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书评:ROB GIFFORD的《中国路》
有句名言说:“没有见过高山大川,哪里来吞江吐海的气魄”。要想长气魄,就得多出去多走走。所以大多数人都热衷于旅游,在工作之余都要出去走走,去见见高山大川。长周末去近处,假期就去远一点的地方。在中国的去看黄山或者游三峡,在美国的去观大瀑布或者去探大峡谷。这样的旅游既放松身心,又陶冶性情。可是有极少数人认为这还不够,需要去远征。先是有一个叫翔的中国青年背着背包,一路搭车露营,从西到东横穿美国。后来又有一个成都妹儿用一辆二手车沿着318国道从成都骑到拉萨。这两人都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动静。他们的游记加上读者评论都是几十页甚至上百页,单是翻页都要翻半天,读起来确实很令人激动。这种远征的举动还不仅仅限于中国人。最近看了一本书叫《CHINA ROAD》(中国路)写的就是一个英国人沿着312国道一路搭车从上海远征到乌鲁木齐。书写得生动,深刻,看后感受很多,觉得应该推荐给更多的人看。在如今书山书海,网文泛滥的情况下,给人推荐书相当于帮人当一回过滤器,也算是做善事一桩。
《中国路》的作者ROB GIFFORD是英国人。1987年到中国学中文,学完后留在中国工作,一呆就是二十年。从99年到2005年是NPR驻北京代表。他后来辞掉北京的工作回英国。临行前为了真正了解中国民情,他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沿着国道312远征一趟。国道312从上海经镇江,南京,进河南,安徽,陕西,甘肃,宁夏到新疆乌鲁木齐,最后到哈萨克斯坦边境。说是沿312走就真是沿312走,旁边有与其平行的高速公路也不用。他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租车,搭车,或坐长途汽车,完完全全覆盖了国道312的4825公里。当然,他的走访范围并不仅限于312。旁边有兴趣的地方他也绕道去访一访。比如在河南他就去专访了上蔡爱滋村,到了甘肃就去看一看敦煌,甚至还绕道很远去藏区夏河。说他这一趟覆盖了小半个中国也不为过。
他能讲流利的中文,不用翻译,与中国人的交流比一般的外国人更深入。而且他作为外国人还有一种国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许多人愿意与他交流更深入的题目。比如他在藏区的庙里就有藏人给他看挂着的达赖像。在宁夏回区就有回民给他看他们珍藏的本拉登像,还说本拉登是他们的英雄,在安徽有妓女给他看手上的伤痕等等等等。
他的文笔有着外国作家特有的幽默。比如在他讲中国的卡拉OK时说:让中国人在众多陌生人面前讲话是非常难的,但如果塞一个麦克风在他们手上,他们马上就变成唱歌高手,肆无忌惮地在大庭广众前唱起来。他说在中国最穷的小县城里都会有卡拉OK厅。再比如当他在比较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最底层——农民——时,他说,我不想当中国的农民,也不想当印度的农民,但如果非要我在两者中做出选择的话,我任何时候都会选择糖醋里脊而不是咖哩鸡。(I'll go for the sweet and sour pork over the chicken biryani any day of the week)。我的一个朋友说这是个伪问题,没有现实意义。但如果把农民改成IT人员,这个问题就变得比较现实了。是当印度IT人员好还是当中国IT人员好?
他显然对312所经过的地方都事先做过研究,到了一个地方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瞎转一气。比如说他到镇江就去参观赛珍珠故居。我的一个从镇江来的朋友说,镇江本地人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这个地方。他在镇江访问的另一个地方是传教士TAYLOR的坟墓,关于TAYLOR,知道的人更是只有万里挑一。照他的话说,这两个人对建立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形象方面都起过关键作用。当然他也不局限于事先的研究。他到甘肃时发现西藏外最主要的藏民居集地夏河离他只有170英里,虽然夏河不在他事先的行程安排当中,他还是马上决定去一趟。至于那些顺道走的地方当然更不会错过。比如嘉峪关旁的林则徐纪念园。他去瞻仰林则徐纪念园的时候,除他以外没有任何别的人。他说:想起来很有讽刺意味,唯一来看林则徐的是他这个洋人,OCEAN PEOPLE。而OCEAN PEOPLE正是当年林则徐要对付的人。又说林则徐是中国人中第一个站起来对抗洋人的。他对林的感觉是敬意和羞愧。
他到中国的时候我已经出国了,所以说对中国近期的情况他比我这个中国人更了解。而且,他从小在英国长大,人生观,价值观与我们不同,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与我们完全不同。比如对人口问题,西藏问题,回民问题等等。甚至对许多我们根本不注意的事(或者说认为很自然的事),他也有令人惊讶的理解。不说对错,他的这些理解和看法至少有他独到之处。另外,他所做的研究也比一般人深入,书中许多关于中国的数据我还是头一次听说。比如说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煤矿事故发生在中国,再比如说世界上三份之一的西红柿酱生产于新疆等等。当然,作为OCEAN PEOPLE,有些根深地固的中国东西他再多住几十年,研究几十年也无法弥补或适应。比如说他吃不惯中国早饭。他说中国菜很好吃,到任何小镇的一个破饭馆都可以吃到很好的中国菜。但他总也搞不明白,这么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竟然就弄不出一个可吃的早餐出来。稀饭泡菜被他认为是最难吃的东西。可惜国道312不过成都,不然他吃过豆浆油条,窝子油糕,也许会改变他对中国早餐的看法。另外,他也喝不惯中国白酒,说它是大米能生产出来的最难喝的液体。
回头再来说大问题。他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甚至引用毛主席语录说中国现在是到处铺满了干柴,只要有一点小火花就会引起大动乱。还说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中甚至流露出他下意识地希望中国人站起来与政府抵抗。他在星星峡附近与一个餐馆老板交谈,餐馆老板说那里有人开了自来水厂。为了让人买他的自来水,就把现有的水井给封了。还带他去看了用水泥封起来的水井。他问老板有什么办法,老板说,办法就是两个字。他以为老板要说“革命”两个字。结果老板说“忍耐”。他感到很失望,然后就发了一通议论,说是中国人忍耐了几千年等等。
以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不可避免的他会做各种各样的比较。比如前面提到的中国与印度的比较。更多的是中国与英美的比较。比如他把国道312比作美国的66号公路(有趣的是我这个中国人走过美国的66号公路却没有走过中国的312)。当他讲到中国的汉人欺压藏人的时候,他又拿这与英国人欺压印地安人,英国人欺压澳大利亚土著作比较。他说,相对说起来英国人更残酷,因为中国人没有说出类似于“只有死了的印地安人才是好的印地安人”这样的话。(The only good indian is a dead indian)。不光是与别的国家比,他还拿中国的现在与过去比,清朝与元朝比。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他说共产党与满清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共产党是汉人而满清不是。这就是我前面所说他看问题的角度与我们完全不同。
书的最后说,当他提出辞去NPR驻北京代表的职务时,他的上司让他去当NPR驻以色列代表。他说他不想去。因为那个地方是个死循环,不停地打仗,永远都是在原处打转。而中国是线性的,总是在不断变化。但他后来又说,实际上中国也在一个循环中,只不过尺度比较大。不是几十年,而是几百年。统治阶级压迫老百姓,老百姓起来反抗,推翻统治,新政权成立。若干年后又是腐败,老百姓又起来反抗。如此反复,这就是中国的历史。
除了说天池漂亮得要死(drop-dead-gorgeous)之外,他几乎不谈风景,甚至连华山这种风景他都只是一笔带过,而是花大量的篇幅讲他与华山上的道士探讨道教。这本书相当重的部分是议论。他沿途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藏区庙里的喇嘛,华山上的道士,小镇上的妓女,安利传销员,上海的电台主播以及各类司机。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谈他的想法,是这本书的特色。讲中国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这本书名字叫《CHINA ROAD》,《中国路》。但这个路并不单单是指国道312,而还包含着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本书用鲁迅的话来开头和结尾“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每次看到这种远征记都很自然地想到自已应该去走这么一趟。看完这本书的感觉也是如此,很想去再走一遍这丝绸之路。不过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没有这种条件(或者说没有这种决心)。不能实地走,就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这本书给大家提供了一双好眼睛。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这双眼睛。书后面有人写的推荐信,其中一条说:“如果到中国去以前你只想看一本书来了解中国,这就是那一本”。这个推荐是写给外国人看的。我觉得中国人看后也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至少我看后收获很大,感想很多。希望你也能有同样的感受。
by 游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