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萨尔科奇访华,被一些舆论评论为在中德关系低迷之际乘虚而入。无论内情究竟如何,至少从媒体公开透露的信息来看,中法双方似乎都在刻意营造和谐与友好的氛围。
这首先体现在行程的安排上:从西安开始,访问北京后再到上海结束,历经文化、政治和经贸三个环节。其次,在接待礼仪上,除了中国外长杨洁篪与萨尔科奇在北京机场的拥抱外,两国元首在欢迎仪式上也热烈相拥。这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历史上极为罕见;另外,萨尔科奇抵京当晚,中方以法国大餐相迎,而且座位互相交错,营造了极为温馨、和谐的氛围。
双方可谓各有所需。首先,从法国方面来说,中国市场的巨额订单一直是其目标,法国在华经济利益一直落在德国后面,因此在“价值观外交”和“利益外交”之间,萨尔科奇必须有所调整或取舍。这一策略显然已经得到中方的回报,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巨额订单就是一个明证。
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德关系低迷之际,适当给法国多一些好处,既可给德国一些颜色,也可给萨尔科奇的对华政策取向以警示。另外,明年法国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又逢中国举办奥运会,因此利用法国的影响力稳定中欧关系,符合中国的利益。
萨尔科奇乘虚而入?
萨尔科奇此次访华,随行人员中没有外交部负责人权事务的国务秘书,显示刻意淡化人权议题。今年5月萨尔科奇上任后,在外交部设立专门负责人权事务的专员位置。在筹备中国之行时,随行代表团名单中一直有人权专员,但临行时忽然取消。其间原因是否与德国默克尔政府近期与中国关系的紧张有关,尚不得而知,但萨尔科奇似乎试图在其人权外交和经济利益上保持平衡。
萨尔科奇的亲美,较默克尔有过之而无不及。问题是,在对华问题上,他面临一个困境:一方面,人权是其外交理念之一;另一方面,法国在华的经济利益一直落在其近邻德国的后面,萨尔科奇上台后曾表示要急起直追。加上德国默克尔政府对华强硬引起风波,萨尔科奇决定淡化人权议题,很有可能与这一背景有关。
事实上,中德关系平地起风波后,德国企业界已开始担忧,中国将惩罚德国,而法国则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虽然萨尔科奇的访华早在夏天就开始筹备,但临行前恰好发生默克尔对华强硬风波,为萨尔科奇策略性调整其对华基调提供了一个机会。
但这究竟意味着萨尔科奇已经确立了其对华战略定位,抑或仅仅是他的暂时性策略之举?笔者更倾向于认同后者。
希拉克时代,法国对华战略定位一直限定于平衡美国的全球影响。萨尔科奇上任后,有消息显示,法国对华战略定位为 “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之间”,在战略方面将淡化大国平衡色彩;同时着重双边关系,提升经贸关系。恰逢中德关系紧张,萨尔科奇愿意以暂时的温和换取经贸利益,并试探北京底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萨尔科奇访华虽然氛围友善,但基本上还是处于谨慎探索阶段。萨尔科奇的对华战略远未定型,仍存在变数。有法国政治学者提醒说,中方应注意萨尔科奇对华政策的两面性,甚至不排除他在获得经济利益后,摇身一变做出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情。
by 邱震海
邱震海: 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现为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香港岭南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顾问理事会成员、《德国之声》和《亚洲周刊》特约记者,以及香港、东南亚和欧洲媒体外交事务专栏作家