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竞相追戏着,放肆地哭、开心地笑……


内地人初识台湾电影,大多数都还是从<妈妈再爱我一次>(1989年陈朱煌导演)和<鲁冰花>(1989年杨立国导演)等儿童题材的影片开始的。影片中残缺的家庭,破碎的梦想,已然伴随着无数的泪水和唏嘘感叹,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初到影院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一些细节,许多商贩都聚集到入场处卖起了手绢,一边流泪、一边叫卖,陪伴着室内的观众们一起哭得一塌糊涂。那种场面好凄惨、好煽情、也好令人心潮汹涌,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个年头,那些发生在电影院之外的一幕幕也都成为了历史,总之人们再也没有遇到过和这种场面相同的经历,那种感觉,也就像是相隔了今生来世。

其实比这些泪水题材还要早的台湾电影印象,还应该是在1984年,记得那时有一部很优秀的台湾片在内地放映,叫做<老么的第二个春天> (1984年李佑宁导演)。其实当时并没有几个人去到电影院看完整部电影,而大多数人还都是在当时的《电影画报》,和一些连环画册上读到的一些电影故事连载后,才对整部影片的故事有了大概的印象。那只不过是一段平凡而普通的故事,一个台湾老兵的生活小插曲,情节的插叙上并没有安排什么感天动地的煽情桥段,只有一段最平凡不过的生活经历,琐碎、烦乱、却又显得异常细腻委婉。从老么那深深的思乡情节中可以窥视得见,家与情感这种东西已然成为了台湾人民最永久、最沉重的一块心结,生活的孤寂与现实的冷漠,促使他们这一代人都纷纷选择了购买与交换这种方式,来获得爱情与关怀。但是这种方式本来就是一个愚蠢的作为,伴随着身边的一个个悲剧的发生,老么已经预见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所以他最终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给了自己身边那个若即若离的女人,放任他与别人远走高飞,然而这种意外的行为却为他换来了另外的一种结果,那女人毅然留了下来,相伴而来的惊喜,还有她腹中那尚未出生的骨肉。

老么的情感是如此细腻,细腻得犹如潺潺流水一般,径直渗漏入你的内心。而之前的<搭错车>(1982年)却并不类同于这种细腻,多数人都会认为那只是一段充满了怨恨与懵懂的人性故事。故事里的爱情都渗透着虚伪,所历经的生活也都是错综连连没有希望,也就像是苏芮的那首《酒干倘卖无》中所表达的那种无奈与歇斯底里一样,根本就无从谈起什么爱情的憧憬,和对未来那无知无妄的理想。这或许正应合了当时台湾年轻人的那种错乱而又迷惘的叛逆情结,而对于内地的观众们来讲,面对这些幻灭欲十足的生活现实展现,则也都感受到了这种从理性砸向决绝,再从忤逆跌向理性的写实力量。总之那应该是整整一代人的宿命与心理的皈依,同样也是有忤于现代理念的一番感悟、一段追溯、和一股按耐不住的冲动。





你、我、他(她)——家园——我们共同的家园,透过罗大佑那嘶哑而颓废的沉吟低唱,我们都不知所措地跌落在了那个无头无续的世纪末。在那段岁月里,我们都尽情地享受着青春乍始的迷茫与冲动,混沌的印象里,有释然的笑语,也有伤情的泪水,那一点一滴的乐与愁,都像是雨过天晴之际那刮得不知所谓的风,年少的人们都在选择一种更加形象、更加便捷的方式,来迎接这种成长,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电影,也会选择同时期的一些台湾电影,其实也就是在这种选择的过程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记住了一个名字——侯孝贤——一个平凡朴实的台湾电影人。


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
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涓涓而流……。                             ——导演侯孝贤

看候孝贤的电影,你会很自然、很畅快地卸掉那些被陌生感所“武装”的隔阂,平凡、无妄、朴实、汹涌的一些美学感受,也会很轻易地俘虏住你的心灵感应。有人说他是“静态”美学大师,认为他在拍摄技术上的单方面静态已然臻于化境。也有人极力反对这种说法,认为他这是一种偏执的执迷与固守,是对现象技术的一种单一性迷信。再者因为侯孝贤的长镜头概念并不存在静止,所以这些关于“静态”美学的说法也就并不成立。而观众们并不想了解这些理论,他们关心的只是一些最简洁直接的视觉感受。他们大多数都不喜欢看沉闷而兀长的片子,但是他们却从没有拒绝过侯孝贤,并没有对他的长镜头段落产生什么反感,可见得人们已经接受了这种偏执的视觉习惯,已经被他的那种细腻而沉静的叙事方式所打动。

1981 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 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 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 <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6.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吃在美国 [2008/02]
  12.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3.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4.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5. 馬上不一樣! 馬英九例行發表六四感言 強烈措辭變不見(附全文) [2008/06]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1.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2.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5.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6.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7.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其它[大话影视]博文更多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5 21:4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